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学论文,本文选取了兰州市人口流动较为密集的L社区的女性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探讨微信对她们人际交往的影响,通过发放了204份问卷调查并对22位女性流动人口和1位社会工作者进行了访谈,对她们的人际关系网络进行了梳理,从人际交往的空间、范围、内容与交往方式方面描述了女性流动人口使用微信的情况、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女性流动人口使用微信建立社会关系网络的过程,并深度探讨了微信在她们人际交往结构中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兰州市L社区女性流动人口概况
第一节L社区基本概况
兰州市L社区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白银路街道附近,处于城关区的商业繁华街道,商业商铺集中,“社区所管辖区面积约0.25平方公里,总人口12261人,其中常住人口9065人,流动人口3202人。”1另外,“该社区先后获得过‘五好社区’、‘社区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社区’和‘社会治安防范管理体系建设先进集体’、‘甘肃省民政工作示范社区’、‘甘肃省优秀志愿服务社区’等30多项荣誉称号,2018年在全国上报的170家社区中,共评出87家示范社区,其中L社区获评为全国“第一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社区”的荣誉称号。”2借助“三社联动”的国家政策机遇,该社区制定了“L社区工作法”的准则,创新了社区治理模式。另外相较于其他社区,L社区的各项居民管理以及为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都较为丰富,比如L社区为社区居民开设的文化活动室、普法活动室、科普活动室、市民学校、逸居·智趣养老服务站等服务,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因此,与兰州市的其他社区相比该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更有经验,选择L社区作为研究更具典型性。
另外,该社区处于兰州市的繁华街道,超市、酒店、餐饮等商铺集中、经济发达。每天的人口日流量较多,外来务工人口的就业机会多,是兰州市流动人口聚集区,每天接触到的人也是最多的,多民族聚居再此,不同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之间碰撞出的火花较大,女性流动人口与周围的人际交往也更具频繁和复杂。
再次,该社区处于兰州市主城区的中心,周围以第三服务业为主,女性人口多聚集在此,调查女性流动人口微信的接触和使用时涉及面更广泛,因此以该社区为研究点来研究兰州市女性流动人口使用微信进行人际交往的情况也更为有代表性,也更方便展开调研。
第二节L社区女性流动人口基本概况
L社区共有流动人口3202人,现根据年龄、民族、学历、婚姻状况、职业、月收入、在兰州居住时间7个指标来分析L社区女性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详细的统计信息如表1-1所示:
如表1-1所示,从年龄分布上来看,L社区女性流动人口主要以27-35岁居多,占比为32.8%,其次为18-26岁,占比28.9%,由此可知:L社区女性流动人口趋向于年轻化,以青年劳动力为主。
从受教育程度上来看,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人数较多,占比为35.8%,初中以下占24%,这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的结果:初、高中文化教育程度所占比重最重相吻合,这说明L社区女性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这可能和其从小接触的教育资源以及生活环境有关。
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女性流动人口人数最多,占比70.6%,又结合前期调研访谈可知,L社区女性流动人口大多是跟随家庭或亲戚而流入到城市,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庭,这种跟随家庭而流动的生活增加了女性流动人口对流入地城市的归属感。
第二章L社区女性流动人口在人际交往中的困境分析
第一节居住空间变化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弱化
从美学的角度而言,宽广敞亮的空间环境给人心理上一种大方、开朗的感觉,而密集狭窄的空间布局给人一种压抑、封闭的感觉。这种空间布局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农村地广人稀、空间布局敞亮,给人心理上形成一种处于同一空间环境中,人际交往也呈开放式,邻里之间相互交流很频繁,而城市由于人员密集,为最大利用空间,在布局上比较密集,邻里之间都有各自的小空间,用这种围墙阻挡了外部环境的干扰,也拒绝了人际往来。对女性流动人口而言,陌生的城市生活环境就好比一座孤岛,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她们会在高楼筑起的围墙内建造自己的私密空间,阻隔了社会关系的拓展。
(一)城市空间布局的阻隔
