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财政论文,本文以财政可持续性的内涵及度量为起点,从狭义、广义等多个角度对财政可持续性内涵界定进行了比较分析,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常见度量指标、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标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规模动态模型等进行了讨论,并依据上述度量标准进行测量,发现当前我国财政仍具备可持续性。
1绪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从历史的角度看,财政是国之命脉、万世之本,财政可持续至关重要。古今中外的实践表明,人类国家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无不渗透着深刻的财政原因,无不与财政可持续的目标密切关联。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唐代“两税法”、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丁入亩”等改革,均围绕财税问题而展开。17世纪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税收法定原则,为其引领第一次工业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施公共预算制度变革,助推其现代化转型和并加入世界强国阵营。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与财税体制改革推进、财政制度日趋完善、财政收支状况保持良好有着紧密关系。
世界的本质是不确定性,公共风险无处不在,且有频发和扩大态势,这对财政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环顾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利用财政工具有效化解公共风险,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也有一些国家深陷福利陷阱而不能自拔,公共风险频发,财政难以维系,甚至冲击国家政权,引发社会动荡。中外历史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无法保持财政可持续性时,其经济基本面将呈现经济萎缩、通胀加剧、失业率高企、经常账户失衡等问题。2010年以来,欧洲多个国家爆发政府债务危机,美国政府也多次因达到债务上限而停摆,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内容,是强化新发展格局保障能力的重要依托,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1.2文献综述
1.2.1公债理论及其发展演变历程
自由竞争时期的古典经济学家出于对经济效率的关注以及基于公平和反对政策等的考虑,对于财政赤字基本持否定态度,不主张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公债。亚当·斯密提出,公债意味着公众的负担从当前的一代人转移给了未来的一代人,即使支付公债的利息与为了支付公债利息从纳税人手中征收的税收总额相等,公债的存在也给经济运行带来负担,主要原因在于,更高的税率造成的效率损失和对投资的抑制效应。李嘉图提出等价定理,认为政府无论是课税还是举债来弥补政府支出,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是无差别的。在这一时期,“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成为各国政府财政活动的准则,主张“量入为出”“不列赤字”。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凯恩斯主义主张,公债属于资源利用项目间的合理流动,并不减少国内资源总量,且公债作为一种待摊费用,提前支付并为后代人平分,也不会构成后代人的负担,因此公债无害;特别是公共债务是弥补财政赤字、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一个手段;在衰退时期通过发行公债筹集资金并扩大财政支出,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创造国民收入,刺激经济增长,从而增加社会财富。这一“功能财政观”逐步发展完善为“周期预算平衡论”,被各国政府视为稳定经济需求开展反周期调节的政策工具。直到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出现,充分就业取代经济增成为财政政策首要目标,凯恩斯的赤字财政理论才逐步淡出。1980年代以后,在继承凯恩斯主义原有基本要义的基础上,新凯恩斯主义主张使价格更具弹性以纠正市场失灵,增加工资弹性以减少失业等,相关主张继续影响一些国家经济政策。总的来看,各经济学派对财政赤字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财政赤字政策不仅无效,而且有害;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均无效。公共选择学派、货币主义学派反对赤字财政政策。供给学派提出,评价财政赤字的宏观经济效应,不能仅仅依据赤字规模,而更应明确财政赤字的根源;为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应削减政府公共支出,并推行减税政策。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认为,“现代货币”体系本质上是一种政府信用货币体系,主权货币只与未来税收、债权相对应;主权货币具有无限法偿,没有名义预算约束,只存在通胀的实际约束,因此可以在不引发通胀的前提下,尽可能扩大政府债务上限空间;应发挥功能性财政作用,由财政代替央行承担实现充分就业和稳定通胀的职能。现代货币理论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获得了新的关注和讨论,部分主张甚至体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应对疫情的宏观政策中。
2财政可持续性的内涵及度量
2.1财政可持续性的内涵
财政可持续性(Fiscal Sustainability)的概念最早由Buiter(1985)提出,即:财政可持续是指作为经济实体的国家财政的存续状态或能力。实践中,不少国家以政府偿债能力可持续性来衡量财政可持续性,负债率(债务余额与GDP的比率)因此成为重要指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重点关注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在动态角度分析政府未来对正常财政收支不进行重大调整的前提下,考察政府是否有能力偿还到期债务。当政府债务累积到一定程度,使得政府既缺乏财政盈余和财政资源来偿还债务,又难以通过融资等方式借新还旧时,便只剩下两种选择:一是债务货币化,这可能导致本币贬值和恶性通胀;二是延期偿还甚至逃废债务,这可能导致国家信用破产。无论哪种情况出现,都意味着政府债务不可持续。
对财政可持续性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两个视角。在狭义层面上,政府拥有的公共资源和应承担的公共支出责任与义务是评估财政可持续性的重要方面。狭义视角下政府债务风险既包括信用风险,即政府资不抵债的风险,也包括流动性风险,即虽然政府资产规模大于负债,但可能因为缺乏流动性而面临无力兑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从广义层面看,即使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存在短期的财政周转困难,但如果长期经济增长基本面向好、财政收支能力基本保持稳健、经济开放程度处于较高水平,那么财政所面临的短期压力仍可能通过经济财政的基础和韧性,以及与外部循环之间的互动来对冲或者化解。这意味着,在广义层面上,可以通过考察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基本面(如经济发展阶段、长期经济增速、通货膨胀水平以及失业率等指标)、政府财政收支能力以及经济开放程度来综合判断一国或地区的财政可持续性。
2.2财政可持续的传统度量标准及我国财政可持续状况探析
2.2.1静态分析度量指标
2.2.1.1财政可持续的一般度量指标
一国财政可持续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经济增长速度、国民储蓄率、经济开放程度、货币自由兑换程度和政府债务规模等,其中,政府债务规模是影响财政债务风险的最直接指标,是财政债务风险的综合反映。传统的政府债务规模研究集中于债务规模指标静态分析。通过梳理,债务规模指标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应债能力指标,包括负债率、债务率、财政赤字率、借债率(债务发行额与GDP的比率)、应债率(债务发行额与社会存款余额的比率)等;二是偿债能力指标,包括偿债率(债务还本付息额与财政收入的比率)、债务依存度(债务发行额与财政支出的比率)等。如表2-1(根据公开资料整理)所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财政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
3 财政可持续的公共风险之维 ............................ 27
3.1 传统评价指标的局限性........................... 27
3.1.1 财政可持续衡量指标的综合性考量....................... 27
3.1.2 财政可持续衡量指标的适应性考量.......................... 28
4 我国财政可持续的风险表现 .................................. 35
4.1 经济领域的风险 ................................. 37
4.1.1 新常态下经济长期增速趋于回落 ....................... 37
4.1.2 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对政策需求持续加大 .............................. 40
5 公共风险治理:提升财政可持续性的路径方向 ................................. 58
5.1 坚定深化改革,打破“风险大锅饭”的制度性存在 ........................ 58
5.2 强化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保持合理必要的经济增长 ............................. 59
4我国财政可持续的风险表现
4.1经济领域的风险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回落至中高速增长,未来增速可能进一步下行,这决定了财政收入增长的基本面。同时,我国连续多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减收增支双重压力下,财政风险不断加大,财政可持续面临挑战。
4.1.1新常态下经济长期增速趋于回落
每10年年均增速依次为9.3%、10.4%、10.6%、6.8%,特别是近10年来经济增速明显出现下台阶式回落。从我国经济季度同比增速(不变价)来看,2007年二季度最高至1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