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格式
摘 要:从历史的角度看,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主要以语言理论的发展为基础。文章简略地回顾了语言测试理论在过去两三个世纪中的发展历程后,首先介绍了交际测试法的理论基础———交际语言能力模型理论,然后详细地阐述了交际测试法在测试内容、任务类型、评估体系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最后,根据交际测试法目前的发展状况,简评了其较之于其它测试法的优越性、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将来可能发展的方向。随着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有关语言测试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日趋完善。研究表明,科学的外语测试不但可以对学生语言能力和外语教学成果做出正确的鉴定,而且可以通过其积极的反拨作用促进外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加强对外语测试的研究不仅是我国而且也是全世界外语教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语言测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到语言观的影响。不同的语言观决定语言测试采用不同方法、不同内容和不同题型,总之,任何一项语言测试题目都是对一定语言观的具体反映和操作。随着人们对语言本质认识的不断加深,语言测试经历了如下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科学前时期多数学者认为,科学前时期测试形式的确立应从18世纪英国剑桥大学的荣誉学位考试(CambridgeTripos)算起(Spolsky:1995)。科学前时期测试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测试方法主要以论文写作式的短文写作—翻译法(essay-translation approach)为主。总的来说,科学前时期的测试既没有科学的语言理论做指导,也没有统一的客观评估标准,测试结果完全凭考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来决定。因此,可以说科学前测试既缺乏科学性又缺乏系统性,是测试发展的雏形时期。2.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分析法测试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语言测试由此进入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分析法理论认为,语言是一套可分解的形式结构和符号系统,既可分解为语音、词汇、语法等具体成分,也可分解为听、说、读、写等四项基本技能,因此,语言测试的题目设计应该是针对这些成分或技能的逐项考察。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分析法主要采用离散式题目(discreteitems),逐项测试学生是否掌握了语言中那些分解了的成分或技能。此外,分析法还受到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论的影响,认为学习语言就是要通过反复训练,而且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获得正确使用语言符号系统的知识和技能。逐项考察和反复操练的观念使多项选择题在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时期倍受重视。
多选题的优势是每题只考核一个语言点,这意味着在容量有限的卷面中可以覆盖大量的语言点。对语言形式和技能考察的范围越广,试卷的信度就越高,而测试的效度也会随之提高。另外,多项选择题的客观评分标准避免了阅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可以提高阅卷的信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语言测试的效度。在这一发展阶段,语言测试还开发了一系列统计分析的方法,包括对试题难易度、区分度、整卷信度等的定量分析法,为语言测试成为一门既有自己独特研究领域又有科学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分析法的出现使语言测试从理论到实践都走上了比较科学的轨道,但其对教学产生的促进作用却难以令人满意。首先,把语言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并逐项测试的做法会使语言学习者偏重语言点的操练,忽视对语言交际功能的把握,从而导致人们常说的“高分低能”现象。其次,大量选择题的采用还会导致教师为追求高分而使用题海战术,从而背离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另外,考生在选择题的答题过程中,尤其是遇到那些无力做答的题目,会采取猜测的方式碰运气,而猜测因素会降低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3.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时期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语言测试开始进入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时期。这一时期的语言测试以社会语言学家提出的语言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概念为理论基础,认为学好一门语言的标志不仅在于能够领会和产出符合语法规则的正确句子,而且还应具备在具体的语境中合理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即把对语言学习者的语用能力的考察纳入了语言测试的范畴。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测试工作者在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时期开始重视整体综合法(global integrative testing)的研究与应用。整体综合法理论认为,语言不仅是一个可以分解的整体,更是一种动态的、具有创造性的功能体系,在语言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人们对语言符号和结构的选用其实具有很大的冗余性,同一思想或意义往往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达,对于某一项语言知识的匮乏或无知基本不会影响语言交际的照常进行。这就对语言测试的内容和效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从整体上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测试,而不要局限于对孤立的语言点的测试。
