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国际背景
1992年,发表于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发会议的《21世纪议程》,向全世界人民敲响了地球环境恶化的警钟。自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实现人类自身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奋斗目标。进入21世纪,人类开始从以消耗大量化石资源及其他可再生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进入低能耗、无污染的知识经济时代,专家们将这个人类进行环境革命的世纪称为“环保世纪”。交通作为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部门,其不同的发展方式,将给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影响。交通节能正是环境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交通部门的具体化。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交通运输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因此也使得交通能源消费不断增加,从1973年的11亿吨标准油增加到2008年的23亿吨标准油,年均增长2.2%,超过工业能耗年均增的1.2%速度,及其他部门年均增长1.6%的速度。交通运输行业于2005-2007年间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行业,2008年交通运输行业能耗在终端能源消费量中的占比更增至27.3%。图1-1反映了一段时期以来,交通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同工业及其他部门占比的比较。
注:交通包括国际航空和国际海运,其他包括居民、服务业和农业部门。非能源使用是指用作原料而非燃料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也包括石油化学产品的燃烧。
从总体上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速度越快,交通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就越大。据统计,2007年,欧盟、美国、日本交通占终端能源消费的28.5%,而金砖四国仅为13.8%,二者之间相差一倍多。另一方面,交通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不仅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而且也与不同地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特点有关,因此即便是处于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该占比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2009年,美国交通占终端能源消费的28.6%,欧盟占29.6%,巴西占30.4%,日本占23.6%,俄罗斯占23.1%,而中国和印度都仅占10%左右。从交通能耗的运输方式布局结构来看,各国的交通能耗主要都集中在公路交通领域,以2008年为例,日本、巴西、印度的公路能耗占交通总能耗的90%以上;欧盟、美国则占了80%以上;中国占73%,俄罗斯则占45%%,具体如图1-2所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国内外对城市交通的研究
1.1.1.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城市交通结构优化的研究交通结构是指在综合交通体系中,各种交通方式分别承担的交通量的比重,它反映了交通需求的特征以及不同交通方式在交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交通结构直接影响到有限的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能否向交通需求者提供更优选择,它是决定城市交通整体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它在社会、经济、地理发展上的影响,机动性正变得在大城市中越来越不可缺少。事实上,交通潜在的影响城市区域自身的自然属性。出于这个原因,关于交通出行和城市形态结构二者关系的文献在最近几十年里以很快的速度增长。根据目前所能查阅的文献资料,对于城市交通结构优化的研究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城市空间布局与城市交通结构模式研究。在早期的研宄中,汤姆逊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为切入点,将城市布局划分为种模式:充分发展小汽车战略、限制市中心发展战略、保持强大市中心战略、低成本和建立次中心区战略,以及限制交通战略。此外,对城市空间的研究还有主张城市分散化发展的分散派,主张城市高密度发展的集中派以及处于二者之间的折中派等,认为一个城市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形态和规模必须便于建立公共交通设施、便于非机动车通行和步行,以此来减少交通距离并限制小汽车的使用。
二是城市土地规划与城市交通结构模型研究。其又包括城市形态发展模式研究、居住与就业均衡研宄以及商业用地对城市交通结构的影响研究等几个分支。1989年对全球32个城市和地区进行了研究,表明高密度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将导致较高的公交依赖程度,而低密度土地利用模式将导致较低的公交依赖程度。同时,高密度土地利用模式、公共交通与步行导向型开发和土地混合利用模式将减少约15%左右的人均交通费用。苏珊布罗迪1996年通过调查发现:以每公顷人数和就业岗位衡量的城市密度越高,人们选择利用公共交通工具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等年提出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包括: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均衡、居民私家车保有量以及公共交通服务水平。2004年研究表明:居住和就业空间均衡、城市形态、道路密度以及公共交通供给会同时影响居民机动车保有量和出行距离,但对前者影响很小。
2 交通节能财税政策相关理论分析
2.1交通概论
2.1.1交通的概念
始编于1908年《辞源》一书,对交通的定义是:“凡减少或排除因地域隔离而发生苦难者,皆为交通”。可见交通发端于解决地域隔离的问题,及完成生产和交换的需要。
据史料记载,我国交通的形成和发展,远古之时就己初现端悦。在此基础上,历经春秋、战国,交通便逐渐趋于发达,道路也相应的趋于稠密。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实力的发展,形成了以政治大都会为中心,经济都会围绕周边的发展格局,使得交通道路的布局日新月异。这也成为后来秦扫灭六雄后,在全国各地大兴驰道,使车辆“交通”直达全国各地的前提和基础。此外,秦朝人工运河“灵渠”的开凿,在我国及世界航运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交通功能”的总体布局和具体设计在今天看来也具有相当的科学性。
可查到《辞海》对交通的解释为:“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即人和物的转运和输送,语言、文字、符号图像等的传递和播送。”另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卷》对交通的解释为:“交通包括运输和邮电两个方面。运输的任务是输送旅客和货物。邮电则是邮政和电信的总称,邮政的任务是传递信件和包裹,电信的任务是传送语言、符号和图像。综上,交通包含运输和邮电两大部分:其中运输是指人和物借助交通工具的载运,形成有目的的空间位移;邮电是邮政和电信的总称,邮政的内容是传递信件和包裹,电信的内容是传送语言、符号和图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包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五种,各自在其专属的使用范围内发挥专长。
2.1.2交通的基本属性
2.1.2.1交通的公共物品属性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或服务,主要由政府来提供。所谓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即在给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造成的边际成本为零。而消费的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人在消费某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对这一物品的消费(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即某人无法维持对一件物品使用的控制。由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得公共物品还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由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用的,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属于某些个人或家庭等,且几乎不能确切测度和计量每一个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即公共物品的产权难以界定,或者界定其产权的交易成本很高。
2.2交通节能的理论分析
2.2.1能源基本问题分析
2.2.1.1能源的概念 “能源”一词在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因其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最基本且必不可少的原动力,是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能源安全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各国都依据自身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了相应的国家能源政策。但在人类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能源短缺、资源枯竭以及能源的过度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仍时时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关于能源的定义,查阅《能源百科全书》可知:“能源是指能够直接或经转换而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何一种形式的能量的载能体资源。由此可见,能源是一种形式多样的,且相互之间可以转换的能量源泉。
2.2.1.2能源的分类 按照产生方式,能源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即天然能源,指在自然界天然存在的能源,例如石油、天然气、煤炭、风能等等。二次能源即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产品,例如电力、蒸汽和各种石化燃料等等。一次能源又可细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凡是能够不断得到补充或者能够在较短周期内得以再生的能源称为可再生能源,反之则为非可再生能源。
根据能源使用的类型,又可将能源分为常规能源和新型能源两类。常规能源指利用技术较为成熟的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新型能源指新近才开始研究利用或正在着手开发的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包括太阳能、地热、生物能等等。
2.2.1.3 能源的评价 随着能源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能源评价在各国制定能源战略和相关政策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要。能源评价是指对能源资源的市场需求、供应潜力、发展前景、发展规划以及能源的可釆储量、分布结构等的一种价值评估。全面的能源评价提供能源的可获取量、生产能力、增加速度以及相应的开采技术装备水平和开发投资成本等信息,是国家能源中长期规划的研宄基础。
能源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三方面:地质评价、经济评价和风险评价。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