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研究,在沈从文与王林的这段师生交往佳话当中,沈从文对王林早期的创作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在创作理念方面。沈从文注重文学的创作特征,提倡作品的艺术性和创作的严肃性,并且强调人性的理念,提倡用一支笔自然书写,王林受到沈从文的影响,注意观察社会中的种种,用一种自然的独特的眼光观察冀中幽闭的乡村世界,以自然的真实和原生态的日常生活场景来构建故事,注入了真实自然的人性描写,写出了很多精彩的篇章。其次,在文本语言方面,沈从文的语言风格是朴素、自然、简洁明了,外加多运用湘西地方方言。王林受到沈从文的影响,在早期创作当中,他的语言风格也是多质朴简洁,并且时常加入冀中地方方言,进一步丰富了作品。再次,在人物形象方面,沈从文多写乡村小人物,并且常常粗略的采用白描手法。王林学习多沈从文的人物描写方法,多乡村小人物,且时常粗略的一笔带过。最后,在地域化题材方面,两者都多有乡情和城乡对照下的忧患反思,可以说,没有沈从文这位老师的悉心指点,就很难看到王林优秀的早期作品。
第一章 国立青岛大学初结缘
第一节 终其一生的师生情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位颇具有传奇色彩的文人大家,作为一代京派文学大师,他在文学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王林,是冀中平原成长起来的优秀作家和重要的文学工作者。二人因为文学在国立青岛大学结缘,成为终生的良师益友。
1931 年,沈从文在徐志摩的引荐下来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时任校长的是杨振声,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是闻一多,外文系主任是梁实秋、孙大雨等,这些都是沈从文的老朋友,与这些朋友的密切交往,让沈从文在此倍感亲切与温暖。这时的沈从文,刚刚进入而立之年,除了辛勤的教书之外,便是勤奋的写作,在此任教的短短两年期间,沈从文相继发表了三十多部短篇小说,同时还在报刊上连载短篇故事。此外,他仅仅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就将《从文自传》一气呵成。可以说这一段时期,称之为沈从文写作的黄金时期。
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的这两年,沈从文主要担任“中国小说史”和“高级作文”两门课的老师。当时的沈从文已经在文坛上小有名气,国立青岛大学的学生都想一睹风采,领略大师风范。但是他在教课期间,讲课风格是那种“声音低,讲的快,似略有怯意”⑦的状态,并且他讲课很快,时常一节课讲完之后便让学生来提问题,有时候直接和学生讲,他所教的课程并没有多少东西,而更希望的是和大家一起到外面看看,观察实际的大千风景。同时,沈从文一直秉承着“要他们忘掉书本,忘掉个人出名、文章传世……脱去一切陈腐的拘束,学会把一支笔运用自然,在执笔时且如何训练一个人的耳朵、鼻子、眼睛,在现实里以至于在回忆同想象里驰骋,把各样官能同时并用,来产生一个作品”⑧的创作理念和方法,他真诚地希望教给大家一点知识,常常用自己的创作为学生示范如何叙述平凡的小事,而不是讲授小说创作的“秘诀”,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创作理念让很多同学不能全部接受,特别是那些仅仅想着如何上课,如何投机获取分数的同学来说无利可图,因此来上课的同学并不很多,起初只有二十五个同学,后来逐渐递减,一年之后,仅仅剩下五位同学,其中有两位还是旁听生。
..............................
第二节 影响方式的多样性
在王林与沈从文的这段师生交往当中,沈从文对王林的影响是深远的。纵观两人的早期交往,沈从文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来影响着王林的早期创作,这主要包括三方面,即沈从文通过课堂授学来向王林传授写作技巧、帮助王林发表一系列作品、为王林撰写《幽僻的陈庄》题记。沈从文主要通过这三方面在潜移默化地帮助、影响王林开始早期的创作。因此,本节笔者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来探讨沈从文对王林早期创作影响方式的多样性。
一、课堂授学
在国立青岛大学的课堂上,沈从文认真又真诚地向他的学生们传授文学知识,讲授创作的心得体会,发表对文学创作的见解,告诉他们一个作家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如何做好这些事情。
课堂授学是沈从文对王林文学创作最直接的影响方式,这主要体现在他为王林《幽僻的陈庄》题记中写的一般:“我要他们先要忘记书本,忘掉红极一时的作家……再来学习应当学习的一切,用各种官能向自然捕捉各种声音、颜色同气味,向社会中注意各种人事……把各样官能同时并用,来产生一个作品……倘若作者不以失败为意,又魄力,有毅力……这个人所读的书即或不多,还依然能写出很完美很伟大的作品!”⑩这一段题记充分反映出沈从文的创作理念。首先,沈从文强调要他们忘掉书本知识,忘掉目前名极一时的作家,忘掉有关的个人利益,忘掉阅读的一切书本及其固有的观念和概念,将这些不利于创作的东西先在自己的脑海中通通抛去,再来学习应当学习的一切。其次,沈从文还教导他们要用一切官能学会捕捉社会中的任何一面,认真观察生活,学习大千社会中的种种,执笔自然,驰骋想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实自然的作品。再次,沈从文还强调要创作出风格和态度上严肃健康新鲜的作品,只有这些态度严肃健康的作品才能真正的称之为作品。最后,如果经过一系列努力,即使作品写成后不尽人意,但倘若一直运用如此的方法和态度进行不懈的创作,并且只要作者本人不气馁、有魄力、有毅力,大胆的学习和毫无畏惧地进行创作,最后依然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
