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本论文试图在全面论述的基础上,深入探析其创作转型的原因和局限性,从而合理客观地论述作品的文学价值和作家的文学史定位。
第一章 靳以小说的发生机制
第一节 童年经验的影响
童年是一个生命的开端和启蒙,虽然短暂懵懂,但对一个人而言是终生难忘的回忆。就作家而言,童年经验对创作有着或深或浅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童年经验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童年经验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倾向和特点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在童年时对环境中的人、事、物的体验,多少都会影响到他成长后的政治观点、生活方式等。
一、冰封的北国记忆
靳以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天津,虽说兄弟六人,但他整个童年时光都是独自跟随父亲在寒冷的北国度过。父亲忙于生意,无暇顾及年幼的靳以。他常常独自一人面对皑皑白雪无处诉说心中的孤单与寂寞。严厉的父亲从小令靳以望而生畏,一见到父亲就瑟瑟发抖。“......他好像早就被丢进了冰雪堆里,全身只是颤抖,他的心也冷下去。他没有想到那是父亲狠狠地把木板打在他的手掌上,正像充满了天地的无情的冰,无情的雪,还有那无情的风。”③像这种以家庭为核心的封建等级家庭,大多数父亲扮演着严肃、冷峻的角色,父亲的权威足以令一个幼童惶恐不已,所以闲暇时靳以不是沉浸在思念母亲的情愫中,就是坐在门前的石板路,望着蔚蓝的天空,遐思无限。
撒在土地中的一颗种子,他不会腐烂,他要生出繁盛的枝叶,开出美丽的花朵!还要结出累累的果实。全靠了这丰腴的生长的力量,我们才一代一代的活下来。
它对我是熟谂的,可是我们已经阔别了几年,谁知道是哪一点因缘我们在这温暖的南方相遇,我妄想一掬,伸出我的手去,可是立刻它就不存在了,只是点点的水,沁入肌肤。
这些美丽且充满人性思考的文字,是靳以寂寥时光中的唯一慰藉,他从北方凛冽的寒风中走来,心中饱含对生命的爱与敬畏,把满腔的爱与情洋洋洒洒倾注笔端。童年的冰冷回忆与作家失恋后失落、忧伤的心境高度契合,这或许也是严寒的冰雪北国作为故事背景经常出现的潜在原因吧。
.........................
第二节 文学主潮的追随者
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驱使他们将国事民情、国难家仇最为自己终极关怀对象。③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始终贯穿着靳以的整个写作。与此同时,其强烈的社会批判取向与背景密不可分。中国新文学的发端是从反对封建文化开始,对传统文化的鞭挞,也天然带着对现实社会浓厚的批判色彩:
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乃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鸿沟日益增大的结果:国家不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改弦更张,知识分子因为感到越来越心灰意冷,他们对这个国家感到厌恶,转而成为中国社会激进的代言人。因此,现代文学便成为表达社会不满的一种载体。中国现代文学大都根植于当代社会中,表现出对作家所面临的政治环境采取的一种批判精神。
一、文学挚友的相互扶持
靳以活跃着的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舞台,大部分作家都热衷于揭示种种社会问题。“与二十年代相比,三十年代的作家在创作中,其社会使命感的确是明显地得到了强化。”①特别是以左翼作家为代表的大部分作品,普遍表达了对黑暗的社会和现实的不满,带着极强的现实批判色彩。由于受到呼唤正义的感召,许多作家毅然选择了批判的文学之路。靳以作为左翼作求学期间,靳以就十分热衷参加学生运动,
求学期间,靳以就十分热衷参加学生运动,这种高涨的革命热情在他之后的创作、编辑生涯中持续发酵。所以,他与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性的文学主潮极易产生共鸣。在复旦大学毕业之后,靳以开始参与编辑《文学季刊》《水星》等文学刊物,此时,他同主张对控诉社会的巴金和书写血泪文学的郑振铎交往。尤其是好友巴金,对靳以的创作和文学观产生极大的影响。巴金和靳以二人,既是编辑搭档也是挚交好友。他们文学趣味相投,写作风格和主题表达也极其相似。靳以的长篇小说《前夕》与巴金的抗战三部曲都采用了极为坦率的叙事语气、豪情万丈的抒情方式,甚至是从琐碎的生活小事切换到宏大议论的叙事方式也几乎一致。二人在文学观上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对不合理社会秩序地控诉,并且把文学作品当作同社会不平等做对抗的武器。巴金多次公开进行表白:“我写作是为着同敌人作斗争。”③正因为如此,二人在搭档编辑的过程中,强烈反对与现实无涉的文学态度。他们虽不属左翼阵营,但都坚持为人生服务、强调真实反映客观生活、抨击黑暗社会、呼唤人类大爱,这种强烈的战斗色彩同左翼作家极为相似。虽然靳以的文学造诣无法同巴金相媲美,但二人意气相投,有着几近相同的文学。
...........................
