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把握住临终病人患病过程,搞好对其的心理护理》
【关键词】 癌症患者;临终关怀;心理护理
所谓临终关怀是一种照护方案,与医生或社区的巡回、医护协作互相配合,为垂死的患者及其家庭提供缓和性的、支持性的照顾。近年来死亡学已发展成为近代医学科学中专门的一门学科。护理临终患者的设施也相应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医院接受临终护理,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不仅生理上发生很大的变化,其心理上的反应更复杂,种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导致患者精神崩溃/病情恶化。对临终患者来说,及时把握住患病过程中心理变化特点,不失时机地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使其在平静中告别人生,显得特别重要。
1 临床资料
1996年1月~2001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癌症患者101例,年龄为22~87岁。男68例,女33例。肝癌23例,直肠癌20例,食管癌14例,肺癌10例,胰腺癌3例。入院至死亡时间为1·5个月~3个月。
2 护理体会
护士要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护理。应注意心理调理因素。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调理的基础,正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是心理调理的关键。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诊断治疗,激发患者的潜在生存意识,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是心理调理的核心。故作者认为对临终患者必须依据不同的心理分期过程,给予特殊的心理护理,使临终患者得到真正需要的心理安慰和疏导,恢复一定程度的和谐与平衡,从而安度余生。
2·1 回避期:是对患者和其家属两方面而言。此期患者可能已知道病情,但不愿意从别人口中加以印证,自己也对之回避。因此,必须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对此期患者采取相应的回避态度,不必急于把实情告诉患者,应视患者的态度而定。用药尤其是用抗癌药时,避免对患者说出真实药名,对病案要严格管理,防止患者偷看,此期家属的关怀同等重要,因家属可能处于两难的境地,医护人员可和家属商议,统一对患者回避。
2·2 否认期: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自己患了癌症的时候,心理上想尽一切方法否认这个事实,抱着侥幸心理,希望误诊而得到其他诊断。即使是肿瘤也希望自己患的是良性肿瘤,以否认作为自己的心理防卫方式。对此类患者,我们在护理上采取的措施是与患者密切交谈,从其最关心的问题谈起,在交谈中认真倾听患者的倾诉,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可以将全部病情慢慢告诉患者,让患者逐步适应,以缓冲其受到创伤的心理,根据患者的需要随时出现在他们的身边,使患者产生一种被关心、照顾的感觉,并鼓励患者抓紧时间治疗,治愈是有希望的,从而使他们树立起战胜癌症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3 愤怒期: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患者已经预感到自己的病情严重,表现出惊恐不安,产生一种愤怒的情绪,不能配合治疗,此时使患者摆脱这种恐惧和愤怒情绪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爱心感化患者,医护人员遇到不礼貌的言行时决不能以愤怒回击患者,应忍让克制,让患者倾诉内心的忧虑和恐惧,使郁闷情绪得以释解。
2·4 协议要求期:随着病情恶化患者求生欲望强烈,想通过某种方法使生命出现奇迹,对于此期患者提出的种种“协议要求”如:治愈疾病或延缓病情,医护人员可以采取适度的“欺骗”方法,答应其要求,尽管难以实现也应给予高度的热情来护理患者,从而获得患者的信任,稳定他们的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他们充实地度过生命的最后的历程。
2·5 忧郁期:病情危重,常产生悲观绝望情绪,同时晚期癌症患者伴有持续性、顽固性疼痛,由于长期的疼痛折磨,全身衰弱,对疾病好转失去了信心,这些原因加重了焦虑、忧郁,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此期重点是加强基础护理,经常巡视病房,多与患者交谈,讲述情绪与疾病的相互关系,激发患者的求生欲望,增加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并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与家属共同帮助患者解决所牵挂的人和事,设法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终末期患者的生存质量。
2·6 接受期:患者生命垂危,心情反而平静下来,表现为昏睡、疲倦、孤独,不愿与家人及医护人员交流,心情沉重,终日沉默不语,此时我们应保持病室清洁、安静、舒适,由患者喜欢的人陪伴,保持祥和的气氛,严密观察病情、细心照顾,满足患者的需要,以达到患者心理上的支持。
3 讨论
临终关怀是人类生命最后阶段的护理需要,作为医护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死亡伦理观和对待临终患者的道德观,懂得尊重临终患者的人格尊严,掌握其心理活动,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行为去影响和改变临终患者对死亡的认识,消除其死亡的恐惧,做好心理支持,诚心诚意、尽职尽责地护理好每一位临终患者,根据实际需要,因人而异地做好临终关怀工作,才能充分显示临终关怀的温暖和力量,使临终患者真正在人间温情的照护下,舒适、安详、有尊严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