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新闻学论文,笔者通过对观察者网《懂点儿啥》节目的话语研究可以发现,在文本方面,这类新闻评论类的节目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网络特征,包括可视化数据的使用,多媒体要素的使用,口语化、网络化的表达。而在话语实践方面,更加注重个人特色的建立,也更明确自己的目标受众,对话题的选择也更具有全球性、全局化的视野,但这不代表这档节目本身话语实践方面不存在任何方面的不足。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由于《新民丛报》一脉相承地接续了《清议报》在新闻性短评方面的创新传统,因此‘时评’的意识和‘时评’的正式名称较早出现于这样一个创新团队之中,是更有可能性的。”[1],马少华认为“时评”栏目起源于《新民丛报》,成为我国时事评论的开端,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揭开了我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发展篇章。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纯粹的报纸新闻评论,到广播新闻评论、电视新闻评论,再到如今的网络新闻评论、网络视频新闻评论,新闻评论的形式和特点都发生了诸多变化。
网络语境下,各个行业领域都迎来发展机遇和挑战,这对于瞬息万变的新闻行业来说也是如此。随着新闻行业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新闻评论等新闻体裁的呈现自然也需要贴合互联网的特性。人民网、观察者网、腾讯网等一些新闻网站相继创立,相应的网络新闻评论文章和网络新闻评论栏目也不断地涌现出来。其中截止到2021年10月30日,观察者网已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上收获700多万的粉丝,粉丝数量位居全站前20,并且在新闻类UP主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央视新闻。其创立于2010年,当时正处于互联网大发展的背景之下。作为新闻网站,观察者网能获得成功,主要归因于网站创办的各类新颖的时评栏目,包括军事类、文娱类和综合类等多种新闻评论节目,每个栏目都各具特色,话语风格不尽相同。
根据2021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图1.1),可见,目前我国网民年龄结构仍然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青年人仍然是网络的主力军,把握了青年人的需求,才能赢到最后,所以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需要尽可能地贴合年轻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需求,才能在竞争当中脱颖而出。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梵·迪克关于新闻话语的研究,推动了新闻采用话语分析的视角来解读新闻的意义,其将考察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新闻传播的外部研究,引导到新闻文本上来,从新闻话语的内部结构出发,来重新解读新闻的意义,也为新闻传播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互联网成为新的新闻载体,新闻行业正着手利用互联网技术在行业内部进行革新,网络新闻评论已成为新闻传播的一种新形式,也是新闻评论发展的必然趋势。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网络视频新闻评论作为网络新闻评论垂直深耕的领域,也逐步成为未来网络新闻评论发展的重点方向。它运用音画结合的传播手段,实现了比文字更加生动直观的呈现效果,在网络环境中迸发强劲的生命力。
近年来,新闻传播学者们也注意到了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他们结合一些典型的网络新闻评论栏目,从其传播特点、传播角度等方面对网络新闻评论进行研究,或者从传播效果角度切入进行研究。但此类研究还是比较多地集中于文本,且侧重于文字性的网络新闻评论,有关网络视频新闻评论的研究则涉及较少。网络视频新闻评论未来的发展如何,为何在网络环境当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要解答这些问题,需要关注其话语体系的建构,所以对其话语进行研究,尤其以目前比较受欢迎的观察者网作为考察对象,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新闻话语体系作为核心,结合传播符号的相关理论对观察者网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出网络视频新闻评论的发展路径,为网络视频新闻评论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2章《懂点儿啥》网络视频新闻评论节目的文本分析
2.1标题:互联网语境下的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闻评论的核心和灵魂。新闻评论的标题较之新闻报道的标题,侧重于议论与抒情语态。
“网络新闻评论标题是帮助受众选择新闻评论信息的向导,是引导受众理解和阅读新闻评论的纲要,是满足受众扩大新闻信息需求的手段。标题会让人产生‘第一依赖感’。标题已经成为受众在网络媒体识别新闻评论内容、判断新闻评论价值的第一信号,成为受众决定是否索取深层新闻评论内容的第一选择关口。”[1]步入互联网时代,新闻评论的标题开始具备互联网环境的特点,而观察者网的《懂点儿啥》作为网络视频新闻评论节目,其标题也带有明显的互联网烙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封面标题与文本标题之间相呼应、标题的网络化和口语化,以及疑问陈述式标题占有绝对数量。
2.1.1封面标题与文本观点相呼应
