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管理论文,论文提出基于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并构建了相关的评价模型,能够比较有效的测量动态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论文通过收集问卷内容,掌握可靠数据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生产型外贸出口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为后续的相关问题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由于当前国内和国际市场环境多变、影响因素不断增加,出口型企业的竞争优势持续受到冲击,如果企业继续固守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其竞争能力和优势必然会逐渐丧失。面对这样的形势,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能力,优化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近几年来外贸型企业发展稳定,尤其是国家出台各类扶持政策,为国内外贸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当前,多种新兴贸易方式的蓬勃发展,给传统生产型外贸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生产缺乏创新、产品结构单一、管理模式陈旧、企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都致使生产型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急剧下降。从企业竞争环境角度来看,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诸多影响因素,这其中包括如海外客户个性化需求等微观市场环境因素及国际贸易纷争、政治局势、疫情等突发的宏观市场环境因素;从企业自身角度来看,企业自身面临的技术升级、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问题。在当前这种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发展可谓举步维艰。企业如何夹缝中求生存,如何积极调整经营发展战略,如何加快产业产品创新,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都是我国生产型外贸企业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以说,企业要在全球不断更新的市场环境下形成并保持一定的竞争能力,较强的动态能力是企业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当前国际贸易环境态势多变且复杂,这就导致不管具备何种竞争优势都很难确保其持续性,以固守的方式运营企业结果只能是优势尽失,企业必须不断发展和提升各种动态能力如重组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识别乃至创造市场机会的能力、学习各项技能的能力等。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和内容
本文的研究思路如图1.1所示,基本逻辑是:基于动态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理论结合适当的评价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后,再进行结果分析。
论文由六部分构成,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绪论。阐明研究的背景、意义、主要内容以及论文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相关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分别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动态能力理论和竞争力的概念/维度/构成要素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
第三部分,出口型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识别。经验决策、动态能力、学习能力、企业家能力、创新能力、战略能力,基于专家访谈以确定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部分,基于动态能力的SP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动态能力建立公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模型构建和权重值确定。
第五部分,出口型企业SP公司竞争力提升对策(拓展深加工领域如粉类和酱类等、完善供应链管理包括供应商管理/采购资源管理/库存管理、质量标准分级增加不同类型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
第二章 相关理论背景
2.1 动态能力研究综述
2.1.1 动态能力概念研究
D.J.Teece、G.Pisano和A.Shuen(1997)在《战略管理杂志》上最先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随后衍生出了各种不同视角的对动态能力的解读。其中广受认可的是Weinert(2015)提出的定义,即为适应多变的外部环境,企业优化内外部资源配置的能力即为动态能力。此外,基于流程角度开展动态能力含义研究的主要代表学者是Eisenhardt和Martin(2000),他们将可识别的、各种确定的组织流程或惯例作为企业的动态能力,认为企业动态能力主要体现企业基于对现有资源的动态调整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并为了获得新的市场对资源进行重构与整合,并强调了企业动态能力不管是在静态环境还是动态环境中在塑造企业竞争能力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国内关于动态能力的理论研究在近年来也逐步增多。宋扬(2007)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展开了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并将企业优化内部各种功能运转的模式以及调整运用企业内部资源的方式来适应外部动态环境的水平视作企业的动态能力。董俊武等(2004)认为企业通过对经营性管理、知识获取、创新与学习等改变企业运营效率的结果体现其动态能力水平。江积海(2005)从两个方面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划分,一是根据企业类型的不同其动态能力应有相应的延伸,将其归类为空间层面;二是同类型相互竞争的企业之间,能够较快进行资源整合与优化来适应外部环境变动的企业则具有更强的企业动态水平,将其归类为时间层面。
