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研究局限性及建议................................59
4 讨论
4.1 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聚焦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以 BCW 理论为理论框架,构建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教育方案,开展为期 4 个月的健康教育干预并随访观察 3 个月。在基线、干预 4 个月及随访 3 个月三个时间点对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疾病知识水平、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健康行为能力及院前延迟意向进行了测量,探索基于 BCW 理论的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干预效果的持续效应。通过干预过程中的观察及数据统计发现,与常规健康教育相比,基于 BCW 理论的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被试疾病知识水平,促进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养成,提高健康行为能力和减少院前延迟意向。同时,本研究干预过程中发现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对心血管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有限,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暴露明显。本研究构建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案从研究对象自身能力出发,采取典型案例视频资料、思维导图、情景模拟、网络社交平台,并结合健康知识讲座和个人咨询相等方式,开展多形式健康教育,激发了研究对象的参与积极性。干预组研究对象干预期间依从性为 93.65%,依从性较高,说明基于 BCW理论的健康教育在社区情境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
本研究基线调查结果显示,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中以工人居多,占研究总人数的 30.7%,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占比 64.04%,且绝大多数为低收入人群(89.47%)[82],这与蒋丽琼等[43]报道的结果一致,即中青年工人群体、教育程度低和低收入人群更易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此外,在基本行为生活方式中,睡眠质量差者居多,占比 52.63%,进一步证实了 Huang等[83]的研究结论,即不规律的睡眠和睡眠时间少与心血管事件发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因此,工人、受教育程度低者及低收入人群是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健康管理的重点人群,并且睡眠质量亦是后续健康管理中的关注要点。
图 2.3 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对照设计模式图
.................................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依托 BCW 模型,构建了一套由护理人员主导,针对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方案。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开展为期 4 个月的基于理论的健康教育,并随访观察 3 个月。采用 CVD 预警症状及危险因素知识问卷、HELP-Ⅱ量表、SRAHP 量表、院前延迟意向量表,探究该项目对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不同时点的疾病知识掌握水平、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健康行为能力及院前延迟意向的效应及持续效应。结论如下:
1. 基于 BCW 理论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疾病知识掌握水平,改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能力,减少该人群的院前延迟行为意向;
2. 基于 BCW 理论的健康教育干预对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疾病知识掌握水平、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健康行为能力和院前延迟行为意向的持续效应为 3 个月;
3. 基于 BCW 理论的健康教育可激发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参与积极性,研究对象健康教育参与率为 93.65%,项目可行性高,可为社区中青年心血管事件高危人群提供一套规范化、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案。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