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本文以红岩精神为切入点,通过介绍红岩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以及红岩精神的科学内涵,积极探究红岩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之处,阐述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为论文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其次,本论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前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进行实地调研,探究当前红岩精神教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剖析。最后以问题为导向,基于调研和调查结果,从推进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教育载体、教育环境、教育机制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不断完善和优化运用红岩精神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对策。
第一章 红岩精神概述
第一节 红岩精神的产生
红岩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红色文化,有着丰富且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对红岩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形成条件作进一步的了解。这不仅能够增强对于红岩精神的理解,还可以促进红岩精神的传播。此外,对于全面系统的了解红岩精神的内涵本质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红岩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蓄意挑起战争事端,妄图武力入侵中国的历史标志。1937 年11 月,中国东三省被日军侵占。次年,日军又向上海发起进攻。随后一段时间内,日本帝国主义又将侵略势头转向我国华北地区,企图侵占我国更多的领土。此时的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
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蒋介石政府对日抗战的态度十分消极,主张施行“不抵抗政策”和“绥靖政策”。与之截然相反的是,中国共产党则是率先提出武装抗日的政治主张,主动担负起领导中华儿女武装抗日的光荣使命。1935 年 8 月,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亡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在宣言中,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同胞、所有爱国人士、民主党派以及社会团体共同联合起来成立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以此激发全国同胞抗日救亡的斗志,保家卫国的决心。1935 年 12 月的瓦窑堡会议上,党内“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受到批判,随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被正式提出。瓦窑堡会议结束之后,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积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与国民党上层人士、军队高级将领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国共产党先后与东北军、西北军建立合作联系,初步形成了西北大联合的有利局面。此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阶级关系的不断变化,适时改变对待国民党政府的政策,从起初“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至“联蒋抗日”,这些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不断为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有利条件。
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国内和平,早日实现全民族抗日,先后选派周恩来、王若飞等人多次与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但始终商谈未果,进程缓慢。七七事变之后,全国抗日战争正式打响。随着国内抗日呼声不断高涨,在日本大肆侵略中国之时,蒋介石最终同意国共两党合作抗战。后来随着日军向中原地区纵深侵入,给当时首都南京带来严重危险,在形势危急之下,蒋介石决定迁都政府至重庆。后来根据国内发展形势的迅速变化,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撤销了长江局,建立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1939 年 1 月,中共南方局在战时首都重庆正式成立。
第二节 红岩精神的内涵
2018 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重庆代表团时指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这里驻守 8 年,高举抗战民主旗帜,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争取政治民主和抗战胜利以及战后中国光明前途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此过程中培育了伟大的红岩精神。”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了红岩精神的特殊作用,突出了重要历史地位。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共同构成红岩精神的内涵本质,集中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过硬的政治品格、正确的价值追求以及良好的精神风貌。红岩精神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重要精神财富。
一、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
红岩精神作为一种“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体现在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南方局共产党人和红岩烈士在拯救国家与民族危亡时表现出的对祖国深挚的热爱之情。
抗战全面爆发之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实现中华民族独立成为了全体中华儿女面临的最迫切任务。此时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毅然挺身而出,他们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自觉肩负起带领中华儿女抵御列强侵略、谋求民族解放的历史重任。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南方局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在大后方积极号召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支援抗战,用具体行动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南方局充分利用《新华日报》等允许公开发表的刊物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政策,深刻揭露日寇罪行,批判国民党消极反战的言论,以不断增强全体同胞的抗战信心。皖南事变过后,党中央一度认为“蒋介石似有与我党破裂的决心”,多次致电南方局要求主要领导同志和党员干部迅速撤离重庆。周恩来等主要负责人经过认真分析局势,周全思考之后决心继续坚守在重庆,并及时向延安请示和汇报。随后,南方局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开始对国民党的反共行径,从政治进攻和舆论宣传两方面展开强有力的回击。面对国民党顽固派频繁制造的军事摩擦,党中央和南方局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坚持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不计前嫌,团结抗日,展现出“相忍为国”的高尚情操。
第二章 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回应历史的召唤和时代的诉求。学习红岩精神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科学成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弘扬红岩精神的需要
作为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剂”,对于繁荣国家富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树立爱国主义观念,怀有爱国主义情怀是每位大学生理应必备的基本素质。当今世界,多元思想文化相互共存互相碰撞,西方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念不断涌入国内,导致少数大学生表现出爱国观念淡薄、爱国情感缺失、对国家和民族认同感降低等现象。这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还给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严峻挑战。作为国家民族未来的栋梁之才,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是否深厚、爱国信念是否明确、爱国行为是否高尚,这些因素均影响与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顺利实现。
红岩精神作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红岩革命先烈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和“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红岩革命烈士所展现出的强烈爱国情感、坚定爱国信念,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更多优秀素材。高校可以以宣传红岩烈士的英勇壮举和爱国事迹为契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使大学生了解和学习红岩烈士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的爱国行径。运用红岩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能够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坚定大学生的报国信念,鼓励大学生将爱国热情化作学习动力,为今后建设祖国、服务人民、回报社会贡献自身力量。此外,红岩精神本身具有的凝聚人心和感召激励作用,既能够唤起大学生的爱国之心,增强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又可以引导和激发大学生在新时代赓续传承红岩精神,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第二节 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红岩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育人目标相一致、教育内容相契合的联系。两者能够相辅相成、相互利用,为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行性条件。
一、红岩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相一致
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关于指导思想作了如下表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①从指导思想中能够看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和塑造一批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我国高校的重要职责使命。马克思也曾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取向和核心问题。”②以德启智,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
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组成部分,红岩精神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培育奋斗品格、倡导奉献精神的内涵本质,对于推动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开展红岩精神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在讲述红岩故事、传播红岩文化、接受红岩精神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并且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良好道德品质,努力实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水平共同提高,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思政课教师通过讲述革命故事、展示历史照片、宣讲英雄事迹,借助红岩精神特有的感召力与影响力,引导大学生学习革命烈士为了抗战胜利和重庆解放而不懈奋斗、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面对白区内的恐怖活动展现出的临难不苟无畏气概;面对尖锐对立的政治斗争表现出的刚柔并济斗争智慧。进而达到培育大学生形成高尚道德情操,加强个人修养的目的。红岩精神能够铸魂育人,高校的教育任务是要立德树人,两者相融合能够朝着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同向而行。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积极实现红岩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最大化,充分发挥铸魂育人作用;还能够以开展红岩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达到促进大学生德育、智育、美育全面发展,其政治素质、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共同提高的教育目的,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是相一致的。
第三章 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 25
第一节 有关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卷调查 .................. 25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