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护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外科护理论文格式、外科护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自制负压引流器用于整形美容术后的效果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760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009081425207388 论文字数:1415 所属栏目:外科护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P>【摘要】整形美容手术后,经常使用负压引流设备,良好的引流是防止术后感染和血肿形成的关键之一。整形美容手术的成功以及术后的并发症与术后引流的效果密切相关,近年来应用自制负压引流器用于整形美容术后引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P> <P>1 临床资料<BR>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90例,其中男16例,女74例,年龄10~60岁,平均35岁;假体植入隆胸术70例,头皮扩张术6例,皮瓣移植术10例,肌皮瓣移植术4例。<BR>1.2 制作方法 自行设计的负压引流器由引流管和负压引流瓶构成。<BR>1.2.1 材料 一次性输液器1具,塑料乳酸林格液输液瓶(广东大冢制药有限公司)或500ml输液瓶1具。<BR>1.2.2 制作方法 剪去一次性输液器延长管的针头,在延长管侧剪小孔数个,封闭输液管的排气孔,制成引流管;用中心负压设备或电动吸引器(也可用空针)吸出输液瓶内空气形成负压,一般负压值在263~436mm Hg(1mm Hg=0.133kPa)为宜。<BR>1.2.3 使用方法 术中放置引流管于引流腔的最低位,严密缝合皮肤各层并妥善固定引流管,用空针试吸观察能否形成负压。引流管的另一端接负压引流瓶,使之成为封闭系统。</P> <P>2 护  理<BR>2.1 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滑脱、扭曲、注意观察引流管有无堵塞,保证各接头密封良好。<BR>2.2 记录引流量,观察引流物的量、颜色、性质。一般引流物的颜色随时间推移逐渐由深变浅、由浓变淡、最后呈血清样。如短时间内引流出大量鲜红色血性液体应考虑活动性出血之可能,如引流物有絮状沉淀或浑浊应考虑感染可能,并本<A href="http://www.51lunwen.org/">论文</A>由无忧<A href="http://www.51lunwen.org/">论文网</A><A href="http://www.51lunwen.org/">www.51lunwen.org</A>整理提供及时通知医生处理。<BR>2.3 保持引流管出口清洁,每天更换外接引流管、引流瓶。更换外接引流管时应注意反折压紧引流管避免管内引流物倒流。<BR>2.4 保持适当负压,负压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引流,负压过小导致引流不充分;负压过大会导致局部组织被吸附堵塞引流孔,影响引流效果。</P> <P>3 结  果<BR>本组90例无1例感染和血肿形成,有2例隆胸术后发生活动性出血,再次手术止血后放置负压引流,痊愈出院。本组病例引流时间2~5d,其中假体植入术后引流2~3d,皮瓣、肌皮瓣和头皮扩张术后引流2~5d。</P> <P>4 讨  论<BR>4.1 负压引流的重要性 在隆胸手术和各种皮瓣手术后常需使用各种引流术,引流效果将直接影响手术结果,甚至导致手术失败。隆胸术后血肿形成是包膜挛缩的重要原因之一,负压引流可以显著降低纤维包膜硬化率[1]。在各种引流术中以负压引流效果最好,负压引流能使手术创腔内形成负压使引流更彻底,在皮瓣手术后负压引流有利于皮瓣同基底组织的粘附。<BR>4.2 本装置的优点 自2001年9月以来使用自制负压引流装置作为术后引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装置利用一次性输液器和输液瓶作材料,一次性输液器和输液瓶均为已消毒产品,且系一次性使用,具有安全、经济、有效、方便、负压可自行控制、吸引量大等特点。<BR>4.3 使用要点 一般引流时间在假体植入隆胸术后以2~3d为宜,一般每天引流量小于20ml时可考虑拔出引流管[2]。皮瓣、肌皮瓣和头皮扩张术后引流4~5d为宜,实验研究表明[3]移植皮瓣术后5d血循环和血管管径大都趋于正常。在护理中保持引流通畅,并保持持续负压吸引,在制作负压引流瓶时应注意瓶内负压大小,一般负压值在263/436mm Hg为宜。负压过小会导致引流不充分,负压值过大易将引流管吸瘪,引流腔内局部组织被吸入引流管侧孔内导致引流不好。同时负压过大还会影响皮瓣的静脉回流,影响皮瓣血循环。在更换负压引流装置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引流管内引流物倒流,防止细菌污染。</P> <P>参考文献:<BR>[1]张恒术,沈为民,薛斌,等.引流对隆乳术后乳房纤维硬化的影响[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2,27(2):223.<BR>[2]王炜.整形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BR>[3]孔繁古,赫铸仁.实用成形外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40.<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