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财政论文,本文立足于目前我国经济复苏乏力、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青年失业率较高、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基于对现有文献和相关理论的梳理,以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内在逻辑为研究对象。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目前我国面临着新冠疫情后的经济能否稳健复苏、青年失业率较高和同时面临着居民消费不振的现象,如何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现在学术界和政策层都在关注和讨论的焦点之一,促进经济增长显现得更为迫切。
通过实践和研读国内外研究发现教育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而人力资本又是衡量现代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伴随着新一轮的技术革命的兴起,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资源也由工业时代对自然资源的争抢转变为信息时代对知识、人力资本的竞争,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能力越来越依赖于人才的质量和创新水平,而人才的质量和创新水平需要人力资本的持续投入。但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教育投资,而教育周期又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人力资本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收益具有滞后性。人力资本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起到了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完成由人口大国逐渐转变成为人力资本大国的转型升级任务。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同时又有不少问题暴露了出来,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处于低工业化和低城镇化率的现实基础上,采用资本和劳动力的大量投入,生产力被很好地释放了出来,虽然当时人们注意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经济基础的薄弱,在教育上的投入相对较少,教育并没有得到广泛地普及。根据统计局官方资料,在改革开放初期到21世纪初,我国教育投入处于较低水平,2000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2.87%,不仅低于同时期欧美发达国家的5-6%,甚至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当我们聚焦于高等教育时,1999年高等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中央和地方)占GDP的比重仅为0.79%,同年宣布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资金不足难以支撑高校的发展需求,在21世纪初,出现了较多高校大规模举债的情况。我国也意识到问题所在,及时地做出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
1.2 文献综述
通过梳理国内外众多关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文献,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探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侧重点,从区域异质性、空间计量、教育能否促进经济增长等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构建不同的计量模型,认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效应;国家异质性分析揭示了不同国家贡献率的差异;高等教育在培养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现有外文文献相对较少,本文综述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通过构建不同计量模型探讨了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凝聚力、卫生、绿色经济等相关领域之间的关系,同时发现不同国家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异质性。Oancea B et al.(2017)使用1980-2013年期间的数据,通过VECM分析了捷克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之间的长期关系。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2]。Francisco J D C(2021)通过研究1985年至2016年间西班牙地区宏观经济中区域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对区域宏观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由于这种影响在较不富裕的地区更为强烈,认为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凝聚力中发挥着积极作用[3]。Paravee M和Woraphon Y(2021)通过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利用2000-2008年东盟五国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东盟五国地区每名大学生的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影响,然而这些影响并不遵循收益递减定律,得出高等教育是未来经济增长和可持续性的关键[4]。Dhrifi A et al.(2021)使用联立方程模型对108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样本分析了卫生、高等教育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阐释了高等教育和改善健康如何促进经济增长[5]。Gao W et al.(2019)提出了一种间接估算绿色GDP的新方法,主要探讨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是关于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在建设绿色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GDP比传统GDP更能响应高等教育的变化[6]。Gyimah-Brempong等(2006)使用1960-2000年期间的面板数据,以修正的新古典增长方程来研究人力资本对非洲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各级教育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对非洲国家人均收入增长率具有积极和统计上显著的影响[7]。
2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基本概念
2.1.1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进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科学研究人员和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包括普通专科(高职、高专)、本科(含专升本)、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普通专科一般需要经过三年时间学习,培养目标是掌握一定技术和职业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科通常需要四年以上的学习时间,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硕士研究生是在经历本科学习的基础上,需要两年以上的学习时间,培养目标是掌握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博士研究生在经历硕士研究生学习的基础上,需要三年以上的学习时间,培养目标是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级科学研究人才。非学历教育①是指高校在学历教育之外面向社会举办的,以提升受教育者专业素质、职业技能、文化水平或者满足个人兴趣等为目的的各类培训、进修、研修、辅导等教育活动。总之,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品,我国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从2022年教育部新闻发布会获悉,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由2012年的30%提高到2021年的57.8%,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成功迈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2.2 理论基础
尽管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会直接或间接促进经济增长,但其中的路径暂不明晰,通过探寻经济增长的源泉,学者们逐渐关注到人力资本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本小节试图通过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阐释为何是人力资本积累成为关键中介,并继续延伸探讨人力资本理论、最优人力资本结构理论和外部性理论。
2.2.1新经济增长理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1986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 Romer)发表了《递增收益和经济增长》(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15]与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在1988年发表了《论经济发展机制》(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13],两篇论文的发表再次激发了经济学家们对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兴趣,深入探讨经济增长的实质问题,沉寂了20多年经济增长理论再次焕发生机, 经济学出现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支——新经济增长理论。1990年罗默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将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①。
与传统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不同,内生增长模型强调技术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而不是外生因素。技术进步和创新被视为经济系统内部的活动,而不仅仅是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这意味着经济体本身可以通过投资于研发和创新活动来推动技术进步,而不仅仅依赖于外部因素或随机的技术发展。
3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 24
3.1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现状分析.............................. 24
3.1.1整体视角 .......................... 24
3.1.2区域视角 ......................... 25
4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32
4.1 计量模型的构建 .......................... 32
4.2 变量的选取及数据说明 ......................... 32
5.结论与政策建议................................ 47
5.1 结论 ......................... 47
5.1.1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推动经济增长................ 47
5.1.2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区域不均衡现象及其影响........... 48
4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计量模型的构建
为检验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构建以下基本回归方程;
ln𝑌𝑖𝑡=𝛼0+𝛼1ln𝐺𝑖𝑡−1+𝑋𝑖𝑡+𝜇𝑖+𝜆𝑡+𝜀𝑖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