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学生相较于城市学生,具有学习资源和方式比较单一的问题。所以学校增设来自农村的“非遗”课程,会增强课程的亲和力,便于学生理解,也有助于通过“非遗”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结语
在我国三级课程构建体系下,学校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程的建设完善学校的育人体系,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特色课程的创建是重要的出口。对于硬件、师资、资金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来说,“非遗”反而是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学校应该立足于本校实际,综合运用好周边的“非遗”资源,不仅是将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引入学校,也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做出重大贡献,可谓“一举两得”。但学校在开展实施“非遗”校本课程时,往往面临定位不清、体系不全的现象,很容易让“非遗”课程走向“表演性”存在。所以,为促进“非遗”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得益彰、融合互补,本文以农村小学实例进行剖析,总结分析实施情况和问题经验,并且从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三个维度提出农村小学“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有关策略,期望通过一些经验的熟路,帮助农村小学“非遗”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性的理论思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