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新闻学论文格式、新闻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一带一路”新媒体传播网络结构探讨——基于微博和抖音的社会网络分析

日期:2022年02月25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535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202201306434174 论文字数:48566 所属栏目:新闻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新闻学论文,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采用编程及网络爬虫方式获取微博平台、抖音平台上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网络数据,最后对比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在微博和抖音平台上的传播网络结构特征,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意义。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2013 年,习近平主席在出国访问时首次提出与沿线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型合作模式,两者合称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项国家级顶层合作战略,“一带一路”倡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不仅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与开拓,也是对“丝路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将中国生产的丝绸、瓷器等用品输出国门,同时将国外的葡萄、香料等产品引入进来的双向贸易商路。在这样的沟通与互动之中,丝绸之路成为了一张古代中国与外部相互联通的交流网络。在它的传承之下,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即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携手共同应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挑战,依照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1]。

“一带一路”是一项承载历史和时代使命的世纪工程,一直都是国内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国内外媒体、各领域专家、沿线惠及的民众都会重点关注“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关乎我国大国形象的建造与维护,离不开畅通的传播渠道与良好的舆论环境做支撑,新媒体的强势崛起冲击了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信息传播秩序,为拓展“一带一路”传播网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媒体平台搭建的信息网络传播迅速、用户互动性强,对于讲述“一带一路”的内涵更为便捷,观点意见更为丰富多元。截至 2020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 9.89 亿,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 8.73 亿,占网民整体的 88.3%[2]。多元传播主体的参与在新媒体平台上对“一带一路”信息的传播接收以及反馈形成了更为强大的舆论场,新媒体对推动“一带一路”信息的传播发挥着更为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主流媒体作为“一带一路”信息的主要传播者,借助于新媒体平台对“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相关政策的公开与解读、重大建设成果的发布、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信息的传播更为高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加深着用户对于“一带一路”的认知。新媒体平台成为了国家施展“一带一路”宏伟蓝图的重要平台,承担着“一带一路”信息传播的重要使命。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目前,对“一带一路”的文献研究相对集中,从新闻传播视角来看,很多学者十分关注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多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一带一路”的报道方式和报道倾向。在新媒体建设过程中,学者也积极探寻“一带一路”利用新媒体平台呈现出的传播效果;亦或是探究新媒体对“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的助推作用。已有文献在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研究内容的丰富性两个方面有所欠缺,较少有学者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探寻“一带一路”在新媒体平台上的网络结构特征,也并未选择多平台进行研究,缺少对比分析的过程。对“一带一路”在我国新媒体平台上的节点关系缺乏一定的了解,对在信息传播网络中的核心-边缘的节点也缺乏清晰的把控。 本文在“一带一路”新媒体传播网络研究的语境之下,结合六度分割和社会网络分析相关理论,通过对我国两个新媒体平台的横向对比分析,可以还原复杂的信息传播过程,拓宽了对“一带一路”的研究范围,也能够多方位地了解“一带一路”新媒体平台网络的建构模式。

1.2.2  现实意义

新传播革命导致的“网络化关系”在既有的实践中,关系泛在且呈现网络化结构[5]。“一带一路”是我国一项重大的合作倡议,它对外传播源源不断的动力植根于传播主体之间的网络化关系以及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网络的推动。新媒体平台给予了用户一种高度自主的使用环境,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泛。加快拓展“一带一路”新媒体传播网络,是扩大“一带一路”辐射范围,旗帜鲜明表达中国声音的重要一步。在此要明确,“一带一路”信息传播网络中意见活跃分子是哪些节点,要识别出影响其他参与者行为的意见领袖,才能更好地引导“一带一路”信息的传播。

新媒体平台对于加深国内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考察“一带一路”新媒体传播网络的整体结构特征、网络子结构属性和网络个体位置,可以优化“一带一路”信息传播的主体关系,实现信息资源流转的最大收益。通过对两个极具代表新媒体平台的对比研究,找到“一带一路”新媒体传播网络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对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深入民心,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第二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2.1  理论基础

