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行政管理论文格式、行政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L市流动摊贩治理问题思考

日期:2022年03月21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514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203051655246075 论文字数:33233 所属栏目:行政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笔者认为“地摊经济”的兴起在加速流动摊贩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治理带来了新局面。政策松绑背景下政府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基层治理水平,以一种全新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来引导流动摊贩良性发展。

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内涵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流动摊贩

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流动摊贩”(mobile vendors)又称“流动商贩”或“流动商户”。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这一群体处于城市边缘,融入城市存在困难,面对城市人口需求多样化的特点,他们纷纷加入流动摊贩的行列中。另外,该种经营方式也成为了城市失业人员、低收入人群再就业时的首选。当前各学者对流动摊贩的定义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认为流动摊贩是非正规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属于非正式就业的一种表现形式②,这些观点都认为流动摊贩是一种特殊的与正规经济相对的经济类型;另一类认为流动摊贩是一类社会群体,是以售卖商品和服务但并未取得合法性而进行经营的个体③。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流动摊贩是指城乡低收入者、失业者及小商人等群体在城市公共空间内采取流动方式进行商品售卖的无证经营活动。

1.1.2 城市治理

在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中,一般包含着国家治理、地方治理和基层治理等三个组成部分④。城市治理不仅是地方治理的典型代表,还与其他类型的治理共同组成了国家治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问题逐渐显露出来。为了更好的为公众提供服务、发展公共利益,有效的解决在建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我国加强了城市治理。实际上,城市治理就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各利益主体对城市公共问题进行解决、对城市公共事项进行治理的过程。我国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最大的困境就是如何发挥政府治理主体的正面作用以获得良好的治理效果,进而实现公共利益。

城市治理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与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化,城市治理所要解决的事项越来越复杂和繁多。随着这种现象的加重,地方政府意识到需要成立专门部门来解决日益堆积的城市治理问题,这个部门就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常被市民成为“城管”。

1.2 格里·斯托克治理理论的内涵

1.2.1 治理出自政府但不限于政府

斯托克治理给我们发出的第一个信息,就是挑战对按照宪法和正式规定来理解的政府体制①。传统理解上一个国家只有一个权力中心,但在实际情况中国家的治理中心并非是单一的。除此之外,治理理论还意在揭示一个社会现象,即随着国家和城市的发展,很多私营机构和志愿组织也渐渐参与提供服务和战略决策。治理理论对一种假设提出了挑战,即政府是国家的焦点,是一个“孤独的”机构,其他的范围广大的社会势力与其并无联系②。这样就会导致公众不能及时了解和感受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实际状况。因此,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应当在治理过程中纳入更多的参与治理的单位,以开放的心态进行治理。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斯托克不否认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甚至强调要加强政府的主体,同时注重其他主体的作用。

1.2.2 治理过程中存在界限和责任模糊之点

治理理论认为,现代公共服务领域不应该有公私之分,政府与社会及市场之间的界限也应该被消除。治理理论认为随着政府制度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国家责任和政府责任应该让渡一部分的权利和责任给公民,包括私营部门和志愿团体④。但在这个责任转移的过程中,体制方面的缺陷渐渐暴露出来。表现为公司部门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第三部门”只有独立拥有资源并用这些资源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时才能被政府承认。但是由于责任模糊不清,导致在具体的政策制定中政策制定人对于权责划分不明确,后续政策执行时也会使执行人和被执行人产生模糊。这种界限和责任的模糊往往会滋生贪污腐败的可能性。因此要明确这个责任和界限。

2. L 市流动摊贩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对 L 市流动摊贩治理的调研

本章选取 L 市市区的流动摊贩治理现状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对加强我国流动摊贩的治理提供帮助。

2.1.1 调研区域

L 市市辖 3 区 9 县,30 个街道办事处,8 个乡,118 个镇。2019 年末,L 市常住人口为 1066.71 万人,城镇化率为 52.75%,总面积 1.72 万平方公里,是 S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

L 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山东东南部、黄海西岸、长三角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结合点、东陇海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和鲁南临港产业带,是全国知名的专业市场集群、重要的物流周转中心和商贸批发中心,被誉为“商贸名城”和“物流之都”。L 市有 102 处专业批发市场,具有门类多,品种全,交易范围广等特点。