2.2 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2.2.1 企业竞争力概念研究
企业内部成长及竞争力的相关概念最早来自西方的《经济学原理》一书。而Selznic. P的《行政管理中的领导》和Penrose. E. T的《企业成长理论》中对企业拥有的资源与能力以及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当前研究的理论基石。国内近几年研究企业竞争力的成果也较为丰富,学者王敬和黄玉波提出,企业具备的市场拓展、资源匹配等使得其经营水平领先于竞争者的能力就是企业的竞争力,其中企业具备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就是其核心竞争力。学者李显君泽指出,公司具有的盈利增加、客户拓展和资源匹配等使得其在竞争中领先于对手的能力就是其竞争力。
2.2.2 企业竞争力优势维度研究
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测量是当前学术研究的难题之一。Schulre(1999)将企业竞争优势划分为持续性、功能性和效率性三个维度,是最早研究竞争优势的有代表性的学者之一,其主要基于竞争优势的成长路径视角进行诠释。其中,基于服务商、客户和组织特定知识角度进行企业竞争优势可持续性分析的是持续性;从资源角度进行分析的是功能性,从成本角度分析的则是效率性。江积海等(2014)认为差异化和成本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最主要的两个部分,主要是借鉴了Protogerou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而魏江等(2017)则基于对仅考虑财务绩效的不足进行补充的考虑,提出了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两个维度的划分方式,并在学术界得到了一定的认同。Cao和Dowlatshahi(2015)将竞争优势划分为六个维度:社会责任、企业声誉、客户满意度、品牌影响力、产品与过程的创新以及市场拓展。彭灿等(2018)则认为战略绩效和财务绩效可以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进行测量。综上,在企业竞争优势的维度划分上,学者们通常从战略、财务、市场、成本等方面进行分析,测量竞争优势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二手财务数据和一手问卷数据。
第三章 SP公司竞争力影响因素识别 .................. 10
3.1 SP公司概况 .................................. 10
3.1.1 公司及组织结构介绍 ........................... 10
3.1.2 公司产品和竞争对手 ............................... 11
第四章 基于动态能力的SP公司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19
4.1 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19
4.1.1 评价指标确立 ............................ 19
4.1.2 各指标度量 ....................... 19
第五章 SP公司竞争力提升策略 ................... 29
5.1 生产和产品 ............................. 29
5.1.1 生产工艺创新 .................................. 29
5.1.2 细化产品等级 ......................... 30
第五章 SP公司竞争力提升策略
5.1 生产和产品
5.1.1 创新生产工艺
针对SP公司在生产加工应变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上日渐体现出来的不足,以及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和客户需求,公司需要从根本上做出改变和创新以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优势。对于SP公司这类生产型的出口企业来说,生产加工能力始终是最根本也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条件,因此提升生产加工能力和拓展工艺创新是企业长久生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就SP公司来讲,其生产和加工可以进行四个方面的升级和创新。首先是提高产品产出率也就是产品出成率的工艺创新。对于食品原料的生产加工,无论是从质量角度还是从市场营销角度,产品的出成率无疑都对产品本身的质量和价格起着重要作用。低出成率意味着生产环节中对于原料的加工频次或者加工时间变长,直接导致产品的质量损失,加速设备的折旧老化和各项能源的消耗,最终必然会将各项成本计入营销价格中,让产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不具有相应的价格优势。由此可见,产品出成率的工艺创新是可以让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价格更具优势的可行之法。其次是提高产品利润率的工艺创新。SP企业多年来一直深耕在食品原料的出口加工领域,的确在行业还不够完善成熟的时期获得了不少红利。但当前随着海内外市场的不断放开,客户和消费群体的需求持续升级,企业想要有长远的发展单靠传统的简单加工无以为继,必须进行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发创新,借助自身的设备和技术优势拓展产品附加值更高、利润率更可观的深加工产品和工艺,如酱类、粉类、蛋白类产品。这些高产值和高利润的产品,更加迎合当下和未来市场的需求,同时也更容易让企业将整个产品的品类进行拓展和整合,形成更具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