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实验室建设; 实验技术人员; 调查; 措施
在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中, 除了设备投入、实验条件保证、制度的完善外,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1 ] 。实验技术人员不仅具有实验教学准备、管理和维护实验教学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参与实验创新等作用, 而且也具备辅导学生实验、参与部分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等职责[ 2 ] 。为了进一步探讨如何在综合性大学中加强医学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 我们对我院实验技术人员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并就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对如何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措施。1 实验技术人员的现状1. 1 实验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的实验技术人员有55名, 均为直接从事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的实验技术人员, 分别来自我院5个基础医学实验室和5个专业实验室。男性20名, 女性35名; 年龄28~58岁, 其中50岁以上者11 名, 占20. 0%, 40 ~49 岁者18 名,占32. 7% , 30 ~39 岁者22 名, 占40. 0% , 小于30岁者4 名, 占7. 3% , 36 岁以上者41 名, 占74. 5%。55名实验技术人员中: 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1名, 第一学历为本科者8名, 专科学历18名, 其他28名; 具有硕士学位者6名, 学士学位者20名。55 名实验技术人员中: 具有高级职称(高级实验师) 16 人, 占29. 1%; 中级职称(实验师) 33 人, 占60. 0%; 初级职称(助理实验师) 6人, 占10. 9%。
近5年来, 55名实验技术人员发表教学论文、科研论文、主持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以及获奖情况见表2。表2 55名实验技术人员承担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情况项目参与人数项目总数第1位次数量人均数量科研论文43 250 112 2. 04教学论文17 30 17 0. 31教研课题10 13 6 0. 11科研课题26 86 6 0. 11教学成果5 6 3 0. 05科研成果9 35 2 0. 04
1. 4 其他(1) 55名实验技术人员中, 5年内外出学习、培训和进修的有7人, 占12. 7%。培养时间最短的为10天, 最长的为1年, 平均3. 4个月。(2) 55名实验技术人员中, 想调离现在岗位的有12人, 占21. 8%。
2. 1. 1 年龄偏大、队伍老化目前, 我院在实验技术岗位的实验技术人员中, 36岁以上者41人(74. 5% ) , 40岁以上者29人(52. 7% ) , 此年龄组的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工作的主力, 而小于35岁以下者14人(25. 5%) ,平均每个实验室不足2人, 说明我院实验技术人员后备力量不足, 不利于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与发展。2. 1. 2 学历、职称结构偏低我院55名实验技术人员大多数为专科及以下学历, 而且现有的学士、硕士学位也是毕业后经过成人教育或在职学习获得的。55名实验技术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者16人, 占29. 1% , 且这些人大多都在45岁以上, 而中、初级职称人员39人, 占70. 9%。学历和职称是反映接受教育的程度和专业水平的基本标志, 实验技术人员学历和职称偏低,说明我院十分缺乏技术性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 直接影响实验教学创新、仪器设备维护与维修、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等, 进而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发展, 也将制约着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2. 1. 3 负担重、工作繁杂我院55名实验技术人员承担着全院7个本科专业、1个7年制专业和1 个留学生班的56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准备工作, 年人均人时数为8 358,还要承担大量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准备任务和开放实验室的工作。实验技术人员每周用于实验教学准备、实验室管理和指导学生实验的时间为( 32. 8±5. 6) 小时, 且工作任务重而繁杂。除了准备实验外, 还要指导学生实验、参与实验室日常管理、设备购置、调试、维护等, 而又享受不到与教师同等的待遇, 严重影响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继而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2. 1. 4 知识老化、素质较低实验室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 在以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医学教育中, 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创新意识, 而我院55名实验技术人员中, 近5年外出学习、进修和培养的仅有7人(12. 7%) , 时间平均为3. 4个月(10天~1年) 。由于实验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机会少,造成了知识老化与素质降低, 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而导致了教学仪器设备利用不良、实验教学创新不够、资源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等[ 3 ] 。另外, 知识老化和素质降低导致了实验技术人员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近5年来, 我院55名实验技术人员以第1位次身份发表的科研论文平均2. 04篇, 其他论文或成果人均不足1篇(项) , 且论文、课题、获奖的层次不高,对知识的创新不够, 直接影响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 1. 5 专业思想不稳定由于实验技术人员的待遇低、工作任务重, 导致其专业思想不稳定。我院55名实验技术人员中,有12人(21. 8% ) 想调离现岗位, 特别是一些学历高、技术好的实验技术人员一直想调离实验技术岗位。年轻的实验技术人员也想通过攻读学位来改变身份。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思想不稳定直接影响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和工作积极性, 从而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和实验室建设。
2. 2 实验技术人员现状的原因
2. 2. 1 主观原因实验技术人员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理解不够, 缺乏自主学习、自主提高的自觉性, 甚至片面地认为实验教学是辅助教学手段, 可有可无; 重理论轻实验、重知识传授轻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十分严重, 其滞后的观念和意识是影响实验技术人员个体素质提高的主观原因。
2. 2. 2 客观原因(1) 实验技术人员的政策不到位, 如培训制度不完善、科研教学激励政策和机制不健全等。(2) 投入不足, 部分实验室的设备投入不足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经费不足也是制约实验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自我发展的原因。
实验室是知识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实验技术人员所从事的已不单纯是仪器设备管理和实验教学准备等教学辅助工作, 更多的是直接参与教学、指导学生创新实验和科研等工作。他们是实验室的主体, 在教书育人、物资供应、设备维护和维修、资源配置、管理协调、实验准备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必须重视实验技术人员在教学科研与实验室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尤其是在医学院校中, 不应把实验技术人员列为教学辅助人员,而应列为教学人员。提高他们的待遇, 营造一种尊重实验技术人员的氛围, 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实验室建设中去, 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更好地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服务, 以适应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
3. 2 稳定和优化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要稳定和优化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必须建立新的用人机制, 调整与优化实验技术人员的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 4 ] 。(1) 充分肯定现有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业绩,积极为他们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充分发挥其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和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稳定实验技术人员队伍。(2) 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资格标准, 注重对学历和能力的考核。通过建立以硕士、本科毕业生为主体的实验技术人员骨干队伍, 注重培养和选拔实验技术队伍带头人, 要有计划地选取一批愿意从事实验技术工作的硕士毕业生从事实验室工作,特别是鼓励高职称的教师从事实验室技术工作, 并在政策上保证其各项待遇。(3) 实行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专职编制与兼职编制相结合的用人模式, 把现有的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固定编制, 继续培养与使用, 并将新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充实到固定编制中, 在实验室工作3年后再分流; 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可担任实验教师助理, 形成流动编制; 教师可作为兼职编制参与实验室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