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SCI论文发表,本文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之上,探讨了,建筑业劳务工人的责任行为在威权领导风格以及仁慈领导风格之下与差序氛围和领导——员工交换关系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使用 SPSSAU 在线分析,对文中中介作用以及调节作用进行检验,并得到如下研究成果: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可知,对于不同的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工龄、队伍规模,与领导者关系远近、相识时间等变量对与建筑施工队伍中的领导风格、差序氛围、责任行为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威权领导、仁慈领导风格对员工的责任行为正相关;差序氛围对威权领导、仁慈领导与员工责任行为起中介作用;领导——员工交换关系对威权领导、仁慈领导与员工责任关系起中介效应。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农民工是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而产生的,农民工的产生和发展与生产改革息息相关。我国农民工发展可追溯至上世纪 50 年代。在 1952 年,中央劳动就业委员会提出“克服农民盲目流向城市”。国务院在 1957 年发布了《关于各单位从农村招用临时工的暂行规定》,规定国内各个城市单位不能够私自介绍农民到城市以及工矿区找工作,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在 1978 年11 月,我国在初步探索包干生产成功,而后在总设计邓小平的推动下,进行农村改革。中共中央在 1982 年 1 月 1 日发布的中央 1 号文件是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1 号文件”,总结了正在迅速推广的农村改革,并且在文件中明确的指出,包干到户,包产到户或者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在之后的一些列相关文件文件,尤其是 1991 年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中,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由此,该项制度的逐步推出直到稳定,提高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是解放了大量的农村生产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鲁布革项目,引起了国内的震动,我国的建筑业开始大力改革,施工企业不在大规模的持有作业人员。而国家在 1984 年的 1 号文件既《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对民进入城镇务工对于繁荣城乡经济有积极作用,应予以积极支持。而之后出现的一系列政策,顾虑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交流和城乡交流等。
农村劳动力之所以称为“农民工”。据考,在 1984 年中国社科院张雨林教授的论文中,第一次将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称之为农工,而后在大量引用中,称谓逐渐演变成了“农民工”。
...........................
1.2 研究内容、路线及主要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对农民工相关文献进行大量阅读,了解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情况,并对我国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对以往组织行为研究成果进行学习和借鉴,并为本文的写作研究思路提供了启示。
(2)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主要就是针对特定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数据来对研究主题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就是针对建筑业劳务工人参与责任行为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能够利用数据来描述建筑工人工作责任行为。
(3)结构方程模型
结构方程模型也就是 SEM,是当代应用于社会领域量化研究的用于分析多元数据的重要统计方法,结构方程模型融合了传统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因此结构方程模型包括的两部分结构,可以测量关系和进行因素分析。本研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 SEM 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多元素分析以及模型的路径分析[3]。
(4)回归分析
通过分层回归分析,确定变量间存在的关系,并对多个变量进行深层次的分析,验证假设关系是否成立。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社会交换理论
2.1.1 社会交换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交换理论起源于上世纪 20 年代,建立在以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之上,社会交换理论主要就是研究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交换行为,涉及到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会受到不同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作出不同的行为。另外,社会交换理论还对人性进行了特定的假设,弘扬所有的交互关系以及社会活动都是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都能够通过使用合适的精神奖励和恰当的物质报酬来进行管理。在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上最后代表性的人物有霍曼斯和布劳。
霍曼斯在研究交换中提出了行为交换主义,主要就是从微观层面来具体分析社会交换,即包含在个人行为中的交换关系。霍曼斯提出人本身应当是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不管是社会组织还是社会制度都是对于人类行为的不同反映,人的本能就是追逐利益、降低损害,因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来往,都是在社会资源、文化理念、思想情感等不同领域进行的交换。
布劳(1964)对霍曼斯的完全交换行为不赞同。布劳提出了结构交换主义,认为如果将人类的行为定义为社会交换,那么这种行为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只有通过和其他人的互动才能够最终实现个体的目标;其次,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才能够促进行为目标的实现[4]。此外,布劳将人类所从事的交换行为进一步细化分为了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布劳认为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的主体都是对行动所能够带来的未来回报进行预测,并且为了能够确保自身利益的实现而采取具体的交换行动。但是社会交换和经济交换对于预期报酬的时间和需要承担的责任不同。社会交换主要是建立在不同成员之间信任的基础上,互相信任的双方虽然并没有在交换过程中对酬劳进行约定,但是虽然没有强调义务,却在未来一定能够得到一种不能讨价还价的回报,也正因为如此,行为人在社会交换中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责任感和信任感;而经济交换则是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数量约定,参与交换的双方必须要就义务、酬劳进行清晰明确的约定,参与主体所获得的是具体的报酬,这是一种具体的回报,是物质性的。而社会交换的回报,是非物质性的,比如尊重、信任等。
...............................
