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项目风险管理论文,本文在风险识别、风险赋权环节采用的方法和模型比较单一,从内部风险控制和外部风险约束两个维度提出的一些建议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各类方法、模型更新迭代迅速,未来可以尝试更多的方法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在这一新发展阶段,第一动力就是创新发展,内生特点是协调发展,普遍形态是绿色发展。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行文,《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一经发布,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意见强调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
发展绿色债券市场是建设绿色金融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重要的绿色金融工具之一,绿色债券在优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落实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服务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任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绿色债券既保留了一般债券的融资优势,又兼具了“绿色”属性,“绿色”属性表现在其募集资金定向用于规定的绿色项目,除此之外的募集资金,发行企业可用于偿还自身的金融借款或者补充企业的营运资金。因此,发行绿色债券既能引导企业树立起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的经营理念,同时又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改善企业财务状况。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自2016年启动以来,市场监管和服务逐步走向规范,与国际绿色债券市场的交流合作也在逐步增强,总体绿债的发行数量与规模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目前已跻身全球绿色债券发行大国行列,排名世界第二,为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和经济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在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历程中,金融机构具有发行优势,既是绿色债券发行的主要场所也是绿债发行的主要力量,相比之下非金融企业的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较小,但随着相关政策逐步出台和大力宣传推动,非金融企业对发行绿色债券这种融资方式越来越重视,认同感上升,发行绿色债券需求增加,发行规模和发行品种也随之扩大。2023年,绿色债券市场累计存量规模为22157.53亿元,全年境内新上市绿色债券481只,上市规模8398.64亿元,涉及305家发行人。与2022年度相比,绿债数量减少8.38%,上市规模减少3.20%,发行人数量减少2.87%。经比较发现,近2年各类绿色债券的规模增减趋势不一。绿色金融债及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呈现出增长趋势,其余几类债券的规模则呈现出下降趋势[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绿色债券市场研究
绿色债券作为一种绿色融资工具,在低碳经济时代逐步显现出它的正向效益。在鼓励ESG投资和抑制企业污染的政策引导下,绿色债券市场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从全球大环境而言,Imran Zulfiqar(2023)认为在Covid-19大流行时,绿色债券强调长期可持续投资,可以有效对冲金融风险、气候风险和罕见灾害[2]。Tang Yumei(2023)提出作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应努力发展绿色债券市场,推广更具韧性和适应后COVID-19时代的数字绿色融资工具[3]。Jakubik P(2020)搜集了在欧洲发行2013至2017年间共121份绿色债券并对其进行研究,发现绿色债券比非绿色债券更加便捷,在绿化经济方面绿色债券更是起着重要作用[4]。李进(2023)对包括气候风险、非气候风险等的环境风险及分析模型展开研究,并对采用ESG评分模型获得的含有环境风险企业的债券发行定价和可比绿色债券的发行定价进行回归分析[5]。实证结论表明,环境风险已在债券发行定价中得到体现,市场已形成绿色偏好。
此外,孙文豪(2022)提出,绿色债券服务于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不仅具有债券应有的基本功能,还兼具着承诺募集资金专项用于环保事业,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作用[6]。Flammer Caroline(2021)研究了企业绿色债券,这些债券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普遍,尤其是在那些环境对公司运营的财务影响很大的行业,通过发行绿色债券,公司可靠地表明了它们对环境的承诺[7]。Rokhim Rofikoh(2022)研究发现企业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来辅助在环境方面的表现[8]。Khurram Muhammad(2023)选取2016-2020年中国11个细分行业类别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季度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平行趋势检验发现,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对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和企业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9]。王一鸣(2023)认为受到资源效应和监督效应影响,绿色债券能够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绿色行业企业可以利用绿色债券更快速地提升绿色创新水平[10]。HanYingwei等(2021)基于动态R-vinecopula的均值CVaR方法通过比较包括绿色债券或非绿色债券的投资组合证明绿色债券可以带来收益的增加,也可以导致波动性的减少,即绿色债券对投资者有利[11]。
