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格式、思想政治教育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优化探讨

日期:2024年07月28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16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407191651401911 论文字数:48555 所属栏目: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笔者认为在网络时代搞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公众对于正确意识形态符号的识别和理解能力,并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符号叙事传播效果。这需要通过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创造更多的正能量符号,普及媒介知识,提升公众媒介素养,形成正确认知媒介文化的氛围来实现。

第一章 理论基础:互动仪式链核心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互动仪式链及其理论研究

人们通过仪式制定新型行为规则,而这些规则决定着个体面对神圣物时如何规定自己的行为。因此,仪式成为宗教内理解人与神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46互动仪式理论产生于涂尔干宗教社会学,宗教仪式在社会互动仪式中占据着主要部分,他指出了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稳定而又持久的“秩序”——即仪式。仪式是维系人们之间关系的重要机制,也是实现人际相互信任的基本途径。涂尔干认为宗教仪式可以起到整合作用47,并且把仪式看作是构成宗教本身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涂尔干的理论体系里仪式被看作一种特殊形式,即一种象征系统或秩序模式,宗教则是信仰与仪式相统一的系统,所有信仰它们的人都可以加入一个道德共同体的内部。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们通过共同遵守一定规则来建立起秩序感,以实现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仪式被用来强化社会秩序的权威性,对于社会成员具有规范和强制执行功能。涂尔干认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共同目标会使每个群体都被划分进入一个特定空间,而划分方法也很明确:成员之间能否取得共识与合作。同时,人们还需要通过仪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秩序的理解,并且把他们所获得的信息传递给他人。

互动仪式理论认为,个体通过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塑造自己的形象,因此互动是社会动力的源泉。在集体中,仪式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和符号会为其创造独有的价值,而这些符号会在后续的社会互动中不断流动、放大和强化自身的含义。通过情感和符号之间的不断关联,有形的符号承载着无形的情感,催生出集体信仰、思想、道德规范及文化基础。当情感与符号的循环具有了固定的含义,这些仪式模式就会成为组织社会的基本架构。在这一基础上,人们才能够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交往活动,而社会交往活动又反过来影响着仪式模式的形成、变化与发展。欧文·戈夫曼以微观互动为视角,对日常生活中大量仪式问题进行了研究48,“互动秩序”的概念被提出49,即“人际互动中种种显豁和潜隐的规则”,又可理解成“情境性礼仪”。互动仪式的实质在于它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为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人都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才能进入某种特定的行为空间。在各种社会情境中,个体一定要遵循准则才能够完成其自身的“拟剧表演”,保持情境互动有序50。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一种“互动秩序”。

第二节 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模型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最早在《互动仪式链》一书中提出“互动仪式链”的理论。他认为人类行为与文化传统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在研究了涂尔干人类学范畴内的“仪式”和社会学的“符号互动”理论之后,提出“互动仪式链”的构想,以期对互动仪式产生的机理进行系统论述。互动仪式链由一系列互相关联的事件构成,这些事件可以被视为一种动态过程,具有特定的功能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柯林斯整合涂尔干社会学与戈夫曼在微观情境中相互作用的依据,基于互动仪式产生的机理,探索社会生活中能动根源。他把情感能量视为社会互动与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本动因,而“互动仪式”的中心机制就是相互关注与情感连带。在此基础上,柯林斯又进一步强调了“情感能量—仪式结构—文化变迁”这一循环链条,以此为框架来理解互动仪式的动态发展过程。柯林斯主张互动仪式随情感能量而改变,情感能量决定着仪式成败。同时柯林斯还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互动仪式与情绪事件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情绪事件所能够产生的情感能量对互动仪式的决定性作用。另外,他也注意到有感情、有自觉的人类群体的瞬间际遇情境理论,并且把焦点集中在情感与意识这一际遇链中,以期对互动仪式的原则、元素、过程、结果等有一个明晰的解释。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怎么写

