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文将计划行为理论与亲子旅游相结合,并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加入外界影响系统因素以拓展计划行为理论,建立亲子旅游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框架并提出相关变量影响假设。主要以济南市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 SPSS23.0 统计分析工具对调查问卷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独立样本 T 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借助 AMOS23.0 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各潜变量、显变量进行结构方程分析,最终得出各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修正重新建立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旅游需求转型升级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旅游需求日益旺盛,旅游业保持高速发展。2018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 900309 亿元,国内旅游人数达 55.39 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增长 10.8%;入出境旅游总人数 2.91 亿人次,同比增长 7.8%;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 5.97 万亿元,同比增长 10.5%。全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国民经济生产总值 6.63%,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凸显,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型产业。据《“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到 2020 年,中国旅游市场总规模将达到 67 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 2 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 7 万亿元,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将达到 12%。
2018 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约为 9750 美元,已经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了旅游需求的消费升级,中国已经进入国民休闲度假消费时代,伴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国经济逐步进入稳定的中速增长阶段。为保障经济的稳定发展,国家发布了供给侧改革、投资拉动、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断上升,其在拉动投资、带动就业、促进消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之下,中国旅游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因旅游市场的转型升级和旅游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也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和新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从行为视角出发研究个体的行为意向,本文选择的是关于亲子旅游行为意向的研究,亲子旅游的参与主体主要是父母和孩子。鉴于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和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等的要求,因此主要选择父母作为调查对象。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借助计划行为理论,探究济南市居民对亲子旅游的感知和认识。通过查阅、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且根据实际研究情况增加外界影响系统变量,建立扩展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各变量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分析各变量对亲子旅游行为意向是否会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并且根据研究结论,为济南市发展亲子旅游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性建议。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行为意向表明一个人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动机,是行为产生的直接驱动力。根据以上关于行为意向的说明,将行为意向应用到旅游领域,则旅游行为意向是指旅游者对于旅游产品或服务可能采取特定活动或行为倾向。可以作为旅游市场营销领域作为预测旅游者购买行为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我国对于亲子旅游相关的研究较少,整体的研究水平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成果还相对缺乏,其学术研究还远远不及其实际的发展速度。首先,从当地居民角度出发探索其亲子旅游行为意向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属于亲子旅游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亲子旅游领域的研究视角。其次,将计划行为理论应用到亲子旅游领域中,并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外界影响系统变量,不仅拓宽了计划行为理论的应用领域,而且扩展了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最后,通过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进行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本研究进行定量分析,使本文的研究更科学合理。由此为旅游企业及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产品设计创新、营销宣传以及管理机制等方面都提供了方向指引和理论支撑。
........................
第 2 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计划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2.1.1 国外计划行为理论研究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是 Ajzen(1985)基于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和多维属性态度理论(Theory of MultidimensionalAttribute)提出的,主要通过信息加工的方式分析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的行为态度(Behavioral Attitude)、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和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Behavioral Control)三个变量对个体行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的作用机制,根据行为意向的中介作用对个体实际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的一般决策过程的理论。
2.1.1.1 计划行为理论各变量的测量与修正
计划行为理论(TPB)作为心理学范畴中对行为具有较好解释和预测力的重要理论,引起很多的学者的重视。为方便更多的学者运用和推广这一理论,Ajzen(2006)专门设计出一套普适性的计划行为理论调查问卷模式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参考,主要包含对变量以及整体的测量。调查问卷中量表部分的题项测量均选用李克特(Likert)等级评分法。国外学者在运用计划行为理论作为项目研究的基础理论时一般多会选择参考借鉴 Ajzen 的调查问卷模式,并且所测量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的各变量遵循项目研究的行为和实际特定行为相一致的原则。即学者所测量变量与其真实条件发生的影响行为的各变量相一致。
计划行为理论(TPB)在被广泛的应用之后,受到诸多认可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学者的质疑。如存在部分学者认为计划行为理论产生和发展于美国,因此该理论只对解释和预测美国人的行为有作用。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者对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各变量能否充分有效地解释和预测行为存有质疑。为使计划行为理论更合理有效,Ajzen 等学者结合文献资料等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对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不断修改、调整。并且通过对不用情境和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测试后,可以根据研究主题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增加符合条件的研究变量或者改变作用路径,能够更有效地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其中,增加变量中频率最高的为行为经验,Cornner 和 Armitage(1998)在初始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增加行为经验变量,发现新的变量与行为意向、行为存在着直接关系,并且在每一种情况下,似乎都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将行为经验加入计划行为理论中[1]。Bambergh&Ajzen et al(200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引入预付公交车票对大学生增加公交使用的影响,研究检验了个体过去行为对未来行为具有强有力的解释和预测力,由此认可个体行为经验与行为意向、行为存在直接关系[2]。Laura et al(2009)探究在餐饮服务运营中有无餐饮服务经验和是否接受过正规食品安全培训对预防食源性疾病行为中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各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有餐饮服务经验的员工能够有效采取食品安全措施和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法规[3]。
.............................
2.2 亲子旅游研究综述
2.2.1 国外亲子旅游研究
国外主要是以家庭旅游的形式对亲子旅游进行研究,研究时间较早,截止到目前为止已有 50 多年的历史。国外关于家庭旅游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家庭旅游决策、家庭旅游动机和体验价值等方面内容[43]。
2.2.1.1 家庭旅游决策
Davis et al(1974)发表《婚姻角色的决策过程》,文章一经发表关于家庭中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44]。Myers et al(1978)发表《配偶在不同旅游度假决策的制定》,这篇文章最主要的内容是把家庭中夫妻在决策过程中的角色应用到旅游度假决策中[45]。也有学者在后来的家庭旅游研究中关注对决策过程的研究。如 Hsu et a(l2004)将家庭旅游决策过程分为识别问题(如旅游目的地、出行时间和费用等)、收集信息(如在旅游企业官网查询旅游线路、出游交通方式、休闲活动、基础设施配置等)以及最终决策(如确定好出游行程、出游家庭成员和娱乐活动等)三个阶段[46-47]。María Mercedes et al(2018)认为进行家庭旅游决策一般要经历多个阶段,并且不同的家庭结构,其家庭旅游决策的过程也是存在差别的,主要表现在出游动机、时间、主要决策者、目的地以及交通方式的选择等方面[48]。
部分学者对于家庭旅游决策过程中主要决策者的角色进行了全面研究。Kirchle et al(1995)研究发现在一个家庭中如果进行家庭旅游,夫妻双方通常都会选择共同做决策,很少会独自进行[49-51]。Wittf et al(1995)认为在家庭旅游决策过程中人们之所以会选择夫妻双方共同进行决策,主要是因为进行家庭旅游大多数需要提前预定好线路、形成以及家庭成员人数等,存在一定的风险[52]。Nicolau(2008)和 Samuel et al(2010) 研究发现在一个家庭中,进行家庭旅游决策时夫妻双方之间的角色分配和定位是不同的,妻子重点关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主要承担照顾家人和负责一些细节性决策项目,丈夫则一般主导在时间和金钱的决策上[53]。近年来,国外很多学者认为孩子在家庭旅游决策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孩子从被忽视的被动体转变为信息灵通的积极参与者。Jenkins(1978)研究发现 20%-35%的家长在选择家庭旅游时间、目的地、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