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公共行政管理论文,本文借鉴“组态分析”的研究观点,基于自由发展理论构建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影响因素的系统性分析框架,综合运用实地调查、文献梳理、新闻报道等方式收集J省三县66个村集体经济发展案例,并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析新型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有效路径和替代机制。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对于解决好农民的“钱袋子”问题与基层治理相关问题具有重大意义[1],同时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2][3]。
早在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明晰集体所有产权,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重要抓手之一。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加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纵深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2019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统筹推进集体经济的发展”,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意见》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再次强调“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建设的任务之一便是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坚持其为农属性”。这为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基础。2020年中央强调,要持续向集体经济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与工作队,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本年基本实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阶段性改革,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这为新时代下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奠定了基础。随后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人才振兴的意见》强调,要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才培养,这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主体的培育。2022年与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聚焦巩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现代化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在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的背景下,本文从自由发展理论角度入手,拓展了新型村集体经济的理论研究;以整体性视角在发展主体、发展基础、内在动力、外部推力四个维度上,构建研究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系统性分析框架,进一步从自由发展角度丰富了集体经济的研究;在梳理前人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组态分析方法对66个样本村案例进行研究,探析影响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在这一研究领域上存在一定的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仍然存在较多的村集体经济年收益低于5万元的“空壳村”,在各地资源分配不均、要素禀赋不一的情况下,如何在依靠自身条件的同时协调运用外部资源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一个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66个案例的组态分析,挖掘不同资源要素禀赋条件下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和实现机制,对于发展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第2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概念界定
2.1.1新型村集体经济
从目前的中央政策文件来看,国家对新型村集体经济的概念界定并不明晰。自2016年中央文件《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解释。
从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来看,新型村集体经济是遵循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等现代化集体产权制度要求的一种新经济样态[40]。从组织形式来看,新型村集体经济主要以股份合作制经济为主,联营制、租赁制为辅的一种经济形态[41]。从资源配置与利益联结方面来看,新型村集体经济是以村民为主体,龙头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种利害关系方紧密结合,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42]。
综合学界的相关研究,本文认为:新型村集体经济是指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按照归属清晰、权能完整、保护严格、流转畅通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以村民参与和利益联结为基础,以有机整合村集体各种资源要素为主要方式,实现村集体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形态。
2.2理论基础
阿玛蒂亚·森在其著作《以自由看待发展》中提出了自由发展理论,该理论开创了认识发展的一个新视角——实质的自由。在这个关于“自由”的理论框架下,森认为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发展即扩展自由,自由也是促进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可以视为扩展人们享有真实自由的过程。
“实质的自由”贯穿在自由发展理论全过程中,森认为,“实质的自由”是建立在“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基础之上。具体而言,“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的死亡等——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等等自由。他这种聚焦于人类实质自由的发展观异于前人单一片面的发展观,通过阐明“我们的生活质量应该不是依据我们的财富而是依据我们的自由来衡量”这一问题,对贫困治理的实践有了革命性的影响。在对待贫困治理问题上,他创造性地将自由发展的“可行能力”与贫困治理有机结合,提出有关贫困的“可行能力”相关理论。森认为,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指的是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的组合。从这种观点出发,可行能力即一种自由,是构成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性自由。显而易见,森从自由与整体视角把发展看成一个大集合,各种体现实质自由的功能性活动可以视为包含于该大集合之内的各种小集合,各个小集合之间存在协同与交互作用[48]。该思想与fsQCA的组态研究方法不谋而合,同时现实情况中新型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亦是受到发展主体、发展基础、内在动力与外部推力等多方面多重的影响与相互作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可以视为一个大集合、而各种体现并影响村集体经济的自由发展的因素可以视为包含于其中的小集合,因而该思想为本文构建新型村集体经济整体性分析框架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3章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研究设计....................16
3.1定性比较分析方法................................16
3.1.1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介绍.............................16
3.1.2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介绍........................17
第4章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25
4.1数据校准....................................25
4.2单变量必要性分析..............................27
4.3真值表构造............................29
第5章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有效路径与替代机制.......................36
5.1村民参与-外部推动型..........................36
5.2能人带动-内生发展型..........................38
5.3横向纵向比较.............................40
第5章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有效路径与替代机制
5.1村民参与-外部推动型
条件组态1(村民参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产权改革*外部推力)与条件组态2(能人带动*村民参与*产业结构*产权改革*外部推力)代表的是“村民参与-外部推动”型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路径。这一类路径集中解释了在资源匮乏或者说资源并不充裕但产业结构优良的乡村,通过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广泛的“村民共治”基础上,借助政府扶持和社会组织等外部力量的帮助,依然能够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强劲发展。这一类乡村,虽然其人均土地资源指标并不突出,但其具备较为优良的生态环境或者拥有特色的乡村文化,村庄“底子”较好,适合发展乡村休闲文旅业,通常实现了二产融合,其集体经济收益往往能够覆盖到绝大多数村民甚至是所有的村民。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吸引了当地村民积极地参与到村集体经济的建设中来,逐渐促成良性大循环,进一步推动村集体经济向前发展。当然,这一过程仅仅依靠村集体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发展休闲文旅业、农家乐或要实现二产融合往往离不开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以及与其他社会团体和龙头企业的合作,因此,这一类路径的外部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类路径中:“村民参与”“产业结构”与“外部推力”为共同的核心条件,三者之间协同互促,共同构成对集体经济发展的显著作用,“产权改革”与“能人带动”分别为特定路径的辅助条件,对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下图5.1表现了此类路径的作用机制。
第6章结论与讨论
6.1研究结论
本文借鉴“组态分析”的研究观点,基于自由发展理论构建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影响因素的系统性分析框架,综合运用实地调查、文献梳理、新闻报道等方式收集J省三县66个村集体经济发展案例,并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析新型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有效路径和替代机制。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1)不存在产生高集体经济效益的单个必要条件。通过前文单变量必要性分析,各变量一致性水平均在0.9以下,也即说明任何单一条件变量均无法构成提高集体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均无法独立对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