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新闻学论文格式、新闻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从“山上运河”到“圆梦工程”: 引洮工程的传播话语空间及其社会记忆探讨

日期:2023年12月26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88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312221519289763 论文字数:78655 所属栏目:新闻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公共性”;在列斐伏尔那里,空间则成了一种生产话语,空间的意义并不在于其自然性,而是侧重于“经济性与社会性”;而布尔迪厄的“场域”概念强调“场域是社会制度的产物,是客观关系的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对有价值资源争夺的空间,其中体现着权力”1,布尔迪厄的理论侧重于展示话语空间的“权力关系”。

到了国内,对于话语空间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公共危机传播领域,研究者往往围绕“话语场”“舆论场”及民意与政治权力关系等进行研究,展示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存在着两个明显对立但有交错的双重话语空间:一个是官方的话语空间,主要以官方大众传播媒体、文件和会议为载体;一个是非官方即民间话语空间,主要以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各种人际传播渠道为载体。2基于此,本文将话语空间认为是体现权力关系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动的话语场域,在其中,意见和观点得以流动。

新闻学论文参考

结语

 “引洮河清流,解陇中之渴”,是引洮工程为陇原人民描绘出的美好愿景。这项致力于解决甘肃中部地区干旱问题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贯穿半个世纪,从“山上运河”到“圆梦工程”,因其时间跨度之长和历史语境之复杂,可被视为新中国水利建设史的缩影。

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引洮工程既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又在话语空间中不断建构着将来。从“记忆”这一视角入手研究引洮工程,一方面需要对其进行多维度的社会史考察,展现记忆建构过程中的国家在场、制度变迁和底层立场,侧重于凸显“权力”对于记忆资源的调配和形塑;另一方面,则需要在传播话语空间中对话语本身进行分析,其目的在于描摹记忆形塑的历史“过程”,解释在相互缠绕的记忆场中,“记忆的纹理”如何浮现。官方、媒体、民间三重话语空间的差异是“引洮”记忆始终处于“争夺与协商”中的原因所在,而要对这种差异作出切中肯綮的分析,则必须深入历史的现场,充分展示不同话语空间中的话语建构过程。

官方话语空间中,1958-1962年间的“引洮上山工程”被形塑为“集体革命”的表征,具有鲜明的符号性,官方为形塑记忆所使用的树立典型、汇编经验、刻写实践等记忆技术延续至今。2006-2020年间的“引洮供水工程”则主动寻求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关联,因“圆梦工程”这一意象的成功建构,工程化解了种种争议,树立起了良好的工程形象。为将两段历史有序地组织起来,官方通过“报道、建馆、立碑、编史”等记忆实践进一步丰富记忆资源,并使用“断裂与延续”的记忆策略适时调用资源,完成话语表达和记忆书写。官方对作为事件的“引洮”采取了主导控制的行动策略,对作为记忆资源的“引洮”采取了单向宣教的传播策略,在话语表达上呈现为管理取向。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