本文是一篇金融学论文,本文不仅证明了金融科技的发展能够影响到企业的战略选择,还从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两个维度探讨了金融科技影响企业战略选择的传导路径,以及不同类型企业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其战略应对的异同。这充分表明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是深远的,本研究为金融科技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证据。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金融科技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引擎。近年来,金融科技作为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海内外的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金额不断攀升,根据美国创投咨询机构CB Insights发布的报告,全球范围内的金融科技独角兽公司达到了312家,覆盖了全球的各个大洲的主要国家。其中,我国金融科技也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并且,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我国的金融科技在企业与监管部门的协力推进下取得了不俗的进步,金融科技的惠民利企水平在“十三五”期间得到了提升。通过前沿的科技手段,金融科技能够使得借贷双方的信息更加透明,从而催生出新的金融服务模式,扩大了企业的服务范围和融资渠道,为企业进一步的发展注入能量。
我国的金融科技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期。时间大约为2010年之前,此时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力度较低,金融与信息技术还处于初步融合的阶段。一些简单的金融业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互联网的发展实现了业务电子化和办公自动化,增强了传统金融业的效率。这种金融与科技的简单组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的效率。在这一阶段中,最具代表性的金融科技产品非网上银行莫属,其取得的成就确实显示了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快速进步。早在2009年,工商银行的网上银行客户数量就已经超过160万,其交易额也占到了总交易额的34.2%。这也使得网上银行成为该阶段最受欢迎的金融科技产品之一。这些傲人的成绩表明人们开始接受并信任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交易。这一阶段的成功经验为未来的金融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激励了更多金融机构开发创新的科技解决方案。总的来说,这个阶段的快速发展为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未来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Cheng and Qu,2020;Lee et al.2021)。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金融科技相关文献
(一)金融科技的定义
金融科技(Fintech)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在不同学者和机构的定义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发布的报告,金融科技被定义为“一种由技术来驱动的金融创新”。而一些学者,如Schueffel(2017)则将其定义为企业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并形成一种经济产业。此外,Navaretti et al.(2018)将金融技术定义为金融科技公司。邱晗(2018)认为金融科技是一种“新金融产品的创新”。杨东(2018)则认为金融科技是“科技驱动的新的金融生态”。在中国人民银行于2019年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中,金融科技被定义为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这些不同的观点和定义反映了金融科技的复杂和多元特点,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多重视角。
虽然不同学者对金融科技的定义不甚相同,但大多数文献均认为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是金融科技的四个最为重要的关键领域(Puschmann,2017)。Lai et al.(2020)认为,人工智能在传统金融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为用户账户管理和欺诈检测等业务提供了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解决方案。通过科技手段获取的数据可以预测客户投资和市场变化,以创建新的战略和投资组合,改进欺诈检测,并制定营销策略(Xu et al.2019)。而区块链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相关信息接近于真实信息,从而起到防范企业信息操纵、恶意欺诈等道德风险的作用,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在有效控制风险的情况下为企业提供安全性足够高、成本足够低的融资服务(龚强等,2021)。云计算技术则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统一的平台,在符合监管规定的前提下,有效整合金融市场的信息系统,消除信息孤岛,为金融机构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提供坚实的动力(薛莹和胡坚,2020)。
综上所述,金融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学者们对金融科技定义和核心领域的不断探索。并为金融科技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金融科技
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推动,现代金融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科技的应用。金融业最初的目的是服务制造业,满足制造业企业庞大的跨期资金需求,从而推动了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但伴随着时钟走入21世纪,金融业也乘着时代的巨轮,逐渐由过去央行-银行-企业的中心化金融结构逐渐转变为多中心化、去中心化的结构,且这种转变趋势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愈发明显。在去中心化的金融结构下,金融信息会呈现出分布式、网络化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支付和服务流程得到了大幅度的简化,这种简化让各个金融主体间的信息交换更加简便。金融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这种快速发展的趋势对银行、保险和证券等行业的核心业务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可以让传统金融业减少交易费用、增加安全与便利度。与此同时,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有利于提升金融行业的资源使用效率,扩大行业生态。有鉴于此,本文将金融科技定义为将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技术与传统金融服务业态深度融合,自然发展出的新一代金融服务。
二、企业战略
本文按照Ansoff(1965)的分类方法,将企业的战略简单概括为两个维度: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与企业的竞争战略。
(一)企业经营战略
企业经营战略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Di Maggio and Powell(1983)的研究发现,随着行业的发展,同行业企业的经营战略会产生“趋同效应”。每个行业都形成了一套常规的经营战略模式,主要原因如下:首先,监管部门的规定会迫使企业采取一致的经营战略,以满足法规要求;其次,行业内的不确定性和知识传播会导致企业模仿其他企业的战略,以降低风险。因此,企业选择追随还是偏离行业常规经营战略会影响企业的风险。接近行业常规的战略有助于适应监管要求和获取政府支持,从而降低法律风险和经营风险。此外,已验证的常规战略模式也能有效应对行业风险,从而降低决策风险。相反,偏离行业常规的战略可能导致效率损失和较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
诸多研究表明,经营战略的差异会为企业带来企业会计信息的价值的削弱、企业金融化程度的增强、融资约束的增加和削弱企业的研发实力等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因此,选择较为常规的经营战略比较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利益。
第二节 理论基础
在对金融科技、企业战略等本文的核心概念都进行了界定和阐释的基础上,本节将搭建研究所需的相关理论基础,并结合理论背景阐述各理论对于本文研究金融科技对企业的影响的作用。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Akerlof(1978)指出,信息不对称涉及交易中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或更好信息的决策研究。其本质是交易双方掌握信息的条件、质量、难度上存在不同,导致交易双方对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同。从而信息较少的一方,在交易中会吃亏,这就使得弱势一方要付出更大的代价。由于不对称的信息,使得市场的运作效率大为下降,从而产生了“市场失灵”的问题。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也存在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从信息不对称现象出现的时间来看,在交易前发生的叫做事前信息不对称,此时通常会出现逆向选择风险,而在交易后出现的则叫做事后信息不对称,此时经常会出现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是指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消费者会降低自己愿意付出的价格,以抵消买到低品质商品的风险。而在较低的价格下,高品质产品会因更高的生产成本而逐步被低质产品从市场中排挤出去,造成产品的平均品质不断下降。这样,优质产品就会逐步从市场上消失,而品质较差的产品却可以获取市场份额。在传统金融框架下,由于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进行借贷交易时往往处于劣势信息一方。因此,在传统金融交易活动中,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是普遍存在的。首先,金融机构在放出贷款之前很难对受贷企业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而企业作为信息优势方,可以通过隐瞒自身风险信息来获取交易优势,取得自身需要的贷款。而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由于无法有效判断受贷企业的风险,导致在信贷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拥有良好商业信用,更低坏账风险的企业更加难以获得所需要的贷款,进一步加剧企业的融资约束,降低企业的活力。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逆向选择风险。通过金融科技的种种数字化手段,金融机构能够清晰地了解企业的具体信息,并且准确、高效地识别企业风险,提升金融机构的信息感知度。
第三章 金融科技发展影响企业战略选择的理论机制与研究设计 · 22
第一节 理论分析··························· 22
一、金融科技发展与企业经营战略 ························ 22
二、金融科技发展与企业竞争战略 ·························· 23
第四章 金融科技发展影响企业战略选择的实证检验 ··············· 28
第一节 实证结果分析 ···························· 28
一、描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