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MBA论文范文,本文以 S 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发展策略研究为题,简单阐述了中小型企业进行信用贷款的发展背景与存在意义,对国内有关企业信贷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总结当前商业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并基于 S 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发展条件,为此类贷款服务的落实方式和选择发展方向与相应保障手段提供了一些建议。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国民经济结构中中小企业占据着中间力量的地位。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动力军,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生力军,其起到了改善民生,扩大就业的作用,同时在结构调整,改革推动,以及经济稳步增长方面,也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从国际市场上来看,美国中小企业代表了整个经济市场大概 38%的技术型工人和 52%的雇员,美国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总产值超过了民营企业总产值的一半,是美国经济市场上最为重要的就业“创造力”,可以说中小企业是维持美国经济循环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在欧洲的 1800 多万家企业中,有 99.58%的企业是人数规模不超过 250 人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为市场贡献了55%的生产总值,面向于欧洲大概70%的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日本目前大概有中小企业 650 万家,这些中小企业解决了 78%的人口就业问题[1]。在国内市场上,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让我国对外开放经济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加之国家在政策方面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小企业在宏观政策环境较为优良,内部经济发展条件较为优越的支撑下实现了迅猛的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目前拥有 2000 余万中小企业法人和 6000 多万户个体工商户,这两大群体在市场主体中所占的比重高达 90%,同时贡献了全国大概 70%左右的专利发明权和 80%的就业岗位。在税收方面贡献了 50%以上的税收,在推动 GDP 提升方面贡献了 60%。综上所述可知,中小企业对于各个国家而言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2]。
我国拥有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大概 4,200 万余户,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全国企业总数中所占的比重高达 99.8%;其中有 430 余万户中小企业和 3800 余万户个体经营户,在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3]。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以及质量的高低就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推动信息化的建设是国家在战略层面对于市场经济所提出的宏观指导政策,另一方面,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优化还能够有效的提升中小企业在管理能力,市场竞争力以及生产能力方面的水平,有助于中小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不断的发展。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力量,中小企业贷款是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形势稳中趋缓,隐忧压力存在,所以研究中小企业的贷款问题,有助于帮助商业银行解决在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从银行角度,以 S 银行为案例,研究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策略,意义非常重要:
那么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资金联系通道如何才能够在安全和风险可控的前提条件下被打通?中小企业又如何才能够借助这一资金联系渠道,及时地保证其融资缺口的填充?中小企业和银行在发生贷款关系时,双方如何实现共赢?是目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作者对 S 银行在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中小企业之所以面临“融资难”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希望本次论文设计能够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支撑。
中小企业是企业成长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企业要完成规模的扩大化经营,所以中小企业对于流动资金的需求是极高的,同时,加之中小企业开发潜力巨大的原因,所以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是各大银行较为重要的利润增长点。本次论文设计对前研究结果进行了整理分析,按照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对商业银行在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和改善对策。希望本次课题设计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对其客群结构作出进一步的改善,同时提高银行在贷款业务方面的综合竞争力。
........................
第 2 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
2.1.1 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规模、经济实力等各方面和大企业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小企业在刚成立的时候,其经营规模就较小,所以也中小企业的市场影响力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中小企业做出划分。加之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各国对于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所以,在不同的国家中,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都是不一样的[6]。但是绝大多数的国家在划分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时候,都采用“质”和“量”作为根本指标进行划分。“质”指的是从定性的角度对企业进行分析,包括了权力分配,组织结构,市场评级等情况。“量”只能是从一些量化数据的角度对企业进行分析,比如报表信息、文件信息等易获取的硬性指标数据[7]。我国对中小企业进行划分时,所采取的办法是从量化数据的角度对中小企业进行划分,根据相关文件对于中小企业划分的要求和规定可知,在划分大型、中型以及小型企业时,必须保证其满足所有指标下限,其中有一项不满足,则化为下一档;微型企业划分标准较为简单,只需要满足划分指标中任意一项就可以。下表所示内容是企业具体的划分情况:
.........................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在研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时,很少从实务型的角度入手,大多研究都集中于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方面。
关于中小企业贷款的理论研究。Gurley、Shaw(1997)认为,中小企业贷款行为的出现,是企业基于自身实际发展需求和未来规划需求所作出的判断;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途径有两种,分别是直接贷款和间接贷款,直接贷款和间接贷款相比,其还款成本较高,并且形式也相对较为单一,但是外界政策变化,对于中小企业直接贷款的影响度较低[14]。Banerjee(2004)提出了长期互动假说,该假说认为,相比于大型银行来说,中小型银行因为长期和中小企业进行频繁接触的原因,其在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时,所拥有的优势要明显的优于大型银行,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中小银行所面临的中小企业贷款信息不对称问题,相比于大型企业较轻[15]。Bergere & Udell(2006)认为中小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发展,相比于大型银行,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比例更高[16]。Stranhan& Weston(2010)认为中小企业贷款额和银行规模之间成反比关系,也就是说银行规模越小,中小企业所能够获得的贷款越多。中小企业贷款额和银行规模之间之所以存在反比关系的原因有两个。首先,大型企业所需要的项目贷款资金,远超中小银行所能够提供的贷款总额;其次,相比于一些大型银行来说,中小银行在竞争大企业项目是并不具有优势。因此相比于大型企业资金需求量较小,所以小型银行倾向于将中小企业作为贷款的主要客户群体[17]。
关于中小企业贷款类型。Berger & Udell(2002)按照信息问题,将金融交易贷款分为信用评分技术贷款、抵押担保贷款、财务报表贷款、关系型贷款。大企业适用于财务报表贷款、抵押担保贷款、信用评分技术贷款。一方面是这几种贷款相对于最后一种贷款类型,其更容易被量化;另一方面,这几种贷款类型所传递的信息为硬信息,对于银行来说有更好的保障。关系型贷款的信息属于软信息,这种信息是无法被量化的,同时所有的信息具有较强的人格化特点,所以相比于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更适合关系型贷款,通过和银行建立一定的固定联系,可以帮助企业获得一定的关系性贷款[18]。Jensen & Meckling(1999)认为内容专门化程度越高,所需要的转换成本越高,所以在中小企业与银行交易的过程中,长期关系是最好的运行方式[ 19 ]。
............................
第 3 章 S 银行有关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现状及问题分析........................16
3.1 S 银行发展概况 ..........................16
3.2 S 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开展现状 .........................16
第 4 章 S 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发展环境分析.....................27
4.1 S 分析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大环境 ..................27
4.1.1 政治层面环境.......................27
4.1.2 经济环境分析................................27
第 5 章 制定 S 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策略............................34
5.1 展开 S 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 STP 分析 ................34
5.1.1 发展战略选择............................34
5.1.2 目标市场细分..............................34
第 6 章 S 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发展策略实施保障
6.1 组织保障
6.1.1 提高员工思想认识
S 银行中小企业贷款服务想要实施相应的发展战略,应具备合理的保障制度与足够的思想准备。S 银行在提供中小企业贷款服务过程中,管理人员思想局限性问题显著,对于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暴露出的认识不够深刻的问题,应当基于上述发展策略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工作人员和管理层端正中小企业贷款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