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宗教学的研究起步较国外晚,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也就是近30年才开始。在我国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研究课题及文献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学生这一小范围群体的宗教信仰研究。
在内地和沿海地区则主要是针对近些年来社会上兴起的“宗教热”现象产生的影响,来探讨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大意义、方法对策。国内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背景时段。一是在从2003到2005年这段时期,******的肆意传播给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对于大学生群体也有着不小的影响;二是2008年以后至今,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宗教传播方式的变化,使得宗教的影响面日益扩大。校园受到宗教渗透的影响在慢慢的加大,校园周边的宗教活动也日益频繁。
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无论从思想上还是物质上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下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这种飞速发展并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或制度意义上的变革,它还“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思想的改变过程”。
改革开放打开了一个对外窗口,内外文化、思想与价值观念在不断碰撞融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的态势。在社会不断发展中,传统的、陈旧的信仰体系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而渐显乏力,新的、能适应当下社会的先进的信仰体系又还未建立。此时,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面对日新月异的变革部分人会对许多社会现状感觉困惑,信仰上的困惑也容易让他们在人生最关键的一步失去正确的方向。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在文化、道德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大众传媒得到了的蓬勃发展。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宗教传播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书籍、报纸、杂志、电视、网站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最容易接触到的传媒方式。根据调查,涉及宗教的内容比例比以往更大。特别是好莱坞拍摄的多部涉及宗教的电影在国内也受到很多大学生的喜爱,票房很高。这几年,许多涉及宗教题材叫好又叫座的有2012年的《穆斯林的无知》、2006年《达·芬奇密码》、2004年《耶稣受难记》等。如今,依托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传媒也为宗教的传播提供肥沃的土壤。2013年4月,通过“百度”收索引擎的检索,和“佛教”有关的的检索结果超过亿条、关于“基督教”的检索也多达7千万条左右。尤其是,通过网络这一开放平台,在不违反中国法律的前提下,出现了许多专门传教的网站,这些网站的增多,不断向大众传播着宗教知识。比如基督教就有很多专门的“福音网站”,像“恩典在线”、“旷野呼声”,还有很多“福音影院”、基督教影像歌曲网等,这些网站的内容丰富且十分吸引受众,既有《圣经》解读讲道,又有各种宗教类影视、散文、幽默笑话等。且《圣经》作为基督教的根本,近年来一直免费派送,只要收到申请,网站或者教会就会免费寄送,大大加深其影响力。传播方式的发展,通过网站传教、电子邮件传教已然成为新型的传教模式,比传统的传教模式,更具快速性、广泛性。当代许多大学生是由于大众传媒的宣传,才有机会接触到宗教方面的知识,对未知事物的探求是人类的天性,进而对宗教产生兴趣,甚至加入。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资源的枯竭让许多城市渐渐从工业城市向旅游业模式的转变,旅游业蓬勃发展。因此,为了招徕更多游客,市政开始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来建设景区、完善景区设施、丰富景区内容。而许多旅游景点中的宗教资源作为传统宗教文化被大力挖掘,越来越多的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场所被打造成著名的游览胜地,吸引大量游客的到来。比如中国佛教中的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中国道教中的四大名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齐云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对自由,他们有更多的条件在寒暑假期间去游览中国的大好河山,许多主打“宗教”牌的旅游胜地,通过推出展示宗教文化的各种典籍、雕塑、古画和许多保护良好宗教古建筑,无不彰显出宗教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使得大学生在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接触到了具有如此“浓厚文化底蕴”的宗教,进而对宗教文化产生兴趣,研究宗教,最后慢慢地加入宗教。
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外开放加大的同时,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中国日益强盛,处心积虑地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渗透,宗教文化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被这些破坏势力利用为渗透工具。近几年,各种境外宗教组织利用地区宗教流派对我国不稳定区域人员进行宗教洗脑,宗教狂热分子活跃于各个领域,尤其是边境和不发达地区。他们在靠近我国边境地区设立无线广播进行空中传教;利用各种方式尽可能的向境内运输具有很强煽动性的宗教宣传资料;甚至有利用来华旅游、探亲、经商、讲学等机会进行传教活动;对我国出国留学、经商人员等在外人员传教布道;利用投资方式提供经费修建教堂;煽动并干涉我国内宗教事务、聚集一些地下反动势力,同我国爱国宗教组织争夺信教群众。其中,境外组织尤为重视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宗教渗透,各类传教人员借着参与或赞助高校活动的机会向大学生宣扬教义,极力拉拢大学生加入他们的宗教团体。据调查,在回答“在你接触通宗教方面信息时,何种方式最常见”时,选择“宗教宣传资料”的占32. 83%,选择“通过互联网”占11. 1%,选择“外籍教师传教”的占3. 28%。同时,境外宗教组织还在我国许多高校所在区域建立大量的活动场所,吸引大学生并进行传教,不少大学生因此加入宗教组织。
从影响的时间来看,当某一宗教信仰对该民族影响的时间比较久远,那么宗教就会融入当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形成该民族特有文化和传统,可以说,他们世代都信仰这个宗教。比如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哈尼族和彝族都有浓厚本土宗教气息的历史和浓厚的民族文化,他们在传统节日时都要对祖先和自然举行盛大的膜拜仪式。“毕摩”文化是哈尼族人特有的宗教文化,当族群中有不好的情况发生或者有大病小病的时候,都会请来族里的老“毕摩”念经文,把家里“不好的东西”赶走,以此达到消病免灾的目的。到现在,他们仍然对“毕摩”的神奇能力坚信不疑。这种特有的传统文化氛围对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包括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且这种影响深入骨髓很难得以改变。
从区域经济情况来看,西北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广东,福建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信教比例比经济条件一般的中部地区大学生信教比例要高。这是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生活栖息地就在西北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且因经济落后导致的教育资源缺乏使得信教人数较多。而广东、福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近代历史上西方传教士较早在这一区域进行传教活动,因而当地的居民相对中部地区的人时间上更早的接触到西方基督教、天主教,从而形成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共存,寺庙和教堂共同林立的局面。
对于家庭中有父母长辈信仰宗教的当代大学生而言,宗教氛围的熏陶加之血缘亲和性对于他们的影响,随着年龄逐渐成长,宗教观念会慢慢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生根发芽,这种影响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步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