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发表,本文首先考察了国内外关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的相关理论,并对广东省制造业发展趋势、发展历程、产业地位和发展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又利用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和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分析了广东省内四个经济区域的专业化分工情况以及专业化水平的变化趋势,阐明了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全省及四个经济区域的分类型制造业的产值份额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以判断各种类型制造业在广东省内的运动轨迹,同时对广东省 21 个地级市的制造业集中率以及制造业两位数行业的空间分散度指数进行了研究;最后,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广东省制造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政策机遇,通过积极吸引外资,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开拓海外市场等方式,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目前广东省的经济总量已连续30年高居全国首位,其中,珠三角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工业化水平甚至可以比肩中等发达国家。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制造业的迅速增长,1987—2015年期间,广东省工业对 GDP 的贡献率均在40%以上,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外贸出口以制造业产成品为主。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不懈努力,区域内形成了众多传统加工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并占据国内外较高的市场份额。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面对日益剧烈的国际贸易摩擦和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以外向型经济为重心的广东省受到了严峻考验,2008年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萎缩对广东省以外贸出口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导致广东的贸易出口量迅速下滑,甚至引起了以纺织、家具、陶瓷、电子、玩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的“企业倒闭潮”。实践证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低层次、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重心的产业结构具有极大的隐患,一旦外部环境发生改变,这些处于产业链附加值底层的企业必将最先破产倒闭。
发达国家逐渐意识到产业结构失衡、实体经济衰退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导火索之一,伴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制造业的产值份额与就业人数却迅速下滑,使得众多底层失业人民对政府的不满日益加深,因此,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支持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如美国出台的《制造业促进法案》,英国也推出了一系列创新制造领域的新政策,德国出台了工业4.0计划等,这些产业政策将对全球的产业结构变化和产业转移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制造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经济增长最大的源动力,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也使中国被冠以“制造业大国”的标签,而广东省又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制造业大省”,可见,虽然市场经济的主旨是自由经济,但政府主导的产业调控与产业布局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人民福利的提升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体现了宏观调控和自由经济协调发展的优越性。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社会进入机械化时代以后,工业就成为这个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中坚力量,现今的工业包含了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等几大部门,而制造业是工业部门中最重要的核心产业,是各国(地区)工业化发展中最重要的战场,即使进入到信息化社会制造业依然是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主导部门。制造业一般是指对各类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进行装配的工业部门①,它负责生产可供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各种工业品和日用消费品,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制造业中的各类行业也为顺应市场需求不断革新,因此制造业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目录也有一定的变动。从1984年开始我国首次制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84)》,其后经历了四次修订,分别是1994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2002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2011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1)》和2017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7)》,因此,1985—1994年制造业各行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84)》标准进行分类;1995—2002年制造业各行业是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的分类进行分析;2003—2011年的制造业各行业数据是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1)》标准采集的;2012—2017年时期的数据则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1)》的标准。本文在进行数据分析时以两位数制造业的各行业大类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制造业分行业分析时,选用2011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1)》标准,为方便进行各年度的同行业之间的比较分析,2002年以前的数据中去掉武器弹药制品业的数据,将2011年以前年份的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进行数据合并;在分析2012年以后(含2012年)的数据时,将汽车制造业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合并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将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合并为一项。经过合并处理,需要考察的制造业二位数行业变为28类。
...............................
第 2 章 产业布局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产业布局的概述
2.1.1 产业布局的基本概念
产业布局,又称为产业分布,是研究不同产业在特定空间内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内容不断丰富,生产空间不断拓展,经济活动在空间上进行着集聚和扩散,分化和组合,寻找这些经济活动在空间布局上的运动规律,就逐渐形成了产业布局理论。产业布局是一种需要在长远性、战略性、全局性视野下进行谋划的经济布局,它涉及到不同区域层次、不同行业种类、不同经济要素条件下的持续性动态变化。
2.1.2 产业布局指向
产业布局指向是指产业进行区位选择时具有某种倾向,各类产业部门都有向能满足其主要需求的地区靠近的倾向,不同区位条件对各种类型的产业所形成的吸引力具有较大差异。产业布局指向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2.1.2.1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
对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依赖比较强的产业一般是农业部门和采掘业,农业生产总是倾向于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而采掘业、水电业等部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大,也倾向于靠近自然资源丰沛的地区。
2.1.2.2 能源指向
能源指向部门一般是在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量占生产成本比重较高的产业,如有色金属冶炼、稀有金属生产加工、造纸、橡胶、水泥、石油化工等重型工业,能源是否能及时供应、供应价格、供应量都是这些产业空间布局时考虑的首选因素。
2.1.2.3 劳动力指向
对于劳动力要素需求量大、劳动力成本占生产成本较大比例的产业,如纺织、服装、塑料等行业都更倾向于将企业选址在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低的地区,以便企业可以大大降低用工成本。
..............................
2.2 产业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在联系,具体而言,它是有关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及优化组合的理论学说。产业区位理论则是特指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区位选择及配置的相关理论,历史上对产业布局的研究起源于 19 世纪初期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杜能也被认为是产业布局理论研究的鼻祖。后来,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这两个理论也被称为古典区位理论。到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以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论为主要代表的近代区位理论登上历史舞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席卷了全球众多国家,产业布局研究更加注重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认为区域内产业的空间布局应与区域经济的宏观环境相匹配,影响产业空间布局的因素逐渐增加,产生了众多学派对此进行研究,如运输区位论学派、市场学派、成本——市场学派、历史学派等,逐渐形成了现代区位理论。
2.2.1 古典区位理论
2.2.1.1 农业区位论
1826 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H.von Thunen)发表其代表性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书中系统阐述了农业的空间分布规律,正式建立了农业区位理论。杜能为了更好的分析农场所在地与其产品市场之间的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在该书中构建了理想化的孤立国模型,他对该模型做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假定:
第一,孤立国只有一个位于平原中心的城市,其他区域都是农村,全国的土地都是肥沃且适宜耕作的,不同区域的土壤肥力完全一致。第二,距离城市 50 英里之外的地区都是尚未开垦的荒野,与世隔绝;第三,城市附近存在金属和食盐等矿山;第四,在孤立国中,农村负责向全国供应食品,城市则负责供应工业制成品;第五,孤立国境内不存在适宜航运的天然水系,也不存在人工开凿的运河,运输产品只能依靠马车;第六,农场经营者承担农产品运输成本,其费用小于农产品销售价格,但与运输距离正相关。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杜能重点研究了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农业的经营状态如何在空间分布上予以体现;二是为了获取最大收益,农场经营效益如何随着其距城市的距离增加而变化。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