2概念与理论方法
2.1主要概念及术语
2.1.1绿色债券的定义
在国际上对于绿色债券的定义可以参考两大组织发布的标准,一个是气候债券标准,另一个是《绿色债券原则》,分别由气候债券组织和国际资本市场协会发布,为我们了解什么是绿色债券提供了一些指导。2019年,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公布了最新的绿色债券认证标准,标准指出绿色债券为能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项目提供融资,是一种带有绿色融资功能的债券,它的发行主体不限,可以是企业、政府、银行或者其他机构;发行形式不限,可以是担保债券、私募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任何一种债务工具。而《绿色债券原则》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定义什么是绿色债券,该原则认为绿色债券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债券工具,其收益将全部或部分用于绿色项目[36]。
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展改革委以及证监会印发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该目录在《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基础上做出了更新和修订,实现了绿色债券监管口径的统一。《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发布于2015年,绿色债券的萌芽阶段,从本次目录的发布也看出了绿色债券发展过程中相应制度的不断完善完善。目录中定义绿色债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并按约定兑付的有价证券,募集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项目或绿色产业或绿色经济活动,债券类型包括但不限于绿色金融债券、绿色企业债券、绿色公司债券、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35]。
2.2理论基础
2.2.1项目风险管理理论
项目风险管理的标准步骤流程见图2-1。按照这样的过程划分,一方面尊重了对事物认识的客观规律,可以更好地掌握项目风险的总体特征和管理需求,高效且科学地推进项目风险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用系统性的管理思维,既符合项目管理的显著特点和根本要求,也贯彻实施了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
2.2.2企业绩效评价理论
企业的绩效评价一般包含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财务绩效主要采用财务指标评价法,其评价机制就是在企业公布各年度财务报表的会计信息后,对企业财务指标进行横向纵向的分析比较,通常得到的结论也来源于这些分析比较的结果。我们可以从这种财务指标前后的变化中看到企业经营业绩的变化,并最终以此来评价企业经营的各项能力。此外,财务指标评价法不仅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企业财务绩效,其数据处理更便捷,数据来源和渠道也更容易获得。与事件研究法相比,财务指标作为评价准绳有明显的优势和劣势。一方面财务指标评价法可以长期研究企业的资本市场绩效,通过计算对比企业的负债、资产、收入、利润等财务数据,分析企业具体的绩效变化。但另一方面,财务指标评价法的指标太单一,忽略了企业资本的成本和股东价值,存在某种程度的失真和扭曲[42]。
3我国绿色债券的风险识别与评估.....................23
3.1绿色债券发展历程.........................23
3.2绿色债券发展现状................................24
4绿色债券风险评价体系...........................31
4.1评价指标的收集...............................31
4.1.1数据来源................................31
4.1.2债券风险等级划分...........................33
5上市公司绿色债券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52
5.1风险评估与管理步骤...........................52
5.1.1风险管理规划...............................52
5.1.2风险识别与度量.............................53
5上市公司绿色债券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
5.1风险评估与管理步骤
本文已完成了上市公司绿色债券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现结合模型分析结果和理论基础,从项目风险管理的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应对、风险监控五个方面,为我国上市公司绿色债券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提出合理建议[53]。以B公司绿色债券项目作为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应用示例,挖掘出上市公司绿色债券项目风险的重点关注因素,提高风险管理效率,降低企业发行绿债综合成本,增强企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
本次风险规划的主要部分结合了项目融资理论、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以及各学者的研究经验和启示。因子分析方法用于辅助决策支持,可以在风险识别的环节中帮助我们厘清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到精炼、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从随机森林模型的实际运行结果看,可以适用于绿色债券的风险度量,得到风险指标的权重以确定风险因素优先级,在风险应对环节就能针对不同风险采取对应的措施,风险监控应贯穿整个流程以便及时调整和应对。
6结论与展望
6.1结论
在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企业绩效评价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因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