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曾明令禁止后妃与宦官干政,还规定“大臣之族不得任科道”,①“僚属同族则以下避上”。②明初还曾规定,南方人到北方做官,北方人到南方做官。后定制,除学官外,不得在本省做官,南北不限。到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部分官员纷纷走宦官的“后门”,正常的铨选工作很难进行。吏部尚书孙不扬厌恶宦官的干预,于是发明了“抽签”法,官员铨叙时,任职何地,由抽签来决定,其中为避免官员任职于原籍,南北方官员互换地区。
............................
结论
“为政以德”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所遵循的准则,既为了维护政权也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虽然“官”的称谓一直在变,但其基本内涵大抵相同。本文选取明代文官官德管理研究,以史为鉴,通过整理分析史书资料,立足当下,结合现代的社会背景,评析明代文官官德管理,取其精华,研究其优良成果。将官德思想与管理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实现我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治国理念。通过研究了解到明代文官官员的选任、考核、监察都是围绕“官德”进行的,使得每个官员都成为忠君爱民、德才兼备的好官。明代的官德管理继承了我国自古以来的德治思想,将官员的品质道德与官德管理的过程进行有机结合,对于现代公务员队伍建设有着深刻且积极的影响。在当今社会,选任德才兼备的公务员以及公务员的道德管理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要客观评价明代官德管理制度,吸取其精华并且结合我国当今国情与社会状况,为建设好我国公务员道德管理制度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公务员的考核、薪酬等多方面应用道德标准,用德治思想进一步完善当代公务员队伍与风气建设,加强公务员德治与公务员管理的有机统一。
通过研究历史资料,然后将古代历史中具有借鉴意义的部分与当今社会背景进行有机结合进行探索分析,并且得到启示。在史料分析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明史》、《明实录》以及《大明会典》等古书中涉及到的古文理解不够透彻,对古文的理解或有偏颇,因此对当代公务员道德管理的启示或许不够严谨、不够全面,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