2.2 社会嵌入理论
2.2.1 社会嵌入的内涵
社会嵌入在经济学中主要就是指一个系统融入到另一个系统中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事物利用其他事物来进行发展的现象(李怀斌,2006)[31],社会嵌入能够充分反映社会关系对于经济行为的具体影响,在对市场中特定经济问题进行解读时必须要充分考虑经济问题所处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侯仕军,2011)[32]。社会网络理论是一种建立在社会研究不足观点以及社会化过度的观点基础的理论(黄中伟,王宇露,2007)[33]。Polanyi (1944)在研究经济学过程中提出了潜入性的理论,提出了经济并不仅仅是独立于社会其他领域的,而是已经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嵌入到政治、宗教、社会之中(杨瑞龙,2005)。但是,其他学者最初对于经济学中“嵌入性”理论并没有重视。后来 Wbite(1981)研究提出对市场问题进行研究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市场主体所处的社会关系[34]。Granovetter(1985)对于嵌入性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个体所作出的经济行为都是被嵌入到不同的社会结构中,社会结构的核心就是人们在不同的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嵌入就是指任何经济活动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之中,社会结构能够制约经济活动的展开[35]。也就是说,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都被严格限定在不同的人际网络中,社会关系对于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有重要影响。这些社会关系都是指建立在信任、名誉等因素基础上的稳定持久的社会关系。传统的主流经济学忽视了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嵌入理论对传统经济学进行了修正,并且按照不同标准对嵌入进行了具体的分类。从嵌入的情景视角来看,具体包括了文化、结构和制度的嵌入(Zukin、Di Maggio,1990)[36]。从行为内容来对嵌入分类,又可以分为业务和技术两种(Andersson, 2002)[37]。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24
3.1 研究假设.............................. 24
3.1.1 领导风格与责任行为的关系............................. 24
3.1.2 领导风格与差序氛围、责任行为的关系 .............................. 25
第四章 问卷编制及构念测量 ........................... 32
4.1 问卷设计........................ 32
4.1.1 问卷结构 ......................... 32
4.1.2 样本选择 ............................... 32
第五章 假设检验与实证研究 .................... 68
5.1 变量合成................................... 68
5.2 人口统计变量的差异性分析 .............................. 69
第五章 假设检验与实证研究
5.1 变量合成
在进行验证分析之前,首先进行生成变量。使用 SPSSAU 在线分析软件,按平均值生成变量。生成过程由下方所示:
(1)责任行为
变量“责任行为”由以下题项组成:“2.如果没有加班工资,我也会加班工作、3.当项目有需要时,我会主动加班把工作做好、4.我经常提前上班,并着手开始干活”组成。
(2)差序氛围
变量“差序氛围”由以下题项组成:“5.领导者与我的接触比较频繁、6.领导者会与和我分享他的想法及做法、7.我对领导者的决策很有影响力、8.领导者与我的感情比较亲密、9.领导者会通过我给其他工人传达信息、10.领导者很信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