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案例研究选择依据............................................27
第四章 F 制造公司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退缩行为原因分析....................... 35
4.1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35
4.1.1 问卷设计.................................35
4.1.2 调查对象............................................36
第五章 F 制造公司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退缩行为对策建议............................ 45
5.1 个人层面的对策.................................45
5.1.1 提高文化水平和职业规划..................................45
5.1.2 增强情绪控制和自我调适.................................46
第五章 F 制造公司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退缩行为对策建议
5.1 个人层面的对策
5.1.1 提高文化水平和职业规划
针对学历较低和职业技能不足的女性农民工,要求其参加公司教育资源总处提供的继续教育及相关素质教育的培训课程,提升其整体的文化水平及个人素养,设置配套的奖学金等激励模式,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针对职业技能不足这一弱项,由教育资源总处调查统计生产单位需求和缺乏的技术人才,根据女性农民工的特点,开发设计适合女性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系列课程,并通过“技能比武”等形式对所学习技能进行评比考核,评级考核后分配至相应技术岗位,并对考核优秀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开设企业学徒制的女性农民工专班,为其职业生涯的健康和长期发展提供相应的引导、帮助和促进作用,在快速提升员工的同时也满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开放各个区域的图书馆及电子阅览室,给员工提供查阅资料和看书学习的便利。相关部门可组织开展读书会、讲座、分享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活动,促进同事之间交流学习,学习他人长处和优点,提升业务能力,塑造核心竞争优势,以提高自己在上级领导和组织中的重视程度,有助于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与职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5.1.2 增强情绪控制和自我调适
企业的情绪管理应该从员工的本身的情绪诉求出发,了解员工、关怀员工、激发员工。以人为本,通过组织情绪的管理,引导其正面情绪、疏导负面情绪,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可根据企业的情况,设置专门的负责情绪管理的岗位或者情绪管理职能的岗位,承担组织的情绪管理职责。通过观察员工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积极性等,及时把握员工的情绪状态,在必要和恰当的时机,开展与员工的交流和辅导。首先,要教会员工自我观察,感知自己的情绪变化,当自己的情绪不佳时,要适当的克制。平时有机会,要多尝试去把握机会表达自己。当心情不佳,或者苦恼时,可以找人诉说,采取合理的方式宣泄和排解,比如设置放松室、发泄室等。通过这个过程的锻炼和沟通辅导,帮助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有意识的培养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能够减少或者缓解不安全感和挫折感,降低自我的困惑。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梳理大量有关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退缩行为、辱虐管理等的文献资料并深入探究其各个变量及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特征进行分析,基本建立起本研究的研究框架。然后又通过 F 公司实际的案例,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具有典型代表的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分析,发现辱虐管理存在于 F 制造公司,辱虐管理与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工作退缩行为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在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心理退缩和行为退缩上的影响相关程度上,心理退缩表现得更为明显。随后又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获得 366 份有效问卷,并对数据结果进行描述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并通过验证,并根据结果讨论探究 F 制造公司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产生工作退缩行为的原因,针对其产生原因制订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了研究辱虐管理视角下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工作退缩行为原因及对策,主要展开了以下工作。
(1)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分别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工作退缩行为、辱虐管理进行文献综述,理清了各个变量之间的概念、前置变量因素和影响作用结果等,总结了之前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
(2)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理论和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对 F 制造公司的实际情况调研,大致梳理了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企业组织中的基本状况,以及对于辱虐管理的感知程度和工作退缩行为的程度进行了解和初步的分析。
(3)结合文献梳理及 F 制造公司的实际状况,选择 F 制造公司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深度访谈,以期获得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通过个案分析的结果,为下一步展开问卷调查,以及验证结论的普适性做好基础工作。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