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SCI论文发表,本文从政治寻租理论、政府干预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角度探究了企业履行不同类型的社会责任于企业绩效之间不同的影响机制,并搜集相关数据验证了这种机制。在实证检验部分,本文首先验证企业承担外部社会责任能帮助企业获取政府补助这一机制,在控制了企业年龄、净资产收益率、寻租程度、总资产增长率、杠杆水平、地区市场化指数、行业异质性和所有制异质性等因素后,探究外部企业社会责任的寻租效果。实证结果表明,企业承担更多的外部社会责任确实能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政府补助,且国有企业在通过外部社会责任获取补助上更有优势,而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在此机制上并没有太大差异。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我国经历过一段高速的经济发展时期,这得益于粗犷的经济发展模式,但这种模式对环境,食品安全,员工心理等社会责任方面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冲击。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深入研究并解决此类问题成为企业和政府的共同期盼。
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开始致力于一系列简政放权的举措。然而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性地位,政府掌握的资源深刻影响着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方式。政府参与经济活动作为转轨时期重要的制度特征,为政治寻租提供了制度基础,并深刻地影响着企业行为。
政府补助是政府参与企业经济行为的常用方式,目的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政府补助的力度不断上升,范围不断扩大。数据宝与中国上市公司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上市公司政府补助榜”显示,在 2018 年有 97.76%的 A股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助,金额合计 1527.38 亿元。我国的分权化改革使地方政府有很强的财政支出自由裁量权,即除了个别项目外,没有明确的法律和制度规范来约束政府的支出行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补助的随意性和模糊性为企业政治寻租提供了可能。由于权力监管的不到位,民营企业以往的寻租方式主要是通过与政府的权钱交易,谋取私利。这种行为诱发了官员的腐败,破坏了正常的资源分配体系,降低了资源分配效率。然而十八大以后,随着反腐败进程的深入,大量的政府官员和企业高层因腐败行为被查处。在高强度大范围的“塌方式”反腐败进程中,腐败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政府关于权力寻租的约束得到有效加强。当企业不能再通过贿赂官员来进行寻租时,是否会将目光集聚于符合时代背景的企业社会责任寻租?已有学者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寻租模式,如黎文靖(2011)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帮助官员完成了地方的绩效指标,官员要给予回报以激励这种行为,这成为新兴市场下的主要寻租方式。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文献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1924 年,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指出,企业应该为自身影响到其他社会群体和外部环境的所有行为承担责任。自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后,就有学者对企业是否应该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提出质疑。其中 Dodd(1932)作为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代表人物,认为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要兼顾社会责任,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向员工提供有保障的工作,向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为社会福利做出贡献。Davis(1960)认为企业要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兼顾社会利益。而Friedman(1962)则明确的反对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他认为企业的唯一责任和目标是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民对于企业期望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概念逐渐在国际上被认可。Carrol(1991) 指出企业要综合考虑利益相关者。Freeman(1983)认为这些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与企业密切联系的消费者、股东和员工, 也包括政府和社区等集团,甚至还包括一些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客观存在如资源和环境。很多国际组织在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后,也开始宣传与其相符的理念,如世界可持续发展 工商 委员 会 WBCSD (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Development)认为企业不能只看重经济利益,还必须考虑经济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实现整体的协同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InternationalStandard Organization)为了能使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更加标准和一致,于 2010年发布了 ISO26000,即《社会责任指南》,更加关注环境,社区,员工安全,消费者权益等问题。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政府干预理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期间,西方政府积极的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摆脱了当时的经济困境。自此之后,政府参与市场行为被认为是预防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举措。庇古也认为由于企业经济行为的外部性,市场难以自动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政府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主要地位。同时,财政分权制改革给予了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财政权,提高了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各地政府为了赢得以 GDP 为核心的经济竞赛,通过政府补贴以及设置贸易壁垒等方式来巩固本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地方政府除了要完成经济指标外,还有环境、社会、就业、员工权力保障等方面的指标。这种指标的达成不仅影响社会对政府的评价,还影响着地方官员的后续晋升。正是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地方政府影响企业的行为越来越积极和频繁。
政府参与市场的政策工具是多样的,最主要的有政府补助、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等。政府补助作为为企业注入资金最直接的手段,不同于资本投入,是一种无偿投入。政府补助从资金形式分类主要有财政贴息,税收返还、财政拨款等。从内容上来说,政府补贴可分为:1.政策性补助:某些企业在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发展上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并花费了较大的成本,政府对这些企业补助不仅是为了弥补企业的损失也是为了激励其他企业。2.项目补助:此类补助多是政府为了实现区域经济长久和高效的发展,如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等对企业做出的补贴和优惠。3.捐赠性补助.此类补助的对象主要是长期亏损的上市公司。各地的上市公司是地方发展经济和保障就业的主体,为了防止此类企业在经营亏损时退市,政府往往会在其盈利状况较差时给与补助。政府补贴从动机上来说可分为以实现经济目标而提供的补助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提供的补助。一方面,政府发放补助是为了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压力,提高企业竞争力进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如对创新研发设立专项政府补助。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实现自然、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而对企业做出的激励和补偿。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
一、政治寻租理论
我国尚未完全充分的市场经济体制,意味着政府仍然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区经济,会选择使用政府补贴帮助当地企业在与其他地区企业竞争时取得优势。由于缺少法律制度的保障,补贴数额和对象缺乏客观的制定标准,这为企业寻租提供了空间。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一些特有的形式与政府建立起联系,比如聘请有政府背景的高管和董事,“托人办事找关系”也成为了我国特有的社会现象。在 20 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通过利益输送与政府官员建立联系以获得政治资源成为了较为普遍的寻租方式。这类寻租行为主要有着以下特点:一是资源分配的低效性,这类资源分配的方式违背了市场分配原则,会降低社会福利,侵害群众的利益。二是违法性,这种权钱交易的寻租方式是贪污腐败的主要来源,是被法律明令禁止的。三是经济越落后,制度越不完善的地区这种现象越是普遍。然而在 2012 年“塌方式”反腐败进程开展以来,大量腐败官员被查处。传统的寻租方式受到了严格的监管,民营企业很难再通过贿赂政府官员的方式来获取政治资源的青睐,企业便将目光转移到符合时代背景的企业社会责任寻租上。同时,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来说,国有企业的所有人就是政府,政府官员在国有企业中占据着牢牢的地位。此类政府官员在管理国有企业时会更多的从政治目标出发。寻租理论认为, 政治锦标赛下的政治升迁滋生了国企高管的政治迎合行为,国有企业高管为了获得政治晋升,会从事诸多有利于自身形象的面子工程,披露及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也完美的符合了他们的晋升目的。
.............................
第三章 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16
第一节 研究假设..........................16
一、外部企业社会责任与政府补助............................16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17
第四章 实证检验............................23
第一节 外部企业社会责任影响政府补助的实证检验.........................23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23
二、混合多元回归分析........................23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31
第四章 实证检验
第一节 外部企业社会责任影响政府补助的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首先给出各变量的描述统计,以初步分析我国的外部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情况。表 4.1 提供了研究样本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中可见,在全样本中剔除各变量的异常值和缺失值后,共得到 17049 个样本数据。其中,政府补助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