第二章 创作理念的吸收
第一节 严肃健康的文学态度
在京派的文学观念里,把自由上升到文学本体的高度,强调文学的严肃性、独立性,坚持以文学为本体的价值追求,是京派一以贯之的文学立场。1933 年,沈从文发表《文学者的态度》,指责作家的“玩票白相”,本意是从“道德上与文化上的卫生”观点出发,主张扫除存在于当时文坛上的恶风气,大力倡导一种严肃健康的文学态度。正像他本人 1931 年在国立青岛大学教课时说的那样:让大家“忘掉书本……希望他们忘掉‘做作文’‘缴卷’。能够把这些妨碍他们对于‘创作’认识的东西一律忘掉,再来学习应当学习的一切……这作品即或如何拙劣,在意识上当可希望是健康的,在风格上可希望是新鲜的,在态度上也当可希望是严肃的。”14沈从文坚持注重文学特征,提倡作品的艺术性和创作的严肃性和健康性,他希望创作者们都能够忘掉书本,忘掉一切固有的固定性的观念和概念,用一种健康的、新鲜的、严肃的创作理念来创作。此外,他在写给王林《幽僻的陈庄》题记中,也在反复强调这个理念,希望能够用一种严肃健康的态度对待文学,用心创作文学。同时,他本人在自己的作品中也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创作态度,可以说,以上提到的种种的创作理念是沈从文自身创作的总结与真实写照。
特别是在乡土文学创作中,沈从文一直遵循着这样的文学创作理念,他言传身教,在自己的作品中以身作则,在他笔下的这些作品,无不充满着严肃健康的文学态度。例如他 1931 年 8 月于青岛创作的《三三》,沈从文在文中并没有直接描写出三三的样貌,而是通过一件件小事勾勒出三三的天真活泼,童趣可爱,让读者无不欢喜。《柏子》(1928 年),沈从文并没有直接写出以柏子为代表的湘西水手具有怎样的人物性格特点,而是通过柏子的言行举止来从侧面烘托出水手们的洒脱自在。此外,再例如《雨后》(1928 年)、《龙朱》(1929 年)、《萧萧》(1929年)、《丈夫》(1930 年)等一些乡土短篇小说所展现的那般,这些作品整体也呈现出一种严肃健康的文学态度,自然优美,清新脱俗,不矫揉造作,作品兼具艺术性和严肃性,作品字里行间彰显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美,这些作品无不展现着沈从文严肃健康的创作理念。
..............................
第二节 注重人性的创作理念
在沈从文乡土文学的创作当中,注重人性是他一直遵循的理念,他欣赏自然的、优美的、健康的、淳厚质朴的人性,沈从文对于自然人性给予这样的肯定和赞赏:“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赞美胆量大的,精力强的。一个人行为或精神上有朝气……我爱这种人也尊敬这种人。这种人也许野一点,粗一点,但一切伟大事业伟大作品就只这类人有份。”
正如沈从文笔下那些整日劳作的水手们,例如《柏子》:“(柏子)日里爬桅子唱歌,不知疲倦……预备将这一月储蓄的金钱与精力,全倾之于妇人身上,他们却从不曾预备要人怜悯,也不知道可怜自己。他们的生活,若说还有使他们在另一时反省的机会,仍然是快乐的吧。这些人,虽然缺少眼泪,却并不缺少欢乐的承受!”16尽管平日里卖着力气艰辛工作,吃穿拮据,说话粗俗,在一般人的眼中生活品质低下,但是在水手们自己看来,他们生活得却很幸福,每次靠岸寻欢便能得到一些满足与快乐。这些水手身上所展示的便是一种自然的、健康的人性,是一种旺盛的生命力和随性的生活态度。这样的水手何不让人觉得幸福呢,在他们身上所展现的便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态度,他们随性洒脱,自由自在,他们是一群真正具有人性的人;再例如他笔下的那些妓女们,虽然靠的是商人生活,住的是吊脚楼,但心系的却是重情重义的水手们,她们少的是卖弄风姿,多的是人性中对美好爱情的憧憬,“由于边地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主顾,做生意时得先交钱,数目弄清楚后,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妓女多靠四川商人维持生活,但恩情所结,却多在水手方面……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定远远的一个人。”17妓女在一般人眼中,都是见利忘义、重利薄情、水性杨花、逢场作戏之人,但是在沈从文的笔下,这样身处湘西边陲的妓女却有情有义,多的是让人同情怜悯,她们身上展现的便是湘西最自然健康的人情、人性之美,沈从文把这种注重自然人性的理念贯穿于文本当中,字里行间予以赞扬。
............................
第三章 文本语言的继承............................... 19
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