2.1.1  六度分割理论

以微信、微博、抖音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是实现用户信息传播、分享交流产生互动行为,建构社会网络的新型传播载体。它的理论来源于哈佛大学 Stanley Milgram 教授创立的六度分割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即“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 6 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 6 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26]。虽然这个发现最初是社区实验的一个假设,试图验证互不相识的两个人之间需要较少中间人的联通,就能够建立联系,但是这一理论与互联网关系十分密切。六度分割理论强调了社会网络中“弱连接”的作用,在弱关系的支持下,信息才能够在不同的团体,不同的圈层中流通,“六度分割”正体现了如今社会较为常见的关系网现象[27]。基于这一理论基础,学术界对新媒体平台上社交网络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六度分割理论是基于网络社会对于节点之间连接的最短路径,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新媒体的传播网络中,行动者共同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网络结构?“一带一路”倡议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平均路径是否符合小世界的网络特征?新媒体建立的基础是六度分割理论搭建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微信、微博、抖音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融汇人际交往和大众传播两种传播模式,对“一带一路”倡议形成的传播网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本文结合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指标,试图展示一个更加具体化、立体化的“一带一路”新媒体传播网络。

2.1.2  社会网络分析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人类学家布朗首次提出“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的概念[28]。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各样的“关系”构成的网络,在不同的交流空间,都存在着一个可能的结构使得行动者之间直接或间接地彼此相连,又受到控制。作为研究社会网络结构最重要的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就是将现实复杂网络中的个体和复杂关系抽象成节点、线以及方向,测量和形象化地揭示行动者个体及他们所处的网络成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联结,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模式的研究方法[29]。

2.2  平台选取与研究问题

2.2.1  平台选取

在新媒体平台上,用户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编辑能力,每个人都是网络结构的参与者,在网络中与其他节点的某种特定关系构成有向连接,以此建立起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微信、微博、抖音这三个新媒体平台可谓是国内最强大的流量入口,对于“一带一路”信息传播网络的构建能够代表国内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情况。微信平台包含微信群、朋友圈、小程序、公众号等多个功能。从信息传播层面看,微信群主要负责信息推广与引流;朋友圈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交场地,主要依赖强关系建立私域流量;小程序更侧重于商业转化,对“一带一路”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不足。相比之下,微信公众号更具备媒体属性,大多是利用推文沉淀用户,可作为对“一带一路”信息传播的主场,但相关推文大多从阅读率来衡量公众号的影响力,更需要明确定位,亦或是树立鲜明的风格来产出推文,账号之间的关系网络以及传播路径不易建立。并且微信平台本身设置私密,对访问的频率有着严格的限制,想要利用爬虫技术抓取数据较难实现,所以本文并未对“一带一路”微信平台传播网络进行研究。

笔者选取微博、抖音作为研究平台,主要原因如下:微博作为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在规模庞大的用户关注行为之上,不同主体能够进行个人状态的发布、评论或转发平台上的信息资源、与其他用户互动交流,建立社交关系等,这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虚拟社会网络结构。加之微博运行时间长,发布的“一带一路”信息内容多、账号之间关注与被关注的用户数量众多,相关评论公开透明,传播效应大。而且集合了文字、图片、视频多种传播形式,信息承载和展示能力强,平台公共特征明显,对于“一带一路”信息传播网络结构的研究具有代表性。抖音于 2016 年 9 月上线,是国内目前一个使用率较高的短视频社交平台,它的标题和话题文本最长可输入 55 个字符,集合音乐、视频、短文本的形式强势输出,信息传达更为高效便捷,视觉感也更为强烈,堪称“视频版的百科全书”。据 Sensor  Tower 商店情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 4 月 30 日,字节跳动旗下抖音及海外版 TikTok 在全球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的总下载量已经突破 20 亿次[31],抖音平台俨然成为了用户快速获取信息与资源的重要渠道。

新闻学论文参考

第三章  “一带一路”微博和抖音平台的社会网络分析 ............................ 19

3.1  关系邻接矩阵与可视化网络社群图 ................................. 19

3.1.1  构建关系邻接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