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审计风险论文,本文通过此案例的梳理和分析,提出一些总结和优化方式,希望给注册会计师应对同类型问题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的参考。未来,随着关联方交易研究的深入,注册会计师面对违规关联方交易行为的审计程序更加具有针对性。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家族企业历史悠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拥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其发展程度的不同决定着家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存在差异。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加快了企业间的联系,导致关联方关系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而家族企业又与关联方及其交易密切相关,近年来也不断爆出家族控股的关联方交易违规案例,这些案例屡见不鲜,针对这一频繁出现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其中的关联。
虽然正规的关联方交易能够帮助企业节省开支,有效利用资源,促进企业高效发展,但仍旧存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为了顺利上市,或者为了避免面临退市危机,以及一些小型企业为了合理避税、节省开支、获得银行贷款等,经常以关联方交易的形式虚构现金流和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粉饰报表、操纵利润、担保、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等方式,给公众传递企业目前经营良好,未来有序发展的虚假信号,增加了审计风险和相关审计难度。
1.1.2 研究意义
家族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容易受技术、市场竞争、经营、财务等风险的影响,面临着发展的压力,为缓解这一压力,增加经营业绩以及满足上市公司证券市场存续指标的限定条件,企业极大可能通过财务舞弊、担保等关联方交易手段改变现状。而注册会计师在面对不同类型、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时,也存在着职业能力及态度等考验。目前,由于关联方交易违规事件频发,注册会计师和家族企业的风险意识亟待提高。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研究,能够使注册会计师及企业人员提早规避或防范审计风险带来的经济和法律后果。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家族企业及其转型的研究
盖尔西克(1998)指出全世界由家族所有或家族成员经营的企业占 65%至 80%,世界五百强中占 40%,通过运用三环模型研究家族企业中家庭、所有权、企业三者的关系,分析家族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的不同问题,以及家庭的价值观、社会环境因素、文化因素等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并指出这些因素不容忽视[38]。Mikko Mustakallio(2002)表示家族企业在治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表明家族拥有企业所有权,也掌握着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运转[18]。Venter(2003)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家族企业正迅速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贡献者,初代家族企业无法有效发展的主要原因表现在复杂的所有权和管理传承上,提前规划将会使企业改善处境,迅速获利[28]。Stewart(2003)通过血缘理论,将家族企业进行了划分,即亲缘、内在精神和社区联系,丰富了家族企业的概念维度[24]。学者们在研究家族企业时,经常提及社会情感财富理论,用于重点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家族成员的决策问题和面对问题时的心态、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体系等(Kalm & Gomez-Mejia,2016)[15]。决策的正确性影响着企业的运营,Rama Seth(2020)等一些学者对上市家族企业分析后认为,家族企业股权集中度越高,经营业绩往往直线下降[20]。
Gersick(1998)通过家族、企业和所有权三个要素研究家族企业转型的发展过程[10]。Drucker(1999)等认为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家族企业最终将会因经营发展、经济大环境、自身的生命周期、运营环境等因素等影响,导致内部股权发生改变,由两权合一的状态逐渐分离,并且其发展将更加科学合理化,更能适应现代家族企业的发展模式,甚至出现企业完全转变治理方式,为满足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型成为现代公众公司[6]。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家族、董事会和高管之间是否能协同合作,共同组建高效的企业结构是家族企业未来有效转型的关键因素,企业战略转型是复杂的更新过程。Delu Wang(2016)等使用 Heckman 选择模型等对中国 2001 年至 2010 年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后发现,家族企业相较于非家族企业更易转变核心业务,进行业务转型[7]。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家族企业概念界定
