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审计风险论文,本文以被上交所否决上市申请的科创板 A 软件公司为研究对象,着重从科创板公司的特征、IPO 审核流程、上市标准以及统计科创板企业 IPO 被否的原因入手,发现了导致其风险的多种影响因素。外部审计环境方面:当前注册制刚试点,审计监管滞后且力度不足和市场对于审计质量的要求低等因素;审计主体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科创板经验不足、IPO 项目本身比较复杂及审计方法跟不上审计需求方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审计客体方面:科创板企业的商业模式存在风险,公司治理不完善导致内部控制失效、存在持续经营风险和核心技术的先进性成疑等问题。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世界各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住机遇,加大创新投入的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向科技创新强国迈进。企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而现阶段我国创新实力离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面临卡脖子的困境。我国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迫切需要筹集资金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资本市场对于这类型的企业支持力度不够,对企业的盈利的财务指标都是硬性要求,高新技术企业经营不确定性相比传统企业更加突出,普遍存在公司规模小但成长性高、信息披露不完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高、内部控制有缺陷等特点。其中部分企业目前尚未实现盈利, 科创板市场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弥补了发展的缺口。
2018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设立科创板,并决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先试行注册制。2019 年 1 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标志着科创板监管制度的正式实施,同时允许境外大型红筹企业和双重股权结构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2019 年 3 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 24 号—科创板创新试点红筹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特别规定》,该规定明确了大型红筹企业境内上市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2020 年 3 月 1 日修订实施的新证券法加大企业和中介机构违规处罚的力度,这其中也包括为其提供鉴证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2021 年 1 月 29 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实施《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和 2 月 3 日上交所发布了《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 1 号—保荐业务现场督导》,此举系为了规范科创板 IPO 业务现场督导行为,督促中介机构切实履行责任,认真核查科创板 IPO 申报项目,更好的发挥资本市场的“看门人”职责。2021 年 3 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稳步推进证券市场注册制改革,同时完善常态化企业退市机制,为全面推行注册制定下了基调。
图3-4 科创板上市审核情况
...........................
1.2 研究意义
为了应对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的不足,解决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的难题。国家推出了科创板,它肩负资本市场改革实验田的使命。企业要想在科创板挂牌,首先必须经历 IPO 审计的环节。基于此,对科创板 IPO 审计风险进行研究其意义十分重大。
1.2.1 学术意义
以往研究 IPO 审计风险主要是对主板、创业板和新三板的企业进行探析,目前对科创板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本文通过科创板 IPO 审计风险现状进行研究,补充了 IPO 审计风险的致险因素研究,丰富了科创板审计风险方面的文献,并为其提供典型案例作为支撑,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1.2.2 现实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 IPO 审计失败频发,会计师事务所收到的监管处罚越来越多。而新证券法中的变化与调整,强化证券中介机构责任。监管政策不断趋严的形势下,审计人员在针对科创板 IPO 审计时,由于自身经验不足,企业业务复杂,面临较高的审计风险。本篇文章通过对上交所问询问题的分析,帮助会计师事务所抓住 IPO 审计时关注的重点,归纳分析会计师事务所对案例企业审计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具体防控手段,以便给审计人员的工作提供指导方向和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研究的视角不同。国内对于审计风险的研究虽早就已经展开,对于板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板和创业板。但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不能用其他板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科创板。现阶段对于科创板 IPO 审计风险的研究很少,研究科创板 IPO 审计风险很有价值。其次,研究的思路不同。以往的对于科创板审计风险的研究局限在具体企业的风险,而对于试点注册制、科创板上市标准以及发行审核的流程引发的审计风险并未深入研究。而本文介绍了科创板企业的特点,发行审核的流程,以及科创板上市标准,统计科创板企业 IPO 被否的原因总结存在的审计风险及成因,提出科创板的审计风险来自于审核制度以及行业的风险。然后用具体案例,研究其存在的风险。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审计风险理论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随后对其展开研究并不断完善相关的文献,而科创板属于我国独创的板块,研究其很有价值。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审计风险含义、IPO 审计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以及国内注册制和科创板 IPO 审计风险的研究成果加以论述。
(1)审计风险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将审计人员无意的对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这是审计风险的由来和定义。在 1983 年,AICPA 发布了审计准则 47 号,该准则提出了一个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国际审计准则在 2003 年提出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将影响因素划分为重大错报和检查风险,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包含在重大错报风险里面。该模型涵盖范围较广,扩大审计风险的内涵,已经成为世界多数国家针对审计风险运用的主要模型。自安然事件之后,审计方法发生变化。谢荣,吴建友(2004)中提出,审计人员要先了解客户的战略目标,然后通过评估战略风险、了解企业的经营最后到审计财务报表,不再局限于单独的财务报表,而是将战略风险与审计风险相互联系,从而使审计人员能够发现重大错报风险产生的根源。
(2)IPO 审计风险的识别
IPO 审计指企业首次公开募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IPO 企业的财务报表,发布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IPO 审计相较其他类型的审计工作,审计内容涵盖了企业最近三年又一期的财务报表,相比年审业务更加复杂,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大,面临的审计风险更高。
国内外学者对于 IPO 审计风险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外部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Stella Fearnley (2005)从审计主体的角度分析审计师独立性与审计风险的联系,并提出客户的威胁会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从而增加审计风险。吉永芳(2014)通过研究近 12 年监管部门披露的审计失败案例,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认为即使审计人员增强了风险意识,由于独立性的缺失,面临的审计风险依然很大。秦荣生(2005)指出,审计客体是企业信息的供给方,会选择隐瞒企业的信息,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审计风险。Stephen Taylor,Philip Lee(2003)研究了澳大利亚的 IPO 审计环境,总结其受企业所选择的中介机构和企业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以及社会公众对于审计质量的预期信赖程度因素影响。
................................
2.2 理论基础
2.2.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注重对具体认定层次展开审计,对企业所处的经营层次和战略层次角度缺乏了解,忽视了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的风险。经历安然事件之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得以产生并成为审计活动主要的应用形式。现代风险导向注重风险评估,强调从企业的最高战略层级入手,评价企业经营活动,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加深对所属行业的了解等。在具体应对程序时,分析程序不再局限报表上的财务数据,对非财务数据更加重视,不仅如此,针对重要的项目审计人员实施分析复核。改变了以往对于风险评估不足的问题,然后确定财务报表剩余风险。从风险产生的起源入手,自上到下进行风险分析,并结合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自下而上思路开展工作,更容易发现财务报表的错报,有效识别管理层舞弊。IPO 审计中,面对比年审更复杂的业务,审计人员要贯彻现代风险导向理论,这样才能提高审计效率。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之间获取的信息不一样,市场中的一方拥有大量的信息,在信息传递时处于有利地位,另一方获得信息不足,处于不利位置。而拥有信息有利的一方往往会放大自己的优势,隐藏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传递信息时乘机获取超额收益,另一方由于没有获取正确的信息代替优势方承担风险。该理论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理论对于信息完全公开透明的认知,认为大多数交易行为都存在缺陷。为了扭转这个市场缺陷,政府应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企业上市的进程中,监管单位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出具鉴定业务报告。由于公司业务复杂,企业和审计人员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审计人员并非企业实际的管理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仅是企业提供的信息,以及从公共渠道获取的信息,需要对信息进行甄别,信息是否真实、判断是否存在舞弊和刻意隐瞒信息,审计人员处于信息不利的地位,增加了审计风险。
图3-1 科创板公司产业链分布情况
...................................
3 科创板企业 IPO 审计风险现状 ........................ 11
3.1 科创板简介及其特点........................... 11
3.1.1 科创板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