为了实现对语言学习者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全面考察,整体综合法测试采用的较多的是综合性试题,如完形填空、听写、口试、作文等。这些题型在重视语言形式正确性的同时,也注重对受试者的分析、综合、信息转换等语言应用能力的考察。例如,完型填空就是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线索把一篇文章中删掉了的词重新填上去,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综合、分析能力,不具备较强的语法语用知识,是无法成功地完成这种综合性的测试任务的。虽然综合测试法可以对语言教学起到良好的反拨作用,并使语言测试更趋科学合理,但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完型填空、听写等题型虽然可以保证评分的客观性,但由于答案设计过死,忽视了语言的动态、创造性功能,也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有学者认为,写作所测量的内容有时会超出语言能力的范畴,是对世界常识性认识、民族文化等方面知识的考察。另外,听力、作文等试题设计虽然容易,但评分的客观性却很难得到保证,对口试的测试信度就更难以把握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整体综合法虽然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察,但由于测试环境、材料、方法等因素的限制,仍然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二、交际测试法的出现随着人们对语言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80年代中期以后又出现了交际测试法。本节将详细阐述交际测试法的理论基础———交际语言能力模型理论(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以及交际测试法的主要特点。1.交际测试法的理论基础由Bachman提出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理论是当今最流行的交际测试法的理论基础,这一模型是在Canale和Swain提出的交际能力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理论认为交际语言能力由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competence)和心理生理机制(psycho-physiologicalmechanisms)等三项语言能力要素构成,但这三项能力的划分并不是对交际语言能力简单的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相互依存的。语言能力由一系列语言知识构成,对语言能力的掌握使语言使用者能够把语言符号和指称事物联系起来,运用正确的语言形式表达意义、传达信息。语言能力又可再分为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和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两个要素。组织能力指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对语言符号的运用能力,既包括理解和输出语法用法正确的句子的能力,也包括把句子扩展为语篇的能力。具体地说,组织能力不仅涉及语音、词汇、形态、句法等语言知识,涉及照应、省略、替代、连接、词汇衔接等衔接手段,还包括陈述、描写、对比、分类、设格、谋篇等修辞手段。语用能力是指语言使用者在拥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根据社会约定俗成的交际原则,随时调整语言行为与交际语境间的关系、使语言行为更适合交际语境要求的能力,如对语言的构思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操作功能(manipulative func-tion)、启发功能(heuristic function)和想象功能(imagi-native function)的恰当运用,对语言变体、语域转换、社会文化差异等现象做出敏感反应等。由无忧论文网www.51lunwen.org整理提供策略能力是指在具体的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借助智力因素和对客观世界的常识性认识,运用各种语言知识实现交际目的的心理能力。在交际过程中,策略能力的应用首先是对语言信息和语境信息做出评估(assessment),评估能够帮助语言使用者判断交际语境中出现的已知信息、未知信息、方言及语言变体的使用情况、交流对象的语言能力水平,以及交际目的的实现进程等。对语言信息及语境信息全面评估后,策略能力的应用进入第二步———计划阶段(planning)。
在计划阶段,语言使用者结合自身现有的语言能力,检索词汇、语法、语篇、语内表达行为能力等方面的知识,为交际目的的实现拟订可行性计划。最后,在策略能力的执行(execu-tion)阶段,语言使用者运用心理生理机制,选择合适的输出渠道(视觉或听觉)实施计划,进而达到交际目的。策略能力不仅为语言能力通向现实世界架起了桥梁,为语言知识运用于交际目的提供了手段,而且恰当的策略使用有时还可以用于弥补语言使用者语言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欠缺。为了更科学地界定交际语言能力的概念,Bach-man把“生理心理机制”也引入了他的理论框架,把语言交际作为一种物理现象来研究。生理心理机制指在理解或输出语言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神经和心理过程,如大脑语言中枢的任务分区、语言信息表征的储存方式、记忆的特征、视觉及听觉神经系统处理语言信息的过程、注意的模式等。根据人的生理心理机制,我们可以把语言符号系统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