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3 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20
3.1 相关概念...........................20
3.1.1 亲子旅游............................20
3.1.2 亲子旅游行为意向..............................20
第 4 章 亲子旅游行为意向研究设计.......................26
4.1 研究假设与模型建立............................26
4.1.1 研究假设.....................26
4.1.2 模型建立.......................28
第 5 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37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37
5.1.1 人口统计学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37
5.1.2 研究变量各题项描述性统计分析............................43
第 5 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人口统计学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描述性统计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是对调查问卷样本数据最基本的描述。本文主要通过将纸质版和电子版调查问卷编码输入 Excel 表格中,借助SPSS23.0 综合性统计分析软件对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指标(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学习或生活经历以及月收入等)进行频数、占比、均值、标准差等方面的分析,清晰、直观地反映调查问卷的样本结构和各项指标的分布情况。关于样本数量多少的问题,上文已作简单阐述,有学者认为样本数量应该为研究题项的 8 倍以上。Gorsch(1983)提出问卷的样本量与测量项目的比例应大于 1:5,达到 1:10 更为合适。在本问卷的第二部分,测量项目为 21 项。并且最终获取的调查问卷样本数量为 260 份,调查问卷的样本数量与测量题项的比例高于 1:10。因此,本文调查问卷的样本数量具有代表性。
本文首先对回收的 260 个有效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包括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学习或生活经历以及月收入等基本信息,具体见表 5.1 所示:
..........................
第 6 章 研究结论及亲子旅游发展建议
6.1 研究结论
本文将计划行为理论与亲子旅游相结合,并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中加入外界影响系统因素以拓展计划行为理论,建立亲子旅游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框架并提出相关变量影响假设。主要以济南市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 SPSS23.0 统计分析工具对调查问卷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独立样本 T 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借助 AMOS23.0 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各潜变量、显变量进行结构方程分析,最终得出各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修正重新建立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具体得出如下结论:
6.1.1 计划行为理论对亲子旅游行为意向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中的行为态度(BA)、主观规范(SN)和知觉行为控制(PBC)均会对亲子旅游行为意向产生显著的正向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241、0.277、0.357,各变量对亲子旅游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从大到小为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因此,在本文研究中知觉行为控制对亲子旅游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最强,可被认为是影响亲子旅游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即个体对促进或阻碍亲子旅游行为影响因素的主观判断对其进行亲子旅游行为意向有很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判断或评估是基于个体的时间、经济、体力和精力以及获取相关信息的情况之上,判断的结果会对个体的行为意向产生很大的影响。调查对象大多可能收入相对稳定、可自由支配时间充足或者获取信息方便等,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对进行亲子旅游的行为意向很强或者实际进行亲子旅游行为可能性很高。个体的知觉行为控制越强,亲子旅游行为意向越强。其次是主观规范对亲子旅游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较强,说明个体的主观规范对亲子旅游行为意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即重要他人或群体会对个体进行亲子旅游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家人、朋友或者学校等的积极倡导和组织可能会对个体的亲子旅游行为意向产生较强的影响。最后是行为态度对亲子旅游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最低,在本文调查研究中可能不管个体对亲子旅游是喜欢或者厌恶、保持积极或消极的评价都对个体进行亲子旅游的行为意向影响程度较小。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