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范惠洪《林间录》禅学思想研究 ............................
第三章 觉范惠洪《林间录》对诸家思想的择取························53
第一节 觉范惠洪《林间录》对唐代禅师及教家思想的融会···· 53
一、 觉范惠洪《林间录》对唐代禅师言意观的批判性吸收············· 53
二、 觉范惠洪《林间录》对教家思想的借鉴······························· 56
结语························ 71
第三章 觉范惠洪《林间录》对诸家思想的择取
第一节 觉范惠洪《林间录》对唐代禅师及教家思想的融会
惠洪提倡“心语相应”,他以“印心”为根本立场,融会了唐代禅师和教门的思想。方立天先生说到:“惠洪区分‘言传’和‘言见’,进而强调心可言见、视言为心得表现,言与心契,则言与心一体,教与禅一体”。②在《林间录》中,惠洪从语言之意、机用、会宗等几方面来吸收和借鉴百丈怀海、晦堂祖心和圭峰宗密等禅师,以及华严和天台大德的思想,并构建其“言与心契”的文字禅思想体系。
一、 觉范惠洪《林间录》对唐代禅师言意观的批判性吸收
梁启超在其著作中指出了禅宗对待语言文字的革命性,既“大刀阔斧”又“掉臂游行”③,这体现在宗门禅师对语言文字的“大机大用”中。自佛教传入中土,禅师们便开始探索“言教”和禅之间的关系问题,特别是达磨西来后,文禅问题尤为突出,乃至成为禅门的核心问题,慧能后,马祖禅强调“大机大用”,呵斥“言教”,直入个人“自心”。但是,特定时期的“轻教”之风不能概括禅宗文禅问题的全貌,马祖系禅师接引学人的方式有很强的“机语”意味,且宗门内部本身就排斥分别、思量的思维方式,并不会偏执于舍弃“言教”而明“心”。惠洪在《林间录》中关注到这一问题,他还引用僧璨的“不是思量,识情不能测度”来会通百丈怀海的“何以不以实语答耶”①。其中,“实语”梵文是“satya-vada”,意为真实、不妄不异之语。显教和密教对于“实语”的看法有不同之处,显教指的是所说称于实,以及言行相应,密教则指真如之言。在此,惠洪强调法非“情识”所能了悟,这突出了言说“真如”之语的深密。可知,惠洪通过僧璨之语来会通百丈怀海语言的“真意”,融会二人之言,阐明禅宗语言与一般语言的差异。
.............................
结语
回首佛陀创教之初衷,无论是修苦行抑或是修内心的禅定,他所追求的解脱和觉悟皆传达出佛教对生命本身的关怀。佛是印度语“buddha”的音译,意译是觉悟之人,即觉悟诸法实相者,而佛教梵文是“Buddha-sasana”,指佛的教法,意为佛广说妙法,度化众生。也就是说,佛陀作为觉悟者,示法化众生,同时,其所言说之道皆由其亲知、亲证。历经千年,佛之教法仍为无数仁人志士所遵奉,然而,时移世异,生命在流动,觉解的内容和方式亦非一成不变。吕澂认为,起初的印度佛学主要是求解脱,对哲学问题不加理会,但其后来也逐渐涉及哲学问题。①诚然,佛教存于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除了其本身的文化底蕴,正是有此革新的精神,而能传承数千年,这也正是佛教所强调的“方便智”。但是,觉悟和解脱始终是佛教的根本追求,特别是其不舍现实生活世界而追寻生命的自觉。无论是宗教思想或是一般的思想理论都要与生活相关,作用于人之生命、生活才能经久不衰。觉范惠洪的禅学思想正是本着这样的使命和担当而构建的。
本文从惠洪《林间录》出发,深入和细致地研究了文本的禅学思想,还吸收和借鉴了前哲的相关研究成果,试图探索惠洪如何融会语言文字与“了心”,以至生命之觉解。惠洪创作《林间录》始于绍圣年间,成于崇宁年间,共历时十年,他本着佛陀觉解之教法,融合其个人亲历之事,在“轻教”与“慢教”的时代,思索禅宗、乃至整个佛教之发展。惠洪《林间录》的思想原则是“入就”和“出就”。“入就”体现在“就事”、“就理”和“理事俱藏”三个层面,所就之“事”既有文本所录的历代禅师之事,又有其亲历之事,所就之“理”一面是宗门参究之经教,一面是教家之“言教”,而“理事俱藏”是惠洪对理与事的融合,在“即理即事”的圆融无碍之间,达到“以言印心”。当面临北宋初期宗门内部“轻教”之局时,他批判禅林末学怠于义理之举,肯定宗门“四藏锋”的“就事”、“就理”、“理事入就”皆为验心的方式,并在前代禅师即日用之道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言句验心的价值,还强调语言文字之创作可发微禅意。然而,理论上的圆融亦面临着实践层面的困境,对此,惠洪通过分析语言文字的有限性,且引用中国哲学的“言意观”来阐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不同的是,他认为宗门用语重“大机大用”,就言句而解脱。惠洪《林间录》“出就”的“俱不涉理事”是在否定和排遣语言的当下而觉悟自性,其实意为透脱于言、事,契入自心。由此,在融摄宗门诸家思想时候,他尤其关注各宗如何“了心”,而这也影响其对天台和华严二家的态度。当“入”和“出”两翼失衡,惠洪则以个人对生活的体悟,抉择契机之法。所以,惠洪文字禅的“离”和“立”问题并不能诠尽其禅学思想,应重视其“入就”与“出就”的圆融无碍,以及根据具体的境况来理解惠洪的文本及其思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