我国学者侯艳菲认为:“居住区的户外环境与人际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1宽敞明亮的环境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农村由于土地居住空间的有限性,多数地处偏僻区,所以在居住空间布局上呈现片状、块状特点,相对来说人们都是聚集在一起居住,并且在房屋建设上不同于城市,以低墙带院为主,空间敞开性大,邻里之间挨得近,站在自家的小院子里就可以随时互相聊天交流,加上农村家门的敞开性使得相邻之间可以互相串门,形成了一种熟人社会交往。而城市土地资源有限,空间密集,虽然集中居住,但由于城市楼高紧凑的特点,空间相对封闭、私密,基本上住在高楼里抬头望不到天,所以邻居间的互动交流相对较少、甚至不交流,人际交往呈低频化。这种城乡之间在居住空间布局上的不同导致城乡人际交往之间具有差异性。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往往居住在城市边缘社区或者城乡结合部,而且多集中居住在一起,与城市主体居住有着明显的隔离,且多数流动人口考虑到经济,其居住房屋面积狭小,住房条件差,多居住在老旧小区等离市区较远的偏远的郊区。尽管L社区位于兰州市的主城区,有着繁华的商业,就业机会也非常多,但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还是很差。如图2.1所示,有些流动家庭挤在几十平米的小房子内,卧室厨房都在一起,主卧侧卧只用一块木板隔离,没有独立卫浴,冬天无暖气,多数流动人口居住的小区与本地人口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区。“这种居住结构使得流动人口与城市主流社区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1可以看出这种居住环境降低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的意愿,不利于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人际交流互动,拉大了其与主流社会的距离。
第二节狭窄的交际圈与“候鸟式”交往
在调查中了解到,兰州市L社区的女性流动人口多数是跟随家庭或者亲戚朋友而来,其人际交往也仅限于熟人圈子内,这有助于她们快速适应城市生活,增加城市归属感,但是也限制了与其他城市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利于弱关系的拓展。此外,由于生活的“流动性”,其人际关系也呈现不稳定性、不深入的特点,交往互动只局限于表面化,人际关系在城市与原生活地之间摇摆波动,形成“候鸟式”流动的人际交往格局。
(一)圈子内抱团式的交往格局
面对陌生的新环境,人往往会像周围值得信任的群体寻求依赖,以消解陌生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流动人口在进入新城市后,脱离了以前熟悉的人和生活环境,需要花很长时间去改掉原有的生活习惯以适应流入地城市的一些生活习惯,包括饮食、语言、气候等各个方面,这对于女性流动人口而言,更是一种挑战,她们本身就属于弱势群体,在城市中的利益及诉求常常被忽视,很少有人能关注到她们的生活状况。因此,女性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关系网络很狭窄,她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往往仅限于家人、朋友和老乡之间,很少和城市其他群体进行人情往来。另外,很多已婚妇女的流动是因为家庭的迁移,丈夫在城市工作,妻子也会随丈夫来到城市寻求就业,由于家庭中的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老人则留在家中种地和照顾孙子,有些流动家庭会把自己的孩子接到城市来上学,为了照顾孩子也会把爷爷奶奶一起接到城市生活,年轻父母则外出打工赚钱以补贴家用,可以看出很多流动人口都是由最开始单一的个体流动到整个家庭的流动,人际交往的范围也更趋向于家庭内部的交流互动。
第三章L社区女性流动人口的微信使用情况.........................34
第一节微信的使用时长及频率.............................35
第二节微信的使用动机、态度和偏好............................37
第三节使用微信后其他交流工具的使用情况.........................39
第四章微信对L社区女性流动人口人际交往的重构........................41
第一节虚拟空间下人际关系的复制..............................42
(一)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的交融......................42
(二)虚拟空间中的圈子文化.....................................43
第五章微信对女性流动人口人际交往产生的负作用........................55
第一节被迫式的人际交往..........................56
第二节人际交往的工具化..................................57
第三节人际交往关系的断裂..................................58
第六章微信主导下女性流动人口人际交往的调适
第一节注重现实人际关系的交流
微信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包括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人际交往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跨地域、跨时空的交往,从线下人际关系的交往格局到网络空间的人际关系的构建,人际交往更加方便快捷,微信真正成为我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但是过多的沉浸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交往中而忽视了现实关系的维持,也是女性流动人口扩展社会关系网络面临的瓶颈,这不仅不利于她们人际关系的建立,还会不利于现实中好友关系的维系,社会中关于线下好友之间聚会时都拿着手机聊天而忽视身边好友的现象也频频发生,有时甚至还会破坏家庭内部的和谐。微信所提供的交流的便利性让一些女性流动人口享受其中,她们对微信产生好奇,来到陌生城市感到孤立无援转而在微信中的人际关系网络中缓解压力、寻求安慰,从而忽视了现实人际关系的维持与扩展。但女性流动人口也不是被动的被微信所裹挟,她们也会主动做出一些调整,平衡现实人际关系和线上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维度,确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来提高应对人际关系的技能,比如家庭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