第二章 靳以小说的主题指向
第一节 爱情主题
靳以从大学期间开始发表爱情题材的诗歌和小说,仅 1933 至 1934 一年的时间便有四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集陆续上市。这些以爱情题材为主的早期作品在靳以的整个创作旅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作品体现了靳以作为年轻作家的才华,以往的研究评论,往往更多着眼其思想内容而忽视了这类作品的深层涵义。欲全面解析靳以,早期爱情主题的书写必须深入探讨。
一、都市中的爱情呐喊
靳以的早期小说主要以爱情题材为主,晕染着一腔忧愁与幽怨,这都是其求学期间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恋导致的。失恋后的靳以,发出了“这实在是刻骨铭心的巨痛,他甚至一度沉湎其中不能自拔。”②随后的一年时间里,靳以出版的四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集大都是“男女间引人落泪的故事。”
靳以爱情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擅长描摹社会的黑暗面,任何单纯善良的女性在靳以笔下,都将被社会所腐蚀。其爱情小说充斥着激烈的批判,小说表面以谴责女性为主,究其根源则是对不公社会的批判和痛恨。
二十年代的现代文坛有许多书写爱情“问题小说”的作家,更是不乏“对人生意义的寻觅”①,也不乏对社会的批判与控诉。这类小说大多是借爱情书写批判封建社会,或者揭示灵与肉的冲突,在寻爱的过程中探寻未来的出路。靳以与之有很大的不同,他将痛苦的爱情作为批判现实的框架,从注重个人情感的心理表达转向了社会、大众、革命的方向,在日常琐碎的情感中,表达对社会的重大意义。
在靳以的第一篇小说《偕奔》中,一对力图冲破家庭阻碍的青年男女,私奔至上海追求新生活,现实却让人难熬,二人常在困惑中度日,想起未来就不免寒战,完全体会不到爱情的甜蜜。作家初写小说之时,便试图通过描写爱情反思社会问题,主要的笔墨也并非停留在爱情本身,而是更深层次上的社会考量。从最初的问题意识发展到强烈的批判意识,靳以笔下的恋爱中的女性常在金钱的诱惑下抛弃困顿的男友,投入他人怀抱,美好单纯的女性很快被物欲横流的社会腐蚀变成一具空壳。
............................
第二节 苦难主题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痛楚和折磨。战争年代的靳以,辗转各地漂泊度日,目睹祖国被侵占、百姓流离失所,他将内心的愤懑与不满诉诸文字,形成了沉重的苦难书写。靳以抗战后的小说以更加富有青春朝气的语调,呼唤有志青年走出家庭,走出统治者的束缚,走向自由与希望的未来。
一、家族苦难
抗战爆发后,靳以创作了长篇小说《前夕》。他集中笔墨描绘了抗战前三、四年间一个官宦家庭的苦难历程。《前夕》作为一部“家族”小说,靳以试图借一个崩溃的旧式官僚家庭中几代人的生活,表现抗战前夕中国社会的激烈动荡②。这部长篇小说在现代“家族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五四”时期开始,“一批现代作家逐渐以家族为聚焦点和透视点,以横向家庭生活场景和纵向家族史的描述为重心,用现代意识来观照、审视传统家族生活和家族文化,创作了一大批家族小说。①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把家庭主义视为封建文化的糟粕。作家将家庭喻为禁锢灵魂的牢笼,埋葬青春的坟墓,通过描写旧式家庭的解体写出封建制度的崩溃,批判封建礼教的腐朽与没落。直到四十年代,以家庭生活为表现对象的小说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对儒家文化的家庭伦理观的批判性和控诉性逐渐减弱,相反儒家家庭伦理的正面意义被凸显出来。另外,四十年代的家族小说将革命思想与国家民族意识引入家庭内部的宗法关系之中,具有更广大的社会历史意义。
长篇小说《前夕》处于家族小说两个阶段的交汇点上,其复杂的风貌体现了现代家族小说发展道路的曲折性。与三十年代的家族小说相较,《前夕》体现着二十世纪前期家族小说对家庭的否定性认识。这个家庭是病态的,是束缚年轻生命的枷锁。患肺病的母亲,整日酗酒的父亲,脾气古怪的守寡姑姑,上一代人死气沉沉,缺乏朝气和活力。在城市沦陷前,黄俭之一家坐汽车出城时意外沉入河底,这个大家庭就这样灭亡了。靳以怀着复杂的心情,写出了黄俭之一家的悲惨命运,对这个大家庭采取了批判的态度。与四十年代的家族小说相较,《前夕》又富有时代气息,包含了革命、民族解放等内容。小说着力塑造了一批年轻朝气的革命青年,他们随着时代的号角,纷纷走出家庭,踏着大步向前走去。小说以抗战前几年的时间为背景,不同人物有着不同的命运抉择,那些勇敢逃离家庭、奔向革命的年轻生命,逃脱了家族灭亡的必然命运。抗战激化了家庭的矛盾,那些没能逃脱大家庭的可怜儿女最终和腐朽的大家庭一起毁灭。
............................
第三章 靳以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 30
第一节 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 ..................................... 30
第二节 不同人生选择的知识分子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