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SCI论文发表,笔者通过可行性和成长性两个维度。动态的、可持续地发展的视角,从场馆的“投资、建设、运营三位一体”的角度来构建指标体系,不是单一考核场馆的(内涵投资报酬率)投资回报率、投资回收期、预算完成率、经营绩效等指标,而是指标的加权平均得到一个综合的分值,同时将这样的指标体系带入到具有典型性代表的 S 国际会展中心进行运营效果验证,所得出的数据与实际运营效果吻合度高,也符合 ZJ 集团作为投资方对其的评价。这样的一个经过验证的数值我们成为成功度,所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我们称为 S 国际会展中心的成功度评价体系。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会展行业对拉动地方经济、推进社会活动多样性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不仅自身商业价值的占比逐渐上升,而且在第三行业中对其他行业协同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同期可带动 10 多个行业的发展;不仅能直接产生价值,而且可以为其他相关行业共同贡献国民产值。这些都可以从展览活动流程中看出,在展览前期,会展可能带来的展位、场地租赁费用、建筑物的搭设费用、施工管理费等直接收入,以及二次消费收入;在展览的中后期,除了发展本行业外,还可以带动诸如:旅游、交通运输、食品饮料、住宿、购物和娱乐等领域的发展。会展还可以带来巨大的人口流动,并且可以在短期内聚集大量人流,为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潜在消费者群体,为当地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远流长的活力。据统计,会展行业对经济拉动系数为 1:9,即会展业单位直接生产 1 个,可拉动 9 个会展业单位产出。
目前伴随着人们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会展行业越来越多地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内涵与延伸随之不断扩大,类型、形式和特点也不断丰富,展馆的投资、建设、经营管理方式也不断发展。由于展馆建设资金规模大,回收期长,需要专业化的运营团队等要素,原有的依靠政府主导或大型央企投资的模式出现了局限性,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由于考核管理带来的问题。例如项目建设投资回报率达不到投资方的要求导致大量项目挂起,建设期设备采购与运营要求不符,项目建设交付后设计与运营思路不符,项目运营思路与投资方利益不一致,项目运营中建设方与运营方对硬件设施问题的推诿等等诸多问题。
因此如何改变原有静态的,单一的考核指标维度,成为摆在地方政府和投资方面前的一道难题。论文拟通过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利用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运用文献法、实地调查、案例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研究等方法,构建指标体系,不是单一考核投资回报率、工程进度、投资回收期、预算完成率、经营绩效、维护绩效等指标,而是将指标的加权平均得到一个综合的分值(也是经验值),我们把这个经过验证的值命名为经营成功度,用来综合评定会展中心的运营情况。
.........................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会展中心的研究
国外会展行业发展历史悠久,但与会展经济的发展速度相比,会展业有关的理论研究较少,在展馆运营及管理工具方面的研究更少。为收集国外学者在展馆领域的研究思路,挑选了具有重大影响的会展内刊、旅游相关期刊《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和《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等,这些期刊都是国际学者的著作。以" mice management "" exhibition and convention center "和"operation mode "为检索词,在外文数据库 science direct 和 web of science 中检索有关会展馆的文献。对文献进行整理,并对其进行梳理。检索结果发现,目前外国关于展馆的学术研究调查结果并不多,相关的学术研究主要重点集中在会展行业经济发展迅速地地区,如:德国、美国、韩国和中国香港等。通过对所收集检索的大量外文学术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梳理,发现海外专家学者多以研究选址、修建展馆为主,同时辅助以管理在这三方面展开了深入分析。 George G. Fenich 等[20-23](1995)认为,尽管展馆的发展很快,但对展馆的经营管理研究仍然不够,它认为运营场馆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有:展馆的地址、管理结构和战略计划等。 Deborah Breiter 等[24](2006)认为,大型会展中心的经营绩效评估与参会人员需求的满足度密切相关,通过调查发现,展馆的运营管理人员首先要考虑展馆的清洁程度、设施装备和场馆服务员的质量,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展馆的服务。除此之外,参会人员还会比较注意到厕所、公共交通便利性和 5G 信号等方面的问题。Zhou Jian 等[25-26](2011)以展馆设计的角度,对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进行了分析,对地下馆的疏散进行了分析。 Kim, Dae Kwa 等[27-29](2012)研究了展馆绿色经营的问题,通过调查会展管理人员的工作,寻找会展馆运营人员对绿色经营的影响,并通过分析,确定了影响各种因素之间的权重配比,最终制定了一套绿色会展馆的经营指导意见。Noel Yee-Man Siu 等[30](2012)通过分析澳门会展中心的发展模式,总结出影响会展场馆客户满意度的因素,包括服务员的质量,顾客情感和满意度以及行为反应等。Ko, Hoseok 等[31-33](2013)分别对调查者所接受的会展中心服务表现出了 10 项具有代表性的展览和重大规模的会议进行了调查。Kim, Tae-Chil 等[34-35](2014)对展览中心经营效果依据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他认为,各城市的展览中心通常是作为本地的展览中心和公共基础设施存在,其收益较少受到大众关注,一旦加强了会展馆经营绩效评估,强化展馆的管理,会有助提升展馆的租金获取。
............................
