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SCI论文发表,本文通过研究历史资料,然后将古代历史中具有借鉴意义的部分与当今社会背景进行有机结合进行探索分析,并且得到启示。在史料分析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明史》、《明实录》以及《大明会典》等古书中涉及到的古文理解不够透彻,对古文的理解或有偏颇,因此对当代公务员道德管理的启示或许不够严谨、不够全面,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一章 官德与官德管理概述
第一节 官 德
官德由官和德二字组成,官德概述是在官和德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官是一种职业,但不同于常说的社会职业。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分析德所涵盖的内容更好的界定官德。正是由于官的特殊性,德的特殊性,官德的主要特征对后文研究官德管理具有直接影响。
一、官德涵义
“官,从宀从垖,治眔之意也”。本义是“官吏的馆所”、即“官府”,后引申为官职、官吏,等。“官”现多意为官员,官吏,也可以说是官部、官署,基本意思是指在政府担任职务的人,属于国家或公家的人。最早的官是从部落首领发展而来的,社会生产力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在改变,仅仅依靠部落首领无法解决更多的社会活动,在此背景下产生了官。
“德”的本意是“得,和得到”的意思。“德”有上德和下德之分。“上德”也就叫“孔德”、“玄德”等。“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就是指“上德”的内涵。“无”是“德”的最高境界,所以,“上德”就是无心为德 、无心之德,“下德”是有心为德、有心之德。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大德指国家层面、社会层面的德。国家如果没有德则一定不会昌盛,人如果没有德则定不受人尊重。如果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那这个国家、民族无法向前、也不会昌盛繁荣①。官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道德,集政治道德、职业道德、角色道德为一体的。所谓政治道德,历来为社会所注目,不仅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封建社会,我国重德治,依赖着重人伦的儒家伦理道德。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代,人们评价他人,道德都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民更是非常重视用道德这一标准来衡量官员。官员手中握有国家和民众所赋予的权力,所以在处理政务与事务时更要注重政治道德。官员也是一种职业,但是不同于社会上的其他职业,官德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职业道德,官德可以说是为官者特殊的职业道德。从为官者的职业特点来说,官员是社会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同时也是处理事务的行动者。在社会中充当着组织者和管理者的重要角色,并且地位突出。官员的这种职业特殊性和地位的特殊性影响着官员的道德品质。没有任何一种职业的职业道德像“官德”这样涉及到运用国家权力过程中体现出的道德问题。所以说官德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职业道德。
............................
第二节 官德管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方式来治理天下,其中官德管理的影响尤为深刻并且特殊,自古代官德而产生的德治思想与管理思想相结合,更加体现出以德治国理念不仅在理论的意义,同时应用到实践中同样有深刻影响。
一、官德管理涵义
官德指官员的德行、道德品质等。管理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计划、组织、沟通、反馈等职能,优化配置各种资源配置,最终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现今对于官德管理并没有较为明确的概念界定,通过对官德和管理的概念进行分析与整合之后,可将其理解为:从官德建设的诉求出发,基于官员遵循的道德准则,在官员的管理制度方面进行道德安排,在对官员的管理实践中执行这些道德安排的活动过程,由代表国家的管理机构对官员事务实施管理,即对官员自身道德素质及其行政行为进行管理,以保证和帮助其实现目标的一种动态过程①。
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官”的称谓虽不断转变,但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其基本内涵一直贯通古今。官德管理还可以说是将官德思想运用到官制建构与官员管理制度设计的过程当中,将思想运用到实践中,用以规范官员的行为。公务员道德管理从选官、任官、考核、监察等一些列的制度中都有所涉及,并对公务员队伍建设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既然提到管理,就涉及到管理主体、对象以及方式。官德管理与通常所说的管理有所不同,官德管理的主体是国家与人民,在封建社会的主体是君主。官员掌握一定权力,这个权利由人民所赋予。官德管理的对象是官员本身。管理的方式是德治与法治,官员在行使权利时必然受到道德的约束与法律的规范。将官德思想与管理相结合形成文官官德管理。历史时期不同,我们对于官的称谓不同,从封建社会的“官”到今天的“公务员”,基本内涵却是不变的。将官德与管理相结合,在提升公务员道德素质的同时,更进一步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
第二章 明代文官官德管理述要
