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本文立论点是建立在多中心治理理论治理范式和乡村旅游公共事务属性基础之上的,多中心治理理论治理范式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促进乡村社会公共事务发展内部化和社会化,而乡村旅游也属于乡村社会公共事务的范畴,且遵循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治理范式往往更加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第 1 章 引 言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与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呈持续增长之势,广大群众出游的需求也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把旅游作为一种开阔视野、愉悦身心的重要休闲方式。旅游行业发展取得的成果,令世人瞩目。其中,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笔者将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研究的背景进行介绍。
1.1.1 宏观背景
国家在政策上,对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17 年 2 月 5 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发布。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这显示了国家层面对乡村旅游的鼓励与推动,而这并不是国家第一次以一号文件的形式提到乡村休闲旅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具有生态、经济、美学、娱乐和空间五大价值属性。
2015-2017 年,连续 3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伴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推动“三农”协调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乡村旅游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明显,20 世纪 90 年代起,乡村旅游开始在我国发展。20 多年来,乡村旅游在国内的认知度也越来越高,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游客休闲游玩的首选之一。与此同时,也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村民带来了收入上的提升。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专家学者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国内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模式”一词并无固定的统一说法。有的学者提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有“经营方式”、“开发模式”、“经营模式”、“运营机制”等相关提法。本文采用“发展模式”这一提法概括现有关于乡村旅游的“模式”研究。国内学者往往从三个角度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1.2.1.1 从区域、资源角度分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马勇对成都市乡村旅游产业进行了实地调研,研究表明当地的乡村旅游产业都结合了当地的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于是从区域发展的视角梳理出了成都市乡村旅游的四种典型发展模式,即村落式乡村旅游集群发展模式、园林式特色农业产业依托模式、庭院式休闲度假景区依托模式、古街式民俗观光旅游小镇模式。成国积等以重庆酉阳县为例,在对当地旅游发展状况、旅游资源情况进行 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七种适应酉阳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包括复合依托模式、团簇状空间模式、多元一体主题模式、特色型资源组合模式、综合型产品模式、多层次服务设施模式、生态型景区模式。
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动机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具有很强的动态性。Fleischer 提出,20 世纪 90 年代以前,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乡村发展。因而乡村旅游经营者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拓展农业开发项目,增加收入。因此,此类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目的性。Gets 在澳大利亚调查发现,喜欢乡村生活方式的社会因素是中年夫妇开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Pearce 分析新西兰空巢家庭经营旅游活动的动机是希望有人陪伴。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动机也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Briedenhann 认为旅游未开发的欠发达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对追求新奇体验的旅游者来说有很大吸引力,并能刺激和带动相关经济发展,能带给旅游经营者开展乡村旅游的动力。
.....................
第 2 章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相关概念
2.1.1 乡村旅游概念
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了研究,乡村旅游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角度理解。狭义的乡村旅游概念指的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观光、度假、娱乐或购物的一种旅游形式。广义的乡村旅游在狭义的乡村旅游概念的基础上,还包括了农村居民的外出旅游等。欧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乡村旅游的概念是“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务必要突出乡村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西班牙学者 Perales Y, R. M 将乡村旅游分为了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两种。学者 Bernard Lane 认为乡村旅游概念是发生在乡村范围内,具有乡村性,经营规模较小,具有较强的传承性,融合了环境、历史、经济等多种因素。
2.1.2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概念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说法。有的专家学者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定义为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乡村旅游的运营模式、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概念上,都是通过借助于乡村旅游发展所处的经济、社会、条件,结合当地的区位、旅游资源要素,带动协调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共性制度性的内容,是一种类推的共性总结,是一种具有借鉴和学习意义的乡村旅游的推进方式。把同类事物共有的本质进行抽象化,使其实现程式化,这就是事物的发展模式。
.........................
2.2 理论基础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
美国奥斯特罗姆夫妇(Vincent Ostrom and Elinor Ostrom)为代表的一批研究者,在对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公共资源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论。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在多中心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多中心的含义是借助多个而非单一权力中心治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关注点是参与者互动的过程和自发性创立治理形态和规则,其中自发秩序或自主治理为多中心理论的基础。多中心治理指的是把相互制约但具有一定独立性规则制订和执行权分配给大量的管辖基本单位,所有公共治理主体的官方地位作用都是有限的。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核心和立足点是减少行政机构单一对于乡村社会公共事务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的行政性管理和控制,让乡村内部的自主性力量(村民、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在乡村公共事务领域充分发挥关键性作用。通过此种方式,既可以降低行政机构直接参与控制乡村公共事务发展的成本,减少管不胜管所带来的“政府失灵”问题,也使乡村社会内部充满了发展活力。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治理范式,基本目标就是要让乡村公共事务发展尽可能的内部化和社会化,这同时也是学者对乡村旅游发展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乡村旅游的发展本质上也是乡村公共事务发展,同样也是一个公共治理的命题,涉及到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主体也往往是多中心的,这样对于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往往更加有效。
.........................
第 3 章 信阳市郝堂村乡村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 14
3.1 内部条件 ........................ 14
3.1.1 优势方面 .......................... 14
3.1.2 劣势方面 ......................... 17
第 4 章 信阳市郝堂村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现状与特征 ........................... 22
4.1 现状描述 ........................ 22
4.1.1“食”的方面 ........................... 22
4.1.2“住”的方面 ..................... 23
第 5 章 信阳市郝堂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归纳 ....................... 32
5.1 信阳市郝堂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内涵 ......................... 32
5.2 信阳市郝堂村多中心协同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运行过程 .......... 32
第 5 章 信阳市郝堂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归纳
5.1 信阳市郝堂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内涵
基于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经验研究,以及对多中心治理理论、旅游系统理论、协同发展理论等理论的梳理,综合运用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郝堂村乡村旅游开展进行条件分析、现状描述、特征总结、模式归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郝堂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在尊重规律、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多主体共同参与,通过政府引导、专家指导、村民实施,统筹‘食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系统化构建乡村旅游吸引物,推动乡村旅游的多中心协同化发展模式”。此模式是建立在多中心治理理论治理范式和乡村旅游公共事务属性的立论点基础之上的。
多中心协同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运行过程可以用“二三三一”来总结,即“两个阶段、三个互动主体、三个推动、一个发展”。笔者绘制了郝堂村多中心协同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运行过程图。
......................
第 7 章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