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内部审计论文研究,本文选取了建筑施工企业进行研究,通过对 TZ 公司进行案例调查和分析,总结了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和优秀经验提出了优化 TZ 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议方案,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发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纵观国内外,企业破产、财务造假等事件一直都屡见不鲜。近年来,我国先有康美药业通过伪造、变造增值税发票、大额定期存单等方式虚增企业资产,遭到证监会严厉处罚。再有康得新公司 2015-2018 年连续四年“通过虚构销售业务方式虚增营业收入,并通过虚构采购、生产、研发费用、产品运输费用方式虚增营业成本、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的方式虚增利润总额 119 亿,被深交所启动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流程。诸如此类造假行为,并不是企业面临经济下滑形势下的无奈之举,甚至可以称之为长期的有预谋的造假行为。究其原因都是由于这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浮于表面,对于企业经营过程当中的风险未能及时防范。要想提高企业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提升企业整体内控管理水平的问题,需要进行综合考量。既要从外部建立一套适应于企业发展需要的会计准则制度,也要从企业内部出发,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来确保相关准则的贯彻落实。2018年 7 月,迪博发布《中国上市公司 2018 年内部控制白皮书》,按照四级八档的分类标准,2018 年被纳入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范围的 3022 家上市公司中,仅有占比1.19%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级为 A 及以上;评级为 B 的上市公司占比 58.54%;评级为 BBB、BB 的公司占比 18.46%,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整体不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尚且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于我国占比近九成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更加需要慎之又慎,应当给予一定的重视。由此,本文认为对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探讨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从而为提高中小企业内控建设水平提供建议。近年来我国也在不断探索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先后通过多条法案推进我国国内内部控制水平提升,内部控制逐渐成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准入证。2008 年我国五部委参照当时最新的 COSO 理论框架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成为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10 年 4 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随后又在 2016 年重新修订了其部分内容。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与世界接轨,从理论界到实务界都越来越意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管理发展的重要性。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将 TZ 建筑有限公司选定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资料、梳理文献为后续论文研究做好准备工作。论文研究过程中结合问卷调查对 TZ 建筑有限公司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分析,将内部控制相关理论与企业实际情况紧密联系,在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效果实施了综合评价之后,较为详尽地分析了该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发现的问题一一进行优化改进,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章节:
第一章为绪论。具体包括阐述本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思路和框架,说明本论文研究的环境和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性,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和行文结构。
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对内部控制基本理论进行阐述,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目标以及 COSOS 内部控制框架。接下来对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同时分别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和内部控制优化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为后续对 TZ 公司展开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第三章为 TZ 公司基本概况及内部控制现状分析。简要介绍了本文研究对象 TZ 公司的营业规模和财务状况,界定了其企业性质。之后结合 TZ 公司实际状况设计内部控制调查问卷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初步分析其内部控现状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为 TZ 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及分析。借助国内学者通用的评价方法,即模糊综合评价法,对 TZ 公司内部控制运行状况进行客观地评估,结合第三章节对于该公司内部控制的定性的分析,力求找到其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成因。
第五章为 TZ 公司内部控制优化设计。根据优化方案设计原则,并结合公司具体的问题设计出贴近实际的优化方案,为 TZ 公司内控建设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第六章为 TZ 公司内部控制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对第四章提出的优化方案从组织和培训和考核等几个方面提供保障,为 TZ 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制定可行性意见。
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叙述本文的主要工作、研究结论。同时,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前景进行展望。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2.1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2.1.1 内部控制涵义
COSO 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公司董事会等管理层人员提供合理的保障措施,进而实施的程序。以上的程序和措施是为了达成以下目标:严格遵循法律、高效的运营效率、可靠的财务报告”。《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曾经提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控制目标的实现,不仅仅依赖企业董事会、经理层等高层管理人员实施,而是由企业的全体人员实施。从定义层面上看,两者的含义是一致的。内部控制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体系,该体系具备控制职能的方法、程序、措施,同时在最大程度上做到规范化和体系化。企业内控的根本是专业的管理,目标是进行合理的监督和风险的防控,通过使用流程图的方式将企业业务流程准确形象地定制出来,找到关键点,构建全面的控制体系[1]。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内部控制是全员控制。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企业高层决策者的事情,内部控制是需要企业全员进行参与的。上到董事会下到普通员工在内部控制中都承担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层决策者和普通员工之间只是分工不同,承担的责任不同,但是都是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2)内部控制是全面控制。内部控制所说的全面控制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内部控制涉及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涵盖企业内部的所有事务。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自身的多重控制目标的要求。但是,这里要强调的是,内部控制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绝对保障”,由于企业除了自身因素外,还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是内部控制无法涉及到的。因此,内部控制只能提供“合理保证”。
.....................
2.2 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
2.2.1 国外内控发展历程
作为企业管理最为主要的理论之一,内部控制理论对于企业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内部控制理论最早出现在西方,先后经历了五个关键发展时期,分别为内部牵制时期、内部控制时期、内部控制结构、内控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时期。
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理论初步形成的雏形,源自于 20 世纪,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提出的现实问题,其目的是为了保全企业的资产,确保企业资产安全、账目真实可靠,通过职务分离和分权防止企业会计舞弊和经营不善的机制[2]。
内部控制标志着内部控制时期的开始,是由美国注会协会最早提出的相关概念。内部控制不仅强调传统的财务控制手段,而是将企业组织结构的完善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都整合在一起,旨在实现企业经营的管理效率,确保企业资产安全以及信息安全,不断推进企业相关制度政策的落实执行。由此学术界更加重视将企业管理与会计控制相结合,进一步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的相关概念。
“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是 1988 年提出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其控制结构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控制环境、控制程序以及会计系统[3]。此外,企业的经营哲学、组织结构、授权、人力政策、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的职责、监督等层面的要素也被包含在内,财务控制方面的相关措施例如会计凭证和财务记录、对于企业实物的控制、企业关键业务的监督检查也是内部控制结构当中应当包含的内容。
..........................
3 TZ 公司基本概况及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 14
3.1 TZ 公司基本概况 ......................... 14
3.1.1 公司简介 ....................... 14
3.1.2 财务及经营状况 ................. 14
4 TZ 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及分析.................. 29
4.1 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 29
4.1.1 评价方法...................... 29
4.1.2 评价标准....................... 29
5 TZ 公司内部控制优化设计................ 45
5.1 TZ 公司内部控制优化原则、目标及思路............................ 45
5.1.1 内部控制优化原则....................... 45
5.1.2 内部控制优化目标.......................... 45
6 TZ 公司内部控制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组织保障
6.1.1 组织架构完善
TZ 公司应当建立良好的治理机构,完善相关制度政策,保证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需要。目前该公司的组织结构缺少了对风险进行统筹管理控制的部门,总经理权限过大,导致企业经营利润被侵占。应当选取一到三名企业职工代表作为企业监事,实施对企业财务状况、高管职务执行情况以及对总经理形成一定制约作用。同时,重点建设风险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组织结构基于 TZ 公司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