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新闻学论文格式、新闻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凤凰周刊》“财经线”栏目思考(2015—2018)

日期:2021年05月24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601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105111605429596 论文字数:28544 所属栏目:新闻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新闻学论文,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探寻其在财经报道方面的特点。一是对《凤凰周刊》及财经线栏目进行论述:《凤凰周刊》是一本综合性刊物;财经线栏目则主要是报道大陆财经信息,兼顾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二是对栏目题材展开研究:该栏目倾向于报道大陆新闻动态;报道内容则涉及较广,主要是宏观经济政策和形势报道、行业报道,金融市场报道,尤其是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房产报道数量最多;在思想倾向上,该栏目紧紧围绕中国经济发展动态,作实时报道,反映时代特征、报道内容与受众生活紧密相关,服务大众意识浓厚。


第一章 《凤凰周刊》及其“财经线”栏目


第一节《凤凰周刊》及其嬗变

一、创刊背景

凤凰卫视集团旗下有三个主打品牌,分别是电视台、凤凰网和《凤凰周刊》。《凤凰周刊》是一本始创于香港却在内地有着良好口碑的综合性刊物,2000 年 3月 31 日为试刊阶段,而正式创办时间仅仅相隔了三个月,同年的 6 月 30 日。《凤凰周刊》的出现是为了弥补凤凰卫视缺少平面媒体的不足,与凤凰卫视形成合力、使资源得到利用,扩大影响力。《凤凰周刊》带有凤凰集团烙印,周刊的封面上印有凤凰卫视的专属图标,同时,凤凰电视台更为周刊的出版进行了有效地宣传。

周刊有着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坚守媒体的良知底线。相比内地的新闻周刊,《凤凰周刊》在时政、财经等走在了国内刊物的前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凤凰周刊》与内地周刊在价值观念上有冲突,而是在报道时政、财经新闻,坚守自己的多元理念,客观的报道新闻,揭示社会现象。①从创办之初做凤凰卫视的“搬运工”到做两岸三地时政、经济新闻的报道,在延续了凤凰卫视一贯以为之的新闻报道外,又开始挖掘内地“不为人知”、“敏感事件与话题”,受到了众多读者关注。正因为周刊所坚守的客观、多元的理念,其地位越来越被大陆媒体所看重,正如南方周末在致敬中发布的内容:《凤凰周刊》作为凤凰卫视的子媒体,在脱离凤凰卫视的庇佑之下,却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独特新闻之路,在对某些新闻内容进行报道时,不仅强调要发其他媒体没有发布过的新闻,而且更加注重填补内地媒体所没有触摸到的领域,为受众所关注的敏感新闻。

............................


第二节 “财经线”栏目

一、栏目设置宗旨

《凤凰周刊》下设 13 个栏目,笔者主要将这些栏目分为 4 类。图片报道类有 1 个栏目、文化类有 3 个栏目、评论类有 1 个栏目、专题报道类涵盖了 8 个栏目,其中财经线与封面故事、时事、资讯前线、军情、国际、人物、城市观察构成了周刊的专题报道类。根据笔者统计专题报道类在栏目中占比为 79%,是《凤凰周刊》重点报道的版块。

图表 1:《凤凰周刊》栏目分类及各部分占比表

图表 1:《凤凰周刊》栏目分类及各部分占比表

不同版块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封面故事顾名思义是在周刊的封面上有本期重点报道的内容,涉及到的领域广,涵括时政新闻、文化生活等事件;时事主要以大陆地区最近发生的政策变动、社会事件为主;资讯前线则以简短新闻传递国内国外发生的政治事件;军情则重在对国内外军事的报道;人物选取国内外代表性人物展开报道;城市观察则以城市为报道对象,对城市的发展展开介绍;而财经线是《凤凰周刊》唯一一个财经版块,主要报道港澳台、大陆经济动态、经济事件等。上述几个版块构成了《凤凰周刊》的专题报道,内容各有侧重,承担的功能不相同,在栏目中表现出的意义也不一样。而财经线以财经类新闻为主,是周刊不可或缺的栏目。

................................


第二章 《凤凰周刊》”财经线”内容分析


第一节 栏目题材统计分析

“财经线”栏目的定位决定了与中国相关、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的事件都将成为报道的内容。笔者对“财经线”栏目 2015—2018 的 580 篇报道进行统计,分析该栏目在海外报道、大陆报道,港澳台报道篇数上呈现怎样的特点。经过笔者统计,该栏目主要是以大陆为主,香港、台湾报道占比较小,大陆财经新闻是该栏目报道的重点,内容涉及政策制定、就业、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内地金融领域、大型公司、国有企业等内容。

莫林虎在《财经新闻概论》中将财经新闻从广义的概念上分类,主要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涉及国企改革、政策制定、经济形势、税收预算、货币政策、就业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形势报道;第二类是区域经济报道;第三类是涉及房地产、制造业、科技、消费、能源的行业报道;第四类是公司报道、第五类是金融市场报道;本次研究也按照此分类方法。笔者对“财经线”栏目 2015—2018 的 580篇报道进行统计,从该数据中可以看出行业报道占比最高,宏观经济政策和形势报道比重仅次于行业报道,金融市场则位列第三,区域经济和公司报道占比最小。

图表 2:2015—2018“财经线”题材统计表

图表 2:2015—2018“财经线”题材统计表

................................