新闻评论的标题结构简单,一般要求简洁有力、重点突出。但在互联网时代,仅靠简洁有力的标题已不足以吸引受众的阅读观看兴趣。因此,除了打磨简洁有力的文字标题,网络时代的媒体在内容生产中更倾向于利用封面,通过在封面中附上醒目的关键词句来夺人眼球。在网络视频新闻评论中,这种关键词句一定意义上充当着“标题”的作用,它既是对文本观点的强调,又是对文本标题的补充。
2.2语言:多元素的复合型表达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由词汇和语法两部分组成的符号系统。它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人们用语言来传承文明,其具有社会性、人文性的特点。语言不仅是语言学范畴的研究重点,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也是用于解析新闻文本的关键要素。观察者网《懂点儿啥》节目的语言表现,呈现出多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作为人体感觉延伸的视频、有声语言、数据、图片等共同构成其新闻评论的语言,使其区别于传统新闻评论的单一性,更加复合多样。
2.2.1更具理性支持的数据语言
数据的运用在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中已经司空见惯,数据统计、图表绘制,充斥着新闻内容。“在早期新闻写作中,数据的运用大都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和说明,通过数据的运用增强新闻的权威性与真实性。”[1]对新闻评论来说,数据也有着相同的作用和价值,在新闻评论中扮演着论据的角色,它的理性价值可以支撑作者的论点。
在观察者网《懂点儿啥》节目中,数据的使用非常多见,它已成为整个节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说数据也构成了节目的语言,对节目的整体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数据的使用使得节目的话语更具有客观性和可信度,因此,对节目数据的分析也非常必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数据新闻可视化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可视化数据让数据的呈现更加直观,使数据变化的趋势也更为明显。观察者网《懂点儿啥》节目也逐渐大量采用可视化数据来作为新闻评论的支撑,比如2021年6月17日播出的节目《中国邮政心里的苦,你们知道吗?》中谈到邮电业的改革,使用了关于1998年邮电业营业收入的可视化数据。通过数据占比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邮政行业的发展变化,可视化数据作为评论员观点的支撑,让整个评论实现了有理有据,清晰客观。
第3章《懂点儿啥》网络视频新闻评论节目的话语实践分析...................25
3.1观察者网《懂点儿啥》节目的话语来源...............................25
3.1.1主题来源:“社会”与“政治”两大主题.....................................25
3.1.2由头来源:高话题度的由头导入............................26
第4章《懂点儿啥》网络视频新闻评论节目的构建任务分析..............................32
4.1身份构建分析......................................32
4.1.1新闻的“首席解读员”..........................32
4.1.2青年亚文化的追随者............................34
第5章《懂点儿啥》网络视频新闻评论节目的社会实践分析................................40
5.1话语倾向与社会评价.............................40
5.1.1社会关注主导评论主题..................................40
5.1.2社会关系影响话语重点.................................42
第5章《懂点儿啥》网络视频新闻评论节目的社会实践分析
5.1话语倾向与社会评价
费尔克拉夫所谈及的话语的社会实践,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具体影响,所以说这种话语实践,从一开始就是在特定的框架之下进行的。话语实践的倾向性与社会有关,从新闻评论的社会影响来说,则是与社会评价有关,所以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社会评价,绝对不能肆意妄为。因此,《懂点儿啥》节目的话语倾向也应当符合社会评价,回应社会的价值与期待,节目内容的制作,要遵循社会评价来展开,并依靠社会评价对节目内容的制作进行及时的修正。尽管身处网络空间,自由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基于社会价值、道德认知来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是每一个新闻媒体都应当遵守的信条,而话语倾向与社会评价之间的关系,再继续深入则是社会需求与社会关系的反映。
5.1.1社会关注主导评论主题
民众对切身利益的追逐体现在社会关注上,“社会关注的问题,不仅限于民众的切身利益,公共性事件同样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关注的问题往往都具有一定的聚合作用,所以其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的是受众的需求程度”。[1]《懂点儿啥》节目正是追随社会关注来制作节目的。最为明显的是近几年围绕中美两国摩擦而产生的一系列新闻事件,包括制裁华为、封禁中国app等事件。中美摩擦是近两年来的国际大事件,其主体是中美两国,但也涉及其他的一些国家,当中不乏有美国的盟友国参与其中,受美国的鼓动共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