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当代文学论文格式、当代文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潮流内外:1980年代《中国》探讨

日期:2024年02月03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08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401261209481770 论文字数:49666 所属栏目:当代文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转向1985年的纯文学趋势,无不证明着上述论点。这说明,1980年代文学批评与总的面貌是“向外看”的,不管是在资源的选取上,或是在新术语的运用上,都是极具创新性的。令人遗憾的是,1980年代文学批评所依据的创新资源,大多是西方的理论资源。与此相反,《中国》评论专栏的文学批评与文学评论是“向回看”的,笔者发现,它始终弥合着1980年代文学批评中“断裂”所造成的鸿沟。

其一,《中国》文学批评对传统文论中的批评资源进行借用,力图加深读者对1980年代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理解,比如陈早春的《雪峰现实主义理论初探》(1985.02)和唐弢《雪峰—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阐述者和发展者》(86.04),都是以冯雪峰文论为资源,来清理现实主义的负荷。发表在《中国》的《雪峰现实主义初探》一文,系丁玲本人所取的稿件,丁玲得知稿件出版之路非常曲折后,请亲夫陈明当面讨稿。当时,丁玲从《中国》抽了两篇已排好的稿件,而把此文置于《中国》1985年第二期第一篇中。这篇文论虽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但它却成了一篇重要的评论文本。唐弢《雪峰—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阐述者和发展者》(86.04)与该文类似,也是谈及冯雪峰文艺观念的。两篇论文具有扎实的文学理论气息,是对冯雪峰现实主义的再阐发。冯雪峰开创了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在“左翼”文学运动中起着组织和领导的作用。他献身于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左联后期”他批判“左”的路线的干扰下“新写实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左”的路线割裂了文学历史的传统,割裂了五四“现实主义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覆盖掉了作家的主观作用。冯雪峰对两种创作方法的批判是为了复归主观主义的运用,进而强调“感性活动”的实践,强调主客观的辩证统一。


当代文学论文参考

结语

《中国》文学场场域内出现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潮流并存的现象,刊物思潮虽然多元化,但也不是漫无重心。现实主义潮流包括《中国》刊登的反思小说、改革小说,浪漫主义思潮则通过庞天舒军旅题材的作品呈现了出来。现代主义思潮囊括了《中国》刊登的朦胧诗,先锋小说或新潮小说。而后现代主义思潮由《中国》刊发的新生代诗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此外,《中国》刊发的现实主义作品呈现出更为开放的姿态,容纳现代主义表现技巧。现代派作品也逐渐回归故事形态,或导向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潮,或导向上古时期极具象征意义的传统“意象”,言之有物又具有厚度。《中国》编辑将1980年代各类文学创作潮流混合交叉,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实主义与现代派创作手法之间融合的一种实验性的探索,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为缝合新时期的历史缝隙做出了贡献。刊物中刊发的大量的富有历史纵深感的作品,如舒群《黄河女》(1985.05)田东照《河那边的红枣排》(1985.03)《黄河在这儿转了一个弯》(1985.02)等作品呈现出了十七年文学的基本特点。《黄河女》一文用浪漫主义手法歌颂领袖、赞美社会主义和人民。田东照笔下描写象征着民族血缘与地缘归属的传统意象,回忆着苦难的过去,回忆着过去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十七年”文学中对红色中国、乡土中国的描写的主题。1985年的《中国》意图将1950—1970年代革命范式中包含的救亡的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的面貌呈现出来。同时也将五四以来革命范式中既有的知识分子所包含的能量呈现出来,弥补前者的缺陷,为1980年代革命范式作品探索提供新的创新路径。1985年的《中国》没有运用西方式现代化创作的路径,而是持着温和,类似于向“回”看的文学手段。这种手段往往被学界指责为“左”,或者称之为抱守残缺。1986年刊物换之以革新、新锐的姿态。它尝试着语言的变革、尝试用各式夸张、变形的现代派手法去描绘人心灵深处的真实的情感,不断地挑战读者的阅读感受。这个时候《中国》又被从右面攻击,它突破了原来既定的政治方向,甚至出现了挑战政治禁忌或者溢出体制边界的倾向。可是从当下的场域倒回去看,无论是1985年的温和稳重还是1986年的新锐、先锋,《中国》“不合潮流”的做法无疑是有着革新的姿态的,是循着缝合文学缝隙的路子走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