第二章 会展中心的相关概念理论
2.1 相关概述
2.1.1 会展
会展,是泛指一种集体社会活动,如各型会议、展览和其他大型活动,简称为社会或商业活动。其会展概念的基本内涵主要是在一定大的地域或者空间中,许多社会人群集聚在一起,并形成了定时或不定时的以传递和管理社会信息为职能,且具有一定的地域规模的群众性社会活动。其会展概念的基本含义主要包括不同地域类型的社会活动,如展览、艺术活动、展示、大型学术会议,文化体育活动,节日庆祝等。
2.1.2 会展中心
会展中心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类型,也是从事展览展示及会议活动的建筑总称,其中包括硬件、软件、配套设施和服务等。会展中心具有功能复合性、城市地标性、地域文化性这三大特性。由于会展在我国的高速发展,会展中心对于功能性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专业的运营及后勤保障团队对设备和设施进行管理,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会展中心集展览、会议、商住为一身,它的运营是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体现。会展中心作为信息交互、商品发布及流通的重要舞台,其硬件的先进性、软件的更新、管理水平的创新性对于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关系到会展中心能否凸显出文化属性和地域特色,成为当地地标名片的重要因素。
2.1.3 会展中心的作用
会展中心往往是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举办会展的地方,因此会展中心也一定是城市中最活跃和人气最多的地区,对所处城市和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城市品牌的树立。一般随着会展活动的宣传,可以为城市带来新的人员流动,并且促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城市,这利于城市形象的塑造。会展中心是重要的承载建筑,建成后可以在场馆内举办不同类型的展览,通过与会人群不断再向外界宣传城市的形象,这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影响力。
(2)产业结构可进一步优化。会展是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展中心建设的快速发展,可以迅速提升一个国家的服务业的经济占比。
(3)能够提高社会就业率。会展中心从初期的规划到投资建设,再到管理运营,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本身就可以带动人员就业,在展览和会议活动中需要各种各样的产业做配套服务,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社会就业率。
(4)带动城市开展新基建。会展对于其他产业的带动比例,大概在 1:9,随着会展中心不断地向前发展可以带动城市焕发新的活力,从而拉动城市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
2.2 基础理论
2.2.1 会展投资 PPP 理论
会展中心的建设需要资金投入规模大,原有的建设模式在后期运营中出现很多问题,同时对于投资方如何能够缩短投资回收期,提升投资回报率也是难题,解决不了上述问题,造成项目从早期就无人问津,将会极大限制会展经济的发展。所以为了改变原有的投资、建设、运营分开进行招标这一传统模式,结合会展中心后期运营需求稳定,市场化程度高的特点,同时后期运营也需要专业化团队来管理,这些与近些年国家大力倡导的 PPP 模式不谋而合。
PPP 模式不仅仅是一种将投资、建设、运营各方结合在一起的建设模式,更是一种融资模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方,政府参与实施和监督,有效地解决了资金投入大的难题,项目资金得到有效地保障;在建设阶段,通过与专业的运营团队共同设计实施,防止了场馆设计得不合理,设备选取与需求的脱节,为后期运营提供便利,同时为投资方解决了资源的浪费问题;在后期运营方面由于政府参与,可以带动和协调各方资源,充分解决场馆闲置问题。通过对运营绩效的考核监督,使场馆的后期运营目标明晰,减少了投资方的风险。
2.2.2 会展生态理论
会展生态理论是由绿色会展进一步升华而来的,将会展的发展作为自然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运用自然生态理论,指最大限度的降低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会展的活动中去,注重环保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避免各种资源的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