第一节 明代文官官德管理渊源
中国古代历代君王非常重视官员的德行管理,无论是最早的部落还是家天下农耕封建社会,德政观一直是统治者看重的部分。官德管理渊源分为思想渊源与实践渊源。唐代武则天的《臣轨》提出了为臣之道,宋代吕本中等人写出了清、慎、廉,元代张养浩所写《三事忠告》告诫官员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上都为明代文官官德思想的形成追根溯源并且为文官官德管理实践奠定了基础。
一、明代文官官德管理思想渊源
(一)唐代文官官德思想:臣之道
唐代《臣轨》的出现标志着唐代文官官德思想内容的丰富化。《臣轨》一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同体、志忠、守道、公正、匡谏、诚信、慎密、廉洁、良将、利人共十章。唐代君主认为为官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才能辅助好君王。同体指臣与君形成的君臣同体关系,两者同心同德,爱护子民。君臣同体意味着臣子与君王荣辱与共,有君无臣难以管理国家,有臣无君更不能形成国家。在同体的基础上,至忠也是为臣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这不仅是君对臣提出的基本要求,更是作为臣的一种自我约束。“文死谏,武死战”的至忠追求,意味着臣忠于自己的职责,忠于百姓。守道则是指为官者要遵守道义。道是无形的没有具体的标准,对内可以是修身养性,对外可以是治理天下。守道在唐代君主看来不单单是治国立天下的重要准则,更是为臣者辅政爱民的重要条件。公正的品性应当是为臣者恪守的信条。唐代君主对于公平公正同样重视,“天地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烛,四时无私为”①意思是说天不会因为自己而颠覆有什么变化,大地也不会为自己私自储存而保留什么,太阳和月亮更不会为自己准备烛光,四季的气候也不会因为自己而有所改变。意味着人为官所做的事要公正无私,偏袒任何对于自己来说都不会有什么改变。匡谏在唐代也是辅助君王所具备的德行之一,在君王无法处理政务或有所困惑或在办公中有所偏差时,需要臣大胆的向君王提出有益的想法,帮助君王处理政务。为官者所具备的道德条件不可缺少的就是诚信,在唐代也不例外。官员所处的位置,拥有的权利都需要谨言慎行,在处理任何政务时更要把廉洁奉公放在心上,切忌不可贪。《臣轨良将》中有写到:“父子兄弟之军不可与斗。由其一心而相亲也。
...........................
第二节 明代文官官德思想
明代文官官德思想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明代文官官德管理是在明代文官官德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明史》、《明通鉴》等“实言”文字资料中记载的内容来探析忠君、谏言、慎严的官德思想。通过《明律》、《大诰》等律法中记载的内容来研究戒贪、职守的官德思想。最后通过明代官员写下的书籍等来研究勤政爱民、公正等官德思想。这三部分史实资料不仅利于总结前朝的历史经验,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形成,还根据明代的时代特点,历史背景环境,进一步创新拓展官德管理内容,表达了君主对官员官德的诉求,同时将官德思想和官德管理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一、“实言”中蕴含的官德思想
(一)忠君思想
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君王所想的都是为臣的忠诚,这也是为臣者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行。明太祖、明成祖为首的明代君主都认为忠诚是为官者所应具备的最为基本的思想品德之一。在《明史》、《明通鉴》等史书资料中有所体现。
在朱元璋还未正式称帝时,对于忠诚思想非常重视。史书记载:“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暗弱,威福下移,驯至于乱,今宜鉴之”,①甚至是直截了当地提出:“归心于我,即与之定名分,申约束。故皆禀号令,无敢异者。尔等为吾辅相,当守此道。”①朱元璋认为:“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廉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②于洪武十年六月,“诏天下臣民言事,得实封直达御前”;翌年三月又令“奏事勿关白中书省”③;预示废除丞相,改革中枢机构已势在必行,并告诫人们,在封建君主之下,为臣不要专擅,如若专擅,“则不详莫大焉”④,可见明太祖对于官员是否忠于自己是非常重视的。
............................
第三章 明代文官官德管理评价与启示.............................31
第一节 明代文官官德管理评价............................... 31
一、明代文官官德管理的积极意义.............................31
二、明代文官官德管。理的消极性....................34
第三章 明代文官官德管理评价与启示
第一节 明代文官官德管理评价
明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也繁荣发展,明代是继汉唐之后黄金时期。清代官方也评价明代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明代文官官德管理存在着积极性与局限性,积极性促进明代的繁荣昌盛,消极性也是导致明代逐渐走向衰亡的因素之一。
一、明代文官官德管理的积极意义
(一)对明代发展的积极作用
1.维护君王统治与政治稳定
官员的道德好坏直接影响君王的统治与政权的稳定。各级官员作为国家的公职人员,既是普通百姓,又是被授权的具有特定身份的百姓。由于官员手中掌握权力,辅佐君王管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他们帮助君王制定和贯彻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