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研究选择了股价同步性作为衡量公司特质信息传递效率的对应指标,将不同类型的独立董事按照“行业背景标签”划分为“政府背景标签”独立董事、“金融背景标签”独立董事、“财务背景标签”独立董事、“法律背景标签”独立董事、“管理背景标签”独立董事、“学术背景标签”独立董事六种类型,由于国家规定上市公司至少聘请一名“财务背景标签”独立董事,本研究针对除“财务背景标签”独立董事之外的其他五种标签类型的独立董事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独立董事制度是指在公司董事会中引入外部独立董事,以对公司管理层以及董事会形成制衡和监督的一种制度。独立董事是指与其任职的上市公司不存在能够影响其独立性的关联关系,能够客观对上市公司履行其独立董事职能的董事。独立董事制度起源于美国 20 世纪 30 年代,1940 年美国颁布的《投资公司法》是独立董事制度产生的标志,最早的独立董事制度仅仅被投资公司采用。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水门事件的爆发,美国证监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设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制度在美国开始被全面推行。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对于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缓解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预防管理层权力滥用以及财务舞弊,保护企业中小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后,鉴于独立董事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独立董事制度开始在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得到推行。
自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以来,有大批的学者针对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表现出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于独立董事作为群体的效用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论。近年来,专家学者开始关注不同类型的独立董事在改进公司治理中是否起到不同的作用,特别是针对具有不同行业背景与专长的专业人员在担任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时是否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引起了监管层以及投资者的关注与争议。目前,我国选择聘请具有行业背景专长独立董事的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根据张斌、王跃堂搜集的数据显示,在 2004 年到 2011 年间,近 50%的沪深两市 A 股上市公司选择聘请了具有行业背景的专业人士作为独立董事,这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背景与基础。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我国的上市公司在聘用独立董事时拥有一定自主权,这就为针对独立董事行业背景在公司治理中产生的影响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契机。本研究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行业背景出发,分析不同行业背景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特质信息传递效率的影响。
综合前人的文献,本研究选择了股价同步性作为衡量公司特质信息传递效率的对应指标,将不同类型的独立董事按照“行业背景标签”划分为“政府背景标签”独立董事、“金融背景标签”独立董事、“财务背景标签”独立董事、“法律背景标签”独立董事、“管理背景标签”独立董事、“学术背景标签”独立董事六种类型,由于国家规定上市公司至少聘请一名“财务背景标签”独立董事,本研究针对除“财务背景标签”独立董事之外的其他五种标签类型的独立董事进行了实证分析。
根据现有研究文献,聘用行业专家型独立董事对公司特质信息传递效率有正向作用已经得到了实证检验。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建立模型一,以上市公司聘请的独立董事所具有的“行业背景标签”数量作为自变量,进一步验证了行业专家型独立董事对公司特质信息传递效率的影响,同时还检验了“行业背景标签”数量对公司特质信息传递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伴随上市公司聘用独立董事的行业类型的增加,上市公司特质信息传递效率逐渐得到了提高。在模型一的研究结论之上,本研究建立了模型二,针对不同的“行业背景标签”独立董事进行了细分,分别研究了不同行业背景标签类型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特质信息传递效率的作用,对比不同类型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特质信息传递效率影响水平,分析上市公司聘用何种类型行业背景标签独立董事能够更有效的提高上市公司的特质信息传递效率。
.......................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独立董事文献综述
2.1.1 独立董事的作用
早期西方学术界认为独立董事可以发挥监督作用保护股东利益,也能够发挥咨询作用。而实务界的观点则倾向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美国在一系列公司舞弊丑闻后出台规定要求独立董事要保持其独立性与外部性,不得从任职的公司接受任何形式的咨询费、顾问费或者其他酬金,强调了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
国内引入独立董事的初衷在于,鉴于我国企业转型导致众多公司存在一股独大,股权过分集中等问题,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意在遏制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内部人控制人问题,我国规定独立董事应对上市公司重大事项发表独立意见,同样强调了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根据唐清泉(2006)的研究,主要把独立董事发挥监督作用的动因划分为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他认为独立董事为了在履职的公司出现重大问题时获得法律上的免责或者自身声誉不受影响而积极发挥监督作用,抑制大股东与公司的关联交易以及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叶康涛等(2007)发现独立董事能够抑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对于独立董事提出异议的研究中,叶康涛等(2011)发现,当上市公司履职的公司运营情况不佳,业绩表现不好时,独立董事对董事会议案提出异议的概率更大,表明独立董事在公司面临困境时独立董事能够发挥监督作用。王跃堂等(2006)研究发现伴随独立董事人数在董事会中所占比例的增加,公司的经营业绩有所提升,表明独立董事能够促进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提升。Chen 和 Jaggi(2000)通过对香港市场上家族企业的研究,发现独立董事能够促进家族企业的财务透明,独立董事在家族企业中能够发挥监督作用。
部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独立董事并没有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监督和咨询的积极作用,甚至有学者发现独立董事在改善公司治理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李有根等(2001)、丛春霞(2004)等许多国内学者发现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比例与企业的经营业绩间不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关系。高雷等(2006)发现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提升并不能有效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独立董事无法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遏制大股东的侵占行为,保护中小股东。吴育辉和吴世农(2010)基于 82 家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并不能有效监督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自利行为。李常青和赖建清(2004)研究发现随着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随之下降。黄志忠和郗群(2009)等认为独立董事会为了保全自己的职位不对管理层的薪酬安排发表异议,不能有效发挥对管理层的监督作用。
...........................
2.2 上市公司特质信息传递效率文献综述
2.2.1 上市公司特质信息及其传递方式
上市公司特质信息包括涉及到企业价值变化的公司发布的有关并购重组、分红、配股、增发等信息。根据信息传导理论,公司发布的这些影响企业价值的消息会通过投资者的套利交易反映到公司的股价中,而在有效市场之中,上市公司的股价能够充分反映公司的特质信息,公司股价会和大盘表现出较低的同步性。如果当公司的股价表现出与大盘的同步性较高时,则表明公司的股价中包含的第一层面和第二层面的信息含量较多而属于公司层面的信息较少,公司的特质信息没有得到有效的传递,这时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论,国内外学者主要认为上市公司向投资者释放与公司经营相关的特质信息,投资者通过对释放的特质信息的解析对公司的价值进行分析判断。并进行相应的套利交易,上市公司的股价通过投资者的交易得以确定,进而向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投资者反馈该特质信息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提高特质信息传递效率,降低上市公司股价同步性,有助于公司股价正确反映上市公司价值,有利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价值的评估,有利于公司董事会以及股东判断管理层的经营水平,有利于公司管理层及时调整公司经营策略,提升公司运营水平。
..........................
第 3 章 研究假设.............................15
3.1 概念界定 ..........................15
3.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6
第 4 章 理论模型........................21
4.1 变量的选取 ..........................21
4.1.1 因变量 ...............................21
4.1.2 解释变量 ............................21
第 5 章 实证分析.......................25
5.1 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25
5.2 描述性统计 ..............................25
第 5 章 实证分析
5.1 样本筛选与数据来源
中组部于 2013 年 10 月出台规定,启动了我国上市公司清理“官员独董”的工作,为保证本文“政治背景标签”独立董事变量选取标准的一致性,所以将观测年度滞后到2014 年以避开在考虑“政治背景标签”独立董事时标准不一致的问题。本研究选取 2014年度在沪市 A 股上市的所有共 1154 家企业为初始样本,根据以下条件进行筛选:(1)本文考虑到在一股独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的提名与聘任通常受到政府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