第二章 互动仪式链理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重要理论参鉴

第一节 利用互动仪式链理论优化网络爱国主义的可行性

互动仪式作为网络平台中爱国主义情感的生成过程,其构成要素能够完整地勾勒出青年爱国情感生成的细节。首先,不同的网络平台或社交媒体通过制造主流议题的关注焦点,使人们借助互联网实现虚拟在场并产生聚集。其次,网络主题通过设置关注的形式,赋予参与者“粉丝”的群体身份,从而划分了群体界限。接着,互联网的特性会赋予每个话题“自我炒作”的能力。当预设的主流爱国情感话题成为群体关注焦点时,该话题也会吸引更多潜在仪式参与者的目光。最后,在话题发酵的过程中,借助网络互动过程,网民们转发、评论、点赞相关主题信息,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互动仪式链理论准确地刻画了网络互动对爱国情感状态之刺激、共鸣和再生产的过程,并为解释情绪为优先的行为状态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互动仪式链是由个体间关系构成的集体认同和社会身份建构,公民意识是民众对其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79网络爱国主义的情感能量是通过虚拟互动仪式过程激发出来的,互动仪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它不仅体现了个体之间关系的变化,也反映出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及政治认同情况。因此,借助互动仪式构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互动仪式能够形成共同的关注焦点和群体身份,使得爱国主义情感可以在群体情感连带中得以传递和强化。同时,网络互动的特性也为互动仪式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每个参与者都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并与其他人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未来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中,应该重视互动仪式的构建和实施,创造更加有趣、有深度、有意义的互动仪式,从而增强青年群体的爱国意识。

第二节 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优势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80。网络空间场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延伸场域,爱国主义教育的进场与致效还需要借助更独特的方式:如何发掘利用互联网的特性,使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真正灵起来,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借助互动仪式链的即时互动、情感交换、符号共享等特点,能够真正激发网络互动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亲和力与唤醒力。

一、即时互动:提升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创新,互联网逐渐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为信息获取、交流与表达提供了全新方式。随着网络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教育者处在线上线下交融纵深的行动框架之下,使得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更加变幻莫测的外部影响。《纲要》强调,要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接受习惯进行主题创作。结合当下网络传播特点,创造出更为贴近青少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文化作品,“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因此立足于虚拟空间的传播特点,抓住当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与互动仪式的交叉点,进而探索更为奏效的调适路径,就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与理论意义。互动仪式具有即时互动的显著特征,而借助这一特征能够有效提升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有别于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建立的“信息传递者”与“信息接受者”式的关系,互动仪式赋予受教育者新的群体身份:他们不再仅仅是信息单纯的接受者,更是话题的参与者、评论者与传播者。这一身份象征赋予会使青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参与感、责任感与认同感,网络场域赋予青年自主选择关注话题的权利,而内容新鲜、形式新颖的互动式话题能够吸引青少年更多的关注度。

第三章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指向 ............ 55

第一节 情境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互动仪式红色情境创设 ............ 55

一、数字技术重返“穿越”情境 ............... 55

二、一镜到底再现连续画面 ............................... 56

第四章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优化之道 ............ 74

第一节 创设更加鲜活的虚拟互动情境 ......................... 74

一、寓情于景深挖可视化元素 .......................... 75

二、科技赋能构建立体化场景 ....................... 76

第三章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指向

第一节 情境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互动仪式红色情境创设

互动仪式链理论关注情境创设,柯林斯主张社会个体之间的交往均发生于不同特定情境场域之中,它只存在于能够吸引人的场景之中。“圈子”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场域,它通过特定的媒介形式和话语方式进行着信息传递。以网络为“圈层”进行发酵,以“生动活泼”“幽默逗乐”的网络符号为主要表达方式。

一、数字技术重返“穿越”情境

互动仪式链视域下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运用数字虚拟技术生成重现历史情境,运用时下青年人喜闻乐见的“穿越”手法,回到历史现场,发起和历史的对话。青年网民通过参与互动仪式,完成情感共鸣和身份认同,从而建构起国家共同体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在身临其境的历史体验之中,主流价值依托青春时尚传播方式“落地”,在“破圈”扩散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制作的《国家宝藏》。《国家宝藏》是一档结合了新技术和历史文化的电视节目,通过多媒体、互动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带领观众穿越历史,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珍贵文物。这个节目通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CGI特效,将观众带回到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和场景,展示中国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此外,这个节目也让观众了解到国家宝藏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利用虚拟技术来营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通过投影、屏幕、灯光等手段,将文物与历史情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