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进行一项学术研究,我们必须明确它的研究意义。笔者生在农村,看到了家乡二十几年的巨大变化,在当今衣食无忧的生活条件下,更深切的明白现代的农村人需要什么。在物质条件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提高村民的精神生活。美国乡村社会学家罗吉斯曾说过,一个国家需要发展,必须研究农民,对农民缺乏了解是造成很多发展规划失败的原因。另外,着手于“村落体育”的研究,也有着以下两方面的考量。
1.1.1 现实需要
1.1.2 政策的导向
建国以来,为促进中国广大农村体育的发展,每年都有新的政策导向,为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毛主席曾说过,研究农村问题,“要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然后于研究别个地方,于明了一般情况,便都很容易了”。费孝通先生也曾指出:“以全盘社会结构作为研究对象,这种对象并不能是概然性的,必须是具体的社区,因为联系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时空的坐落,这就是社区,每个社区都有它的一套社会结构、制度配合的方式。现代社会学的一个趋势就是社会研究,也称作社会分析”[2]。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老官李村传统表演型体育活动的演进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村落体育的现状以及发展策略。村落个案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趋向。近年来,从葛学溥的“凤凰村”、杨懋春的“台头村”、费孝通的“江村”、林耀华的“义序”和“黄村”、罗湘林的“刘村”、黄树民的“林村”、王铭铭的“溪村”、阎云翔的“下岬村”、张乐天的“联民村”、到于建嵘的“岳村”和秦莎莎的“留民营村”等个案研究, 都是在试图通过对村落这种“小型的简单社会”进行研究,来回答“中国乡村社会生活的本质”这样的“大问题”。早年费孝通先生对村落的研究方法影响了世界的社会学研究思维,2004年罗湘林学者的博士论文对农村体育研究做出很好的表率。本文选定村落体育作为研究对象,是对前辈研究思路的一种借鉴,通过对老官李村传统表演型体育活动的研究,来予以探析并赋予村落体育更多的理论追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 2003 年 7 月 28 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影响下,要使社会成员在体力、身心、精神、道德和个性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因此,体育有了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同时也将越来越显示他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村落的生活模式和文化传统从更深层次上也代表了中国历史的传统, 也更接近农民生活的真实, 要深入地研究农村体育、理解农村体育,就应该扩大农村体育研究的视野, 深入到农村地区具体的村落场景之中。
2 中国“农村体育”研究的内容审视
在万方数据库输入“农村体育”“村落体育”等关键词,可搜索到相关文献3000余篇。尤其是自从2003年以后,文献数量骤增。由此可见,学者们已经意识到农村体育的重要意义所在。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献资料进行综述:
2.1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体育发展阶段划分
马玉芳、夏成前学者将建国以来的农村体育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蓓蕾初绽:起步阶段(1949—1958);(2)遭逢寒霜:波浪式发展阶段(1959—1965)(3)百花凋零:动乱年代农村体育的沉与浮(1966—1976)(4)春寒料峭:恢复发展阶段(1977—1985)改革开放推动了农村体育的新潮。(5)芝麻开花:节节攀升的农村体育(1996—2009)[3]。卢文云,熊晓正学者把建国以来的农村体育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村体育初具特色(1949—1957年);第二阶段:农村体育的波浪式前进与提高(1957年—1966年);第三阶段:农村体育的“兴盛”发展时期(1966—1976年);第四阶段:农村体育的全面恢复与社会化发展(1976年—1992年);第五阶段:农村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体育的城镇化发展阶段(1992年—2003年)。虽然以学者们对农村体育阶段划分的时间稍微有所差异,但可以看出划分依据是相同的,农村体育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密切相关。因此要想真正的探索某个阶段农村体育的发展情况,就必须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联系起来。
2.2 农村体育的特征呈现多元化
根据不同时期农村体育的现状,学者们对农村体育现状进行了深入总结。林克明学者在《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农村体育现状、特征及发展对策的初步研究》中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当今我国农村体育的特征,包括体育观念的保守性与参与性;参与对象的广泛性、分散性和开展活动的艰巨性;体育投入、经济条件的滞后性与活动场地的天然性;农村体育活动的随意性和形式的灵活性;体育活动项目的民俗性、地域性、传统性和差异性;体育活动的自发性和活动时间的季节性、不稳定性[4]。郭修金、虞重干学者还提出其功效的积极性和无序的偏向性;另外,罗湘林学者认为农村体育具有形态的含糊性、意义的丰富性、活动的自在性、资源的本土性、投入的全面性等特点,与现代体育占主要内容的城市社区体育有着不一样的风格[5]。笔者认为,农村体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与社会背景的相关性,这一特点从前面学者们对建国以来农村体育发展的阶段划分就可以看出来。