由于经济的欠发达和商品批发的传统,此次地摊经济政策松绑后,L 市迎来流动摊贩的大量增长。2020 年 6 月 13 日,L 市政府办公室出台《关于实行“一引两放三定”制度活跃“夜经济”的意见》,促进“夜经济”发展。同年 7 月15 日,针对城市里大量的流动摊贩,L 市划定了四个街道共 11 个疏导区。

2.1.2 调研设计

(1)调研对象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

2.2 L 市流动摊贩治理存在的问题

对于 L 市来说,流动摊贩经过时间长、投入多的治理后,虽然有一定成效,但根本问题并未解决。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到 L 市流动摊贩治理存在的问题,笔者进行了调查问卷以及深度访谈等形式的调研,经过数据分析与整理发现了如下五个问题:

2.2.1 流动摊贩对城管形象认知消极

流动摊贩和城管执法人员两个群体由于追求利益不同,所以天生的具有矛盾点。现实中流动摊贩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获取政府城市治理信息渠道也较少,他们最直接感受到的就是城管执法人员街头执法过程中挤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多重因素导致了流动摊贩对执法部门的认知有失偏颇。

第一,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治理目标认知方面,流动摊贩认为城管执法人员视他们如“洪水猛兽”,治理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罚款,获得资金,而非真正的引导摊贩正确经营、维护市容市貌和城市秩序。实际上,L 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工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当地政府的财政负责,一部分是自收自支情况。也就是说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实施处罚权限获得的罚款作为一种福利。这种情况使得流动摊贩认为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自己的私心,有谋利动机①。

第二,在城管执法人员治理态度认知方面,在笔者走访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流动摊贩认为城管执法人员普遍实施刚性治理,并没有感觉到被政府服务。且城管执法人员态度强硬,自身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2020 年 9 月一则“重庆城管追打女商贩反被砍伤”的新闻在各大社交媒体引发公众热议,事态持续发酵。13 日,重庆市公安局南岸区分局发布通报称:女商贩割伤城管系正当防卫,打人城管被行拘。根据通报还原事件的经过,原来是城管执法人员在治理占道经营时与摊贩发生了言语冲突,执法人员先情绪失控动起了手,随后冲突升级,为了自卫摊主便挥舞起水果刀将执法人员割伤。通过此次案例城管执法态度和流动摊贩对城管治理态度的认知可见一斑。

行政管理论文怎么写

3. L 市流动摊贩治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29

3.1 流动摊贩治理存在窗口效应..............................29

3.1.1 政府预设管制型城管形象.............................29

3.1.2 公众批判性的行为倾向....................................29

4. L 市流动摊贩治理问题解决对策...........................36

4.1 城管行政执法部门形象修复..............................36

4.1.1 建立制度化的利益博弈机制.............................36

4.1.2 提高城管行政执法人员素质...............................36

结束语......................... 43

4. L 市流动摊贩治理问题解决对策

4.1 城管行政执法部门形象修复

4.1.1 建立制度化的利益博弈机制

几乎所有的社会矛盾和冲突都是由利益引起的,这种矛盾和冲突是有解决方式的,不会演化成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因此可以用谈判、妥协、讨价还价这些方式去解决,而设计出一种能够容纳冲突和用制度化的方式去解决冲突的制度将会是缓解问题的有效手段。

流动摊贩对城管行政执法部门的形象认知源于两者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公众的指向性形象认知直接指向现阶段社会的公平受损、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原因也在于他们缺乏相应的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博弈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等,因此,制度设计尤为重要。

然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失衡的现今环境下,政府官员应当廉洁自律,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能将一己私利凌驾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树立良好的人民公仆形象也显得尤为重要,另外改善流动摊贩的生活水平也有助于提升城管行政执法部门及其执法人员的形象。

结束语

“地摊经济”的兴起在加速流动摊贩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治理带来了新局面。政策松绑背景下政府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基层治理水平,以一种全新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来引导流动摊贩良性发展。

流动摊贩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城市治理难题,2020 年“地摊经济”政策松绑后流动摊贩和流动摊贩治理都会迎来大变化。文章以格里·斯托克治理理论为指导,致力于寻找城市治理与流动摊贩生存权之间的一个平衡点,为政府部门制定合理的摊贩治理政策提供参考,力求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城市良性、健康发展,共建和谐社会。利用文献研究法、深度访谈法、调查问卷法以及参与观察法,对 L 市流动摊贩的特征及流动摊贩治理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 L 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