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语言学论文,笔者希望通过对汉语介词框架和泰语相关介词框架的初步研究,能够帮助读者了解两国语言的思想和观念的差异,更希望借此研究对汉泰语教学提供一些 参考。
第一章绪论
1.1 选题意义
自打《马氏文通》以来,汉语介词的研究就已经受到语言学家们关注和重视,介词框架是近年以来才提出的概念。在实际语言使用中,介词框架的使用频率很高,而对具体介词框架的研究较缺乏。 陈昌来(2002,2003)提出,“介词框架”是指由前置介词与后置词搭配合成使用而形成的一种构式,这种介词框架的表意功能和句法功能同介词短语基本一致。从类型学看,有的语言只有前置介词,没有后置词(方位词等),有的语言只有后置词,没出现前置介词。汉语中则是既有前置介词,又有后置词,可是这样的构式在泰语当中比较少出现,如:“จาก……มา/เป็นตน้ไป/เป็นตน้มา”、“นบัจาก……มา/เป็นตน้ไป/เป็นตน้มา”、“ต.งัแต่……มา/เป็นตน้ไป/เป็นตน้มา”、“หลงัจาก……มา/เป็นตน้ไป/เป็นตน้มา”等前置介词和后置方位词搭配使用而形成的介词框架。可是在英语中,介词作为前置介词跟方位词作为后置介词不能搭配,是因为英语中没有“方位词”,所以在翻译英语介词的时候总是要填补适宜的后置词,如:from the masses, to the masses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再从类型学角度来看,汉语中不能有英语from inside the room 和泰语จากในหอ้งเรียน 等等这样的介词和方位词连用现象。这样的语言现象是外国人学习汉语要面对的一个难点,一些初学汉语的留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汉语中的介词框架没有泰语和英语一样的介词连用现象,更无法理解介词框架的前后项什么时候隐略,什么时候必须出现,什么时候可用可不用,能不能同时隐略。
现代汉语中的介词框架有很多种类型,有些固定构式介词在前;其他词语如:方位词、名词、准助词、连词、动词等在后。介词所介引成分被夹在中间,构成了介词框架,本文以介词框架“起始介词+X+方位词”为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起始介词+X+方位词”这个介词短语可以视为一个介词框架。此介词框架的主要成分包括三个成分,第一成分是前置词“起始介词”,所要研究的共有七个,分别是“从、自、由、打、于、自从、打从”,第二成分是后置词“方位词”,如:“上、下、中、里、内、前、后、以前、以后、以来、之间”等方位词搭配使用而形成的介词框架,第三成分是中间成分的X。
1.2 研究现状
1.2.1“介词框架”的提出、定义及范围
Greenberg(1980)最早提出框式介词的现象,最初他称为“Cir-Cumfix”(框缀),1995年就改为“Circumposition”。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埃塞俄比亚闪语族部分语言和伊朗语族部分语言。刘丹青(2002,2003)吸收了Greenberg的观点,把这理论引入汉语语法的研究中,把“Circumposition”译成“框式介词”,并从类型学角度首次对汉语框式介词的来源、产生机制等进行了概括而深入的研究。陈昌来(2002,2003)从三个平面系统地考察了这类结构,并将“框式介词”叫做“介词框架”,他提出在这类结构中,位置在前面的介词和位置在后的后部词就像一个“框架”它们将介词所介引的对象夹在中间,所以可以形象地称它们为“框架”。由于这种框架的功能和表义功能同介词短语(PP)的功能基本一致,从而就可以称为“介词框架”,如“从……上/中/下;自……以下/以上/以来;自打……以来;自从……之后/以后/以来;打……以来/以后/起;由……来……”等。陈昌来(2002,2003)运用“介词框架”这一术语,主要是着眼于传统语法的称名,在汉语语法论著中,西方语言语法的“Preposition”一般都叫做“介词”,而很少使用“前置词”这一术语;同时,一般情况下也很少有后置词“Postposition”这样的说法;将“从……上”等构式称为“介词”这样的情况似乎不合汉语语法的习惯;更主要的是,“从……上/下/中/里/内/前/后、从……而、自……以下/以上/以来、自从……之后/以后/以来;打……以来/以后/起、在……上/下/中/里、在……的时候、拿/用/就/从……来看/来讲/来说、为/为了……起见、除(了)……以外”等结构中的前置介词和后部词的相对独立性,后置词“上、下、中、里、内、前、后、而、以下、以上、以来、以外”等不好笼统纳入所谓后置词范围,从而把其命名为“介词框架”,以介词为标记词。