3 研究对象与方法.....10
3.1 研究对象 ....10
3.2 研究方法 ....10
4 分析与讨论.......11
4.1 研究对象的确定和基本情况 ........1
4.1.1 研究对象的确定....11
4.1.2 老官李村的基本情况........12
4.2 老官李村传统表演型体育活动....13
4.2.1 传统表演型体育活动的兴盛(1949—1965) .....13
4.2.2 传统表演型体育活动的衰退(1966-1978) ........1
4.2.3 传统表演型体育活动的重现(1979-2002) ........16
4.2.4 传统表演型体育活动的转型(2003 年-至今).........17
4.3 社会变迁中老官李村村民的体育意识......18
4.3.1 村民对国家体育政策的了解情况....18
4.3.2 老官李村村民的体育认识......19
4.3.4 老官李村村民的体育锻炼情况分析.........20
4.3.5 村民参与村落体育表演的现状....22
4.3.6 村民的身体状况分析........22
4.6 老官李村的启迪....22
4.6.1 社会变迁中的村落体育前景........22
4.6.2 从“以人为本”的视角看村落....2
5 结论.......26
结论
5.1 村落传统表演型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以娱乐为主,虽然解放以后,政府就开始号召建立县一级的体育委员会,发展农村体育运动。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劳累的体力劳动以及生活压力下,村落体育并没有开展起来,只是通过传统体育表演活动来宣泄情绪、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
5.2 老官李村村落传统表演型体育活动根据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兴盛—衰退—重现—转型的发展阶段,并在功能、表演形式、内容、时间、参与群体等都在不断的发生改变。然而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村落传统表演型体育活动仍然是村民重要的一项集体庆祝、娱乐活动。
5.3 老官李村体育的现状:一是村里的体育设施困乏、村民主要在马路、自家庭院以及河边等;二是活动主要是在早晨和傍晚;三是活动内容主要以散步、骑自行车等对体育设施要求不高的体育活动为主;四是村民的体育活动以自娱、自乐、自发、松散的形式进行;五是参与群体大多结伴锻炼。
5.4 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村落体育的前景会不断向人性化方向发展。随着村落“有闲时代”的到来,农村体育人口的数量将不断增加,相关的农村体育法规将不断完善,健身培训机构将会进入农村市场,传统体育及现代体育将呈现共生的繁荣景象。
5.5 “以人为本”在发展村落体育方面尤为重要,必须坚决杜绝“面子工程”的出现。应根据村落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加强村落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乡镇与村落文化建设相结合,在体育设施不足的情况下,打造家庭生产、生活一体化的健身体系,根据不同村民的体育需求,促进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 刘志民,丁燕华.《经济与人类发展——对我国小城镇体育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研。2005(3):15-19
[2] 罗湘林.《村落体育研究—以一个自然村落为个案》[J].中国优秀博士论文集
[3] 马玉芳.夏成前.建国以来农村体育的浮沉与变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10(5):40-43
[4]林克明.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农村体育现状、特征及发展对策的初步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5.5(107):16—18
[5] 张小林,白晋湘.我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缺陷与优化[J]. 体 育 学 刊.2010.5(5):22-25
[6]曾福生. 农业经济专题[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76-279
[7] 徐成立, 严珍,王丽清.《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体育文化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2009.4(2):66—69
[8]罗铁军,毛彬宇.《和谐社会视角下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历史意义》[J].体育世界.2009.4(3):17-18
[9]翟方.《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7(4):70-74
[10]刘玉,田雨普. 《后现代行政视角下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3):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