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旅游管理论文格式、旅游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旅游管理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十篇

日期:2018年05月02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780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1804241034363330 论文字数:40524 所属栏目:旅游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旅游管理论文,笔者认为旅游管理主要研究旅游企业管理、 旅游开发与旅游市场营销、会展服务与管理等业务领域,是对旅游管理的总结与记录。今天无忧网为大家推荐一篇旅游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旅游管理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一: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乡土精英对农民旅游的影响研究


第1 章 绪论


1.1研究综述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旅游业经历了飞速发展的阶段,旅游发展的速度令人惊奇。就旅游概念本身而言,旅游类型、旅游方式、旅游经济等受到了旅游学界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在旅游的大浪潮中,农民作为一个旅游的重要参与者,一直被认为是旅游的供给者,从而忽视了其旅游需求者的角色。农民旅游没有被足够的重视。然而,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旅游业的繁荣,农民旅游都被看作为一种新型的参与者和需求者推动着农民旅游的发展,并引起了专家的注意。农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旅游的研究延伸到农民阶层也是维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众多的研究视角中,选取了一种目前还未被广泛专注,但又充满活力的一种旅游市场类型——农民旅游。对农民旅游的研究,本文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探析与之关系密切的乡土精英对农民旅游出游的影响因素。乡土精英是社会类研究的一个热点。农民旅游与乡村精英的关联是客观存在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乡土人类学的研究指出乡土的人文关怀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学科,尤其对于社会与人的关系有着突破性的关系证明。

1.1.1 国内外农民旅游的相关研究

1. 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的“农民”概念和中国的“农民”概念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梳理国外相关文献研究时,尽量选取概念和研究范围相近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在时间段的选取上要一致:中国的农民旅游发展滞后于国外很多国家,对国外一些文献资料的搜索从80年代开始。在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等国际权威期刊上搜索出 80 年代以来近 155 篇文献,总结得出国外农民旅游包括六大方面:第一是农民旅游者市场细分,第二是农民旅游影响,第三是乡村旅游的供给,第四是居民对农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第五是农民旅游的营销,第六是农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Murphy 在 Williams PW. Attracting Japanese Tourists into the Rural Hinterland:Implications for Rural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从人口学特征和行为特征去研究乡村旅游者和其他旅游者的不同。Frochot(2005)认为,旅游者市场细主要包括:乡村型、观光型、消遣型和活跃型。Weaver 对澳大利亚沿海 Tam-borineMoutain 进行研究,认为:25%的居民是旅游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因而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另有25%的居民对旅游业的发展持反对态度,认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唯一作用是为当地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50%的居民认为乡村旅游虽然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但是也产生了负面的示范效应,因而持中立态度。


1.2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目前,农村居民的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消费行为特征研究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从与农村居民联系最紧密的乡土精英入手,以不一样的角度来研究农村居民的出游影响因素。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探析农村居民旅游的影响因素。在研究中,结合农村发展中的特殊群体——乡土精英的社会交往、旅游认知、旅游经历。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乡土精英的各种活动对农村居民旅游产生的影响。这对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与营销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为农民旅游市场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本文的研究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旅游学、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这一综合性研究课题充分体现了旅游学科的交叉性,对旅游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选择具有典型中国乡村代表性的龙泉镇为研究对象。这个乡镇的经济发展一般、居民的总体文化素质中等、生活条件基本小康符合研究的要求。在对乡镇的居民进行“乡土精英”的选定和“普通居民”的界定后,进行调查问卷与深入访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数据、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探析在典型的乡村里乡土精英与农民旅游的一些关系。结论是乡土精英对旅游认知对农民旅游发展的促进有显著作用、乡土精英的旅游经历对农民旅游具有向导性、 乡土精英的社交网络对旅游信息的传播具有时效性、乡土精英的核心地位对农民旅游市场营销具有实效性。以上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对于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具有实践意义。


第2 章 理论基础


2.1 社会网络分析

2.1.1 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定性的研究到定量的研究,社会网络分析法都给出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与工具。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中比较常见的方法,Ucinet和Netdraw,基于一些可视化图形对研究对象做出结论。

所谓社会网络指的是集合中行动者及其关系的集合。一般而言,社会网络是由点(行动者)和这些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共同组成的集合体。因此,社会网络的形式化定义就是:点和线组成的网络。“社会网络”这一概念最先由巴恩斯提出:“由多个个人或者组织的节点构成的社会结构,它现实了这些节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偶尔遇到的熟人或者紧密的家庭纽带”。社会行动者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个人、家庭、社区、村落、学校等。对于这些行动者之间的信息或者资源,社会网络分析可以运用特殊的软件工具进行描述和测量。社会网络分析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关系模式。在这种研究方法中,结构性的关系要比年龄、性别、价值和意识形态等个体特征更为重要。因此,对于本文来说,不区分乡土精英的性别、年龄等个人属性来进行研究是行得通的。本文的研究直接运用乡土精英与农村居民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网络关系进行社会网络的分析。

简言之,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的前提是找到研究的点和线,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乡土精英和农村农民就是这些点,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线。文章就是从这些点和线着手研究在旅游这一课题上,探析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


2.2旅游行为研究的心理学基础

2.2.1 旅游者感知与旅游行为

所谓的知觉是指客观事物与人的器官在脑海里的直接反映。当一个人感知外面世界的时候,首先通过一些感觉器官在脑海形成一种印象。对于一个旅游者而言,面对纷繁复杂的旅游信息时,做出一个出游的决策就必须依靠对旅游地的一种感知。

2.2.2 旅游动机与旅游行为

旅游动机就是催生旅游行为的一种促进因素。旅游动机是一切旅游活动的起点。可以说,旅游动机指引着整个旅游的大方向,对旅游活动中的其他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不同旅游类型也是旅游动机不同的结果。在本文的研究中,乡土精英对农民旅游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旅游动机。农民旅游动机的产生和乡土精英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旅游动机中,最能体现旅游动机的就是旅游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很清晰的表明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是通过人的一些具体行为去实现的。旅游是一种交往活动,人们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满足被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当代中国乡村的生活水平下进行,在如今生活水平基本小康的条件下,农民对旅游也有一定的需要。他们渴望通过旅游活动去认识外面的世界,开脱眼界,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

2.2.3 出游态度与旅游行为

心理学认为态度是主导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因素。旅游的态度指旅游者对一些旅游活动或者旅游现象的看法、评价然后决定是否采取旅游行为的心里准备状态。一般而言,旅游的认知成分、感情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构成旅游者的态度。

霍夫兰和卢森堡提出了一个态度三维模型,基于本文乡土精英对农民旅游的影响测量指标,本文构建以下的态度模型。


第 3 章乡土精英旅游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 15

3.1乡土精英界定.......... 15

3.1.1乡土精英的概念................ 15

第 4 章乡土精英对农民旅游的影响 .......... 30

4.1 研究假设.... 30

4.1.1乡土精英的旅游认知对农民旅游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0

第 5 章结论与展望 ................ 40

5.1结论 ............ 40


第4 章 乡土精英对农民旅游的影响


4.1 研究假设

4.1.1 乡土精英的旅游认知对农民旅游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调查问卷和访谈发现,旅行社在农村设立报名点或者设立一个小的门市部这个提议对农民出游的推动作用并不大。数据显示,认为不会增加出游兴趣的占52.48%,不一定的占 29.31%,有兴趣的占 18.21%。而通过对 48 位乡土精英与255位农民的调查显示,乡土精英利用其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对旅游的认知具有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农民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学习新的知识和接受现代化的文化。“旅游认知”从旅游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