汉语介词框架是近年以来才提出的概念。汉语介词框架的研究最早由马建忠(1898、2001)注意到“自……至/以下/以来/以南”这一类的结构1。高名凯(1957)也注意到“于……之上”、“在……上”这一类的结构并加以研究。张寿康(1978)注意到这类结构,把其命为“复合的介词结构”。崔希亮(1996)曾将不属于介词性结构的“在……呢”叫做“框架”。詹卫东(1998)在研究“N的V”结构时,将“在……上/中/下”称为“介词槽”。
第二章 介词框架“起始介词+X+方位词”的构成
2.1 “起始介词+X+方位词”构成情况
本章对介词框架“起始介词+X+方位词”进行解释以及描述这一些介词框架在现代汉语中的形成与使用情况。按照本文的研究范围,起始介词作为前置词有7个,分别是“从、自、由、于、打、自从、打从”,这七个起始介词都可以表示空间和表示时间,方位词有11个,分别能表示空间的有:上、下;能表示时间的有:以前、以后、以来;能兼表空间和时间的有:中、里、内、前、后、之间,前置词与方位词搭配使用而形成介词框架。通过检索北京语言大学BCC现代汉语语料库发现“起始介词”与“方位词”的形成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起始介词“从、自、由、于、打、自从、打从”与方位词“上、下、中、里、内、前、后、以前、以后、以来、之间”搭配,除了起始介词“打”,其它起始介词都可以与那些方位词搭配使用而形成。而通过我们检索北京语言大学BCC现代汉语语料库发现,三个起始介词分别是 “打”、“自从”、“打从”不能与所有的方位词构成介词框架,“打”只能与“上、下、中、里、以后、以来”构成介词框架,“自从”除了方位词“内”和“之间”之外,其他方位词都可以构成介词框架。“打从”除了方位词“之间”之外,其他方位词都可以构成介词框架。以下具体讨论七个起始介词与方位词搭配构成介词框架的情况。
2.2 “起始介词+X+方位词”的构件分析
很明显,“起始介词+X+方位词”框架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起始介词、方位词和X。这三个部分分别由不同的单位或成分构成,随着这些成分或单位的不同,该结构会表现为一些具体的结构。本章将对一些典型的具体框架进行分析。以下是我们讨论这一介词框架的主要构成部分或框架的构件。
2.2.1 起始介词
本文研究综述部分描述了前人对现代汉语起始介词的研究结果,并说明了起始介词的用法。本章只关注其中几个方面来讨论:从语义上来看,这七个起始介词的语义表达大致相同,但有的起始介词表达的意义相对丰富,有的起始介词能表达的意义相对较少。以下具体讨论七个起始介词的语法意义。
1、“从”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从”具有两个词性特征:“从”作副词和“从”作介词,当“从”作介词时,“从”的语法意义表示起点时,指处所、方位、来源、发展、时间、变化等;如果是表示经过的场所或路线时,“从”可以跟处所词语和方位词语构成;表示依据或凭借时,在句子当中,“从”可以跟名词构成。
介词“从”也可以介引时间、处所、事物和人物等。在现代汉语使用中,其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很丰富的。“从”的语法意义表示时间起点、空间起点、空间经由、依据和动作行为的对象。例如:
(70)从四月份以来,人们从来没有发现过一只死老鼠。(《鼠疫》)
(71)从家里逃出来,直接跑到他的老地方洛东达咖啡馆。(《爱情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