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排除入院前有长期睡眠障碍、精神障碍、长期饮酒患者及入院前7天内有镇静催眠药及其他精神类药物服用史患者。选取2014年11月至2016年06月在遵义市播州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案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均对本次调查研究知情并同意;年龄≥62岁;住院时间均在4周以上,均住本院普通病房;均为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患者均分两组,各54人。
其中干预组包括男性患者37例(68.52%)、女性患者17例(31.48%),年龄62~80岁、平均(72.30±6.50)岁;对照组包括男性患者35例(64.81%)、女性患者19例(35.19%),年龄62~80岁、平均(73.10±5.20)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构成、性别比例、文化程度、职业构成、原发病、病房条件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2.研究方法:
(1)调查工具及调查方法:①采用国际通用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入院后第1d)、住院2周、住院4周三个时间节点进行睡眠质量评估,并计算出总体评分及两组各自评分,得分越高者提示睡眠质量越差,以PSQI>7分为国内成人不良睡眠的参考值,国内常模得分参照刘贤臣等[2]的研究。
②结合本地区特点及我院实际情况设置12个可能影响患者住院期间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并以调查问卷形式让患者进行选择。
(2)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均实施我院内科住院患者的常规护理流程,即常规入科宣教,及时告知患者病情及采取的治疗方法,常规基础护理及出院宣教等。在此基础上再对干预组54例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包括:
(1)针对心理因素:加强心理支持:责任护士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积极沟通,向其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及以往类似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好转的个案,让患者在意识到自身病情的同时也要理性、乐观面对;加强社会支持:责任护士应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及家庭等情况进行充分评估,对于经济困难的家庭,可向当地政府申请救助或报告主管领导协助解决或给予适当优惠政策;个体干预:对有明显焦虑、抑郁患者可给予专业认知干预或情绪治疗等,同时护理人员应指导其进行肌肉放松锻炼、音乐疗法或其他放松措施。
(2)针对环境因素:加强病区管理,改善睡眠环境,病房内避免使用光线太强的灯管,责任护士应对患者及陪护人员做好宣教,遵守医院作息制度,按时熄灯休息,夜间保持安静、注意动作轻稳,给打鼾患者安排单人间;尽可能的集中进行夜间诊疗或护理操作,以减少治疗、护理操作对住院患者睡眠的打断;强调陪护制度,降低陪护率,并加强对陪人的管理。
(3)针对生理因素:维持正常睡眠周期,责任护士应了解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活动、休息及睡眠时间,并共同制定睡眠周期表,嘱咐患者按照其睡眠周期表进行活动、睡眠;护士应鼓励患者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并富含维生素食物,指导患者睡前进行松弛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咳嗽及呼吸功能锻炼,鼓励患者多进行腹式呼吸,提高运动时最大通气量,减少呼吸功耗,减少夜间咳嗽;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夜间症状出现的时间、性质、性状,和医生共同制定患者睡前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如病情顽固、疼痛难忍者可给于地西泮口服,结合患者病情可适当给予促睡眠药物。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组内计量资料比较用配对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情况:
讨论临床研究证实,老年住院患者由于其生理和病理因素的共同影响,往往会出现睡眠质量下降甚至严重失眠的情形。本院108例消化内科老年住院患者PSQI总评分为(9.05±3.80)分,其中PSQI≤7分有31例(28.70%)、PSQI>7分有77例(71.30%);同时,108例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入眠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日间功能7项评分及PSQI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本次调查中所涉及的可能影响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12个因素均有患者选择,其中心理因素中“担心疾病预后”所占比例最高(46.30%)、生理因素中“疼痛”所占比例最高(32.41%)、环境因素中“医院作息制度”所占比例最高(48.15%)。
本院108例老年住院患者PSQI总评分及各项目评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同时PSQI>7分的患者达到77例(71.30%);调查发现导致我科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包括“担心疾病预后”、“疼痛”、“医院作息制度”;经过有效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PSQI总评分在住院2周、4周后均有一定程度降低,但干预组较对照组降低幅度更为显著(P<0.01)。
2.护理干预效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入院时的PSQI总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给予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在住院第2周测得PSQI总评分较入院时有一定改善,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善,同时干预组PSQI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在住院第4周,测得两组PSQI总评分均有明显降低,但干预组较对照组降低幅度更为显著(P<0.0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目前老年住院患者的人数也日趋增多,如何通过有效的非药物方式改善老年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也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焦点问题。我科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108例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进行睡眠质量测评,其PSQI总评分达到(9.05±3.80)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1),这与国内外相关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也提示我科老年住院患者普遍存在不良睡眠。
同时进一步调查得出影响我科老年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来自“医院环境、患者心理、生理”三个方面,为此我科护理人员结合本次调查结果主要从患者心理、生理以及住院环境三个方面制订针对老年患者的护理对策,并对干预组54例患者实施,与同期仅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54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干预组患者在住院2周、4周时的PSQI总评分显著低于照组,提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改善老年患者睡眠质量。
为此,笔者认为内科住院部护理人员应充分重视老年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变化,并在住院
期间对其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尽可能降低对于睡眠质量的各类不良影响,这对于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患者康复均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老年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问题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影响因素,提高患者睡眠质量,促进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