家族企业作为企业的一种形式,具有企业的一般特征,同时也有其特有的家族属性。虽然家族企业相关问题一直广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家族企业概念界定仍未形成统一标准,看待家族企业概念界定的视角不同,解释也各有差异,因此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学者的观点进行分类和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家族企业的概念界定问题,学术界一般有以下几种观点:
(1)从企业所有权的角度界定家族企业
盖尔西克(1998)认为家族企业由家族和所有权、企业三部分构成,并且家族企业需要家族拥有企业所有权[38]。Astrachan and Shanker(2003)认为家族成员掌握 50%以上所有权的企业组织形式为家族企业[3]。吕占峰(2008)认为家族企业以伦理与血缘关系为基本,以所有权为手段,以家族控制剩余索取权为目标的契约关系集合[45]。
(2)从经营控制权的角度界定家族企业
Handler(1989)表示家族企业是一个家族或者家族成员能够对企业产生足够影响,在董事会中占比大,具有企业决策权,能够影响企业经营和继任决策的企业[11]。叶国灿(2004)定义家族企业为一个家族或数个家族的联盟共同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权的企业,使定义范畴得到了延伸[60]。
(3)从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合一的角度界定家族企业
多数学者赞同两权合一的界定观点。钱德勒(1987)指出家族企业为企业创始人及合伙人掌握企业大部分股权,并与经理人关系紧密,掌握决策权,特别是高管的任免、财务等方面[47]。潘必胜(1998)认为家族企业需要家族拥有全部或者部分所有权,同时直接或者间接拥有企业的经营权[46]。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最主要的两个层面是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前者是一方所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存在隐藏信息的情况,对另一方造成利益影响。后者是利用自己比另一方信息多的优势得到更多利益,出现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原因经分析主要为两个,一是交易过程中监督成本过高,二是信息来源渠道等多重影响导致双方无法获得对等的全部信息。
第一,由于大股东侵占行为越发隐蔽复杂,企业很难掌握相关信息,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第二,由于两权分离,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也存在此类问题,在信息获取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差异,大股东借助其控制权地位可以获取与上市公司日常经营活动和重大交易相关的信息,并且通过利用这些信息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中小股东由于其没有实质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很难获取到较为全面的信息,无法对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抑制。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大股东可凭借其控制地位,运用隐蔽方式侵占上市公司资金,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2.2.2 委托代理理论
企业两权分离产生委托代理,是委托与受托的关系。委托代理关系是一方通过签订合同或口头承诺等方式,雇佣另一方为委托人服务,前者授予后者决策权力,并根据后者提供的劳务对后者支付薪金、股票期权等相应劳动报酬,也即是有能力的一方接受委托,帮助行使被代理人的权力,虽然能出色完成任务,但企业本身存在一些管理矛盾,因此,企业的所有人会通过建立一些企业制度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以此约束代理人的相关行为。此外,委托代理理论在社会中普遍存在,是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之一。
3 家族企业转型期关联方交易的审计风险概述 .......................... 15
3.1 家族企业转型期关联方交易的总体情况 ........................... 15
3.1.1 家族企业基本情况 ......................................... 15
3.1.2 家族企业转型情况 ......................................... 17
4 T 公司关联方交易的审计风险案例分析 ............................... 23
4.1 案例背景 ..................................... 23
4.1.1 企业简介 ............................... 23
4.1.2 案例回顾 ........................... 24
5 家族企业转型期关联方交易的审计风险应对策略 ...................... 40
5.1 从审计客体角度防范审计风险的应对策略 ......................... 40
5.1.1 保护原始股东权益,实现股权多元化 ......................... 40
5.1.2 构建转型评估机制,增强内控制度建设 ....................... 41
5 家族企业转型期关联方交易的审计风险应对策略
5.1 从审计客体角度防范审计风险的应对策略
5.1.1 保护原始股东权益,实现股权多元化
家族企业应打造出适合企业自身稳定转型发展的管理机制,在企业引入外来投资者前将相关章程拟定,设计有利于原始股东的相关条款,如新大股东加入后,董事会做出可能损害原始股东权益的决定时,可指定相关原始股东行使特别投票的权利予以否定,防止在转型过程中因外部投资者的加入而利用股权优势掏空企业,保护原始股东的相关权益。在企业管理中,一方面,中小股东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因此需要创始股东维护中小股东的权益,通过股权分散化等方式使中小股东有效参与企业治理中。另一方面,随着家族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