第二节 栏目思想倾向

一、用政治的方式做财经新闻

从上一节笔者的统计中可以看出,宏观经济政策与形势是财经线栏目重点报道的题材,该题材下的新闻与中国政治联系密切,关注中国经济政策制定、经济形势、货币政策等,用政治的方式做财经新闻。正如师永刚所说,在此阶段我们主要将报道的重点转移到时政和财经新闻上,对于文化和娱乐方面的报道我们会根据周刊的内容进行调整,从 2002 年确立的做中国的时政新闻报道,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新的报道方式——用政治的方式报道财经新闻。①周刊在 2002 年确立的将时政新闻报道作为周刊的重点,而该种形式是在此基础上开辟的新的报道模式,将中国的经济与政策联系在一起,通过报道中国的政策来呈现中国的经济状况,不仅展示了中国的经济走向,也向全球华人呈现了中国政治生态。2017 年12 月 25 日《从改革角度解读十九大报告》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政治新闻,然而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发现,报道从个案中分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又属于经济范围,比如实施的市场准入政策、扩大全球性贸易、给予自贸区极大地独立性、对民营企业发展开出的一些列优厚条件,报道还从政治领域阐述了新时期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的改革和部署,比如中国制度的优势、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现代化水平呈现的趋势、社会创新动力不断增强,呈现出了一幅中国政治生态图景。

除了呈现中国政治生态画面之外,该栏目还透过政府政策,预测新一年的经济调控重点,对新一年的主要经济政策进行梳理和解释。2016 年 12 月 25 日《稳增长、促改革、防风险—2017 中国宏观调控核心》该篇报道首先阐释了财政、货币、产业、投资等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明显作用;其次阐释了供给测结构性改革的优劣势,着重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最后则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了论述,2017 年经济工作总的定位还是要延续 2016 年的基本思路,将供给测改革作为工作重心,把调整产业结构、控风险作为根本要求。

...........................


第三章 《凤凰周刊》“财经线”体裁分析....................21

第一节 体裁布局...........................21

第二节 体裁使用特点.........................22

第四章《凤凰周刊》“财经线”的编写特征分析......................30

第一节 写作技巧...........................30

一、标题写作........................29

二、正文写作............................36


第四章《凤凰周刊》”财经线”的编写特征分析


第一节 写作技巧

财经新闻一直以来都是以神秘形象示人,主要归因于语言晦涩、专业性强、数据图表堆砌,对于普通受众来说看懂财经新闻着实需要花费一些功夫。《凤凰周刊》财经报道为了摆脱这种单调、沉闷的现象,在写作上采用了许多技巧,如词语、修辞手法的使用、故事化叙事形式、背景材料的运用等,使得财经新闻报道更具有趣味性。

一、标题写作

对于一篇新闻报道来说,标题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精炼概括的新闻标题,可以使受众快速明了的了解新闻内容。徐铸成在《新闻烹调学》一书中说到“一个好的标题可以代表一篇好的评论”。单看标题便知新闻所要传递内容,表达的内涵,对于受众来说有想要读下去的兴趣,对于作者来说也是基本功熟练的标志。近些年新媒体的发展,网络上各媒体为了吸引流量进入,多使用吸引眼球的标题,一方面导致了新闻价值的缺失,另外一方面良莠不齐的新闻标题也给受众带来了误导。而与之不同的是作为传统媒体中流砥柱的周刊,一直以传递事实信息为主,在坚持媒介应有的职业理念外,也一直注重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而标题正是这一理念实现的基本途径。本节笔者主要分析财经线栏目的标题,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其在写作方面具有哪些特点。

(一)词语的使用

近些年来新媒体的发展冲击着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在推陈出新。而在词语的使用上,热衷于使用网络词汇、口语化词汇、俗语,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近年来网络词汇逐渐成为主流媒体热衷使用的一种标题类型,2010年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文章《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运用“给力”一词,反映出新时代江苏改革向文化强省推进,发布后也引起了热议。网络词汇、口语词、俗语成语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新思想观念、新的时代方向反映,而传统媒体积极使用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凤凰周刊》也在词语的使用方面有某些创新,此外财经线栏目是以财经新闻为主,因此在其报道的标题中出现了很多财经领域的专业词汇,下面图表是笔者对财经线栏目标题使用网络词、口语词、俗语成语、专业词汇类做的图表。其中网络词汇出现了 2 次,俗语、成语类词汇出现了 28 次,专业词汇出现了 7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