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北京211工程重点大学数字媒体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社交游戏之研究
论文语种:中文
您的研究方向:数字多媒体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北京
您的学校背景:北京市市属“211工程”重点大学
要求字数:2万字左右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是
补充要求和说明:参考文献数量不低于40篇,国外文献不低于20篇;在职工程硕士
北京211工程重点大学数字媒体专业硕士毕业论文:社交游戏之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 社交游戏的快速发展
2010 年 5 月 27 日,由中国网络互连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网页游戏市场研究报告》,第一次对“社交游戏”下了较为权威的定义。“社交游戏(Social Game、SNS 游戏):是一种运行在 SNS 社区内,通过趣味性游戏方式增强人与人之间交互的游戏产品,目前流行的社交类网页游戏包括开心农场、抢车位等等。”上述定义中提到的“开心农场”,是由国内一家名为“五分钟”(Five Minutes)的软件公司开发而成。2008 年 11 月,“开心农场”,在国内早期的社交类网站校内网(现更名为“人人网”)上线。从此便激起了中国网页游戏的“社交时代”。“今天你偷菜了吗?”一度成为 2009 年网络流行语。同年,类似的社交网页游戏呈现井喷状态,各大社交网站也纷纷效仿。根据 2012 年《中国网页游戏市场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止 2012 年 12月,中国网页游戏用户规模达 3.45 亿,其中社交类网页游戏用户规模最大,达到 2.58亿。如果按比例计算的话,社交网页游戏用户占网页游戏用户总数的 87.7%。社交网站的这些用户,是最容易接受并扩散社交网页游戏的潜在用户。只是在“开心农场”诞生之前,其他的社交网页游戏,并没有找到能够激发市场需求的突破口。
第二章 社交游戏发展概述
第三章 典型案例分析
第四章 社交游戏的影响、趋势及发展建议
第五章 结论
本文从社交游戏现象入手,通过对该现象的深入透析,笔者发现,引发人们追捧热潮正是社交游戏独特的游戏形式与游戏内容。它依附于社交网站之上,以游戏的形式存在,但却担当着社交的任务。名为“社交游戏”,实则为“游戏社交”。虽然是社交网页本身的特点引发了如此强烈的社会效果,但又是什么创造出了社交网页游戏呢?笔者结合自身学习经历,经过研究发现,社交游戏的设计技术创造了游戏的内容,而内容又引发了市场对游戏的需求。在个过程中,虽然游戏的内容是创造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但内容本质上又是对技术的创造性开发。由此我们发现,技术的创造性开发是推动社交网页游戏走向成功的基础动力。
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加之与社交游戏相关文献资料较少,本文也只是从现象入手开始摸索,所以文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不全面、不到位的地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更多有关社交网页游戏的学术论著,期待更完善的理论出现。
参考文献
[1] 钟丽娟.专业服务网站个人使用意向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p. 31.
[2] 王萌,曹细玉.技术接受模型的局限性分析及其拓展[J]. 企业经济.2012(12): P.64.
[3] 郑晓明,方俐洛,凌文栓.社会规范研究综述[J]. 心理学动态.1997,5(4):16-21.
[4] 王保林.卖方主导的B2B电子商务系统的技术接受模型研究与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4.
[5] Mathieson, Kieren. Predicting User Intentions: Compar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with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J]. Sepgl,Vol.2, Issue3: 173-19.
[6] Taylor,S.,and Todd,P.,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A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6,(2),2012,pp.144-176.
[7] Gefend. E. Commerce: The role of familiarity and trust[J].Omega-Int Manage Sei.2011, 28(6):725-737.
[8] 杨健.试论中国的社交游戏产业[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第1-10页
[9] 高旭琳.我国社交游戏产业的SWOT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年第13卷第2期
[10] 黄莹.论中国社交游戏运营商赢利模式的研究和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12年第20卷第5期.
[11] 梁菲明.社交游戏运营模式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12] 朱守宇.社交游戏运营商虚拟经营战略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13] 李喜.成都数字游戏产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14] 沈明伟.社交游戏产业外向型发展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15] 孙超.我国社交游戏产业发展策略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16] 陈为. 用户体验设计要素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1, 32 (10):138-140.
[17] 郑金条. 解析手机社交游戏与触动用户的主体环节[J].程序员,2011 (10):58-61.
[18] 杨明朗,王红.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中的感性分析[J].包装工程,2010,28 (11):132-134.
[19] 李斌.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47.
[20] 黄晓忠.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3.
[21] 薛可、余明阳.人际传播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5.
[22] 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9.
[23] 樊晓辉.西安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研究——以“校内网”为个案[D].西安:西北大学,2009.
[24] 杨波.网络游戏中的人际互动——以“华夏”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2.
[25] 黄少华.论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J].兰州大学学报,2002(4):93-97.
[26] 谢宝婷.浅析网络互动内涵[J].社会,2002 (7):40-42.
[27] 白淑英.BBS 互动结构与过程[J].社会学研究,2003(5):8-18.
[28] 杨波.网络游戏中的人际互动——以“华夏”为例[D].兰州: 兰州大学,2012.
[29]华莱士.互联网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157.
[30] 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 统计分析(第 2 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1] 沃纳.赛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32] 许正林.欧洲传播思想史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11.
[33]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
[34] 安德森•汉森.大众传播研究方法[M].第一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5]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6] 鲁曙明,洪浚浩,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7] Davis F.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 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1.
[38] Deb Sledgianowski,Spngpol Kulviwat. www.51lunwen.org/szmtlw/ Using Social Network Sites:The Effects of Playfulness, Critical mass and Trust in a Hedonic Contest[J].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2009(3):74.
[39] Chin-Lung Hsu,Hsi-Peng Lu. Why do people play on-line games? An extended TAM with social influences and flow experience [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4(41) : 853–868
[40] 菲利普• 科特勒.营销管理(亚洲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89-265
[41] 李霆,张朋柱,王刊良.社会规范对技术接受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22 (3):3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