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范文栏目提供最新教育论文范文格式、教育论文范文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促进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深化各项体制改革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305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1108141758512468 论文字数:3795 所属栏目: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促进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深化各项体制改革

 

摘要: 学分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其更能适应于现代教育观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促进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深化各项体制改革等特点正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实践。http://www.51lunwen.org/jylwfw/本文阐述我国现行主要的两种学分制模式,并提出我国现行学分制管理模式面临的困难及相应措施。

 

关键词: 学分制 管理模式 管理措施

 

所谓学分制(CreditSystem )是以学习一定时间分量为单位,计算某一教学活动量。完成学业的标志是是否达到规定的学分。学生所修成绩合格,均被视为已取得该课程规定的学分数。学生取得总学分数者,即准予毕业。它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以教学计划规定的和积累平均学分绩点作为衡量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一、大众化教育下实行学分制的必要性当前, 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高新技术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各行各业。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这一切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培养高素质的、有厚实的基础、有创新能力、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院校在新形势下的教育目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导致高校生源质量的差异增大,一些学校的新生入学分数甚至相差100 分以上,特别是外语、计算机基础差异更大。怎样为每个学生创造因材施教的环境,使优者更优,基础较差的能达到毕业基本要求,是我们在教学管理制度上要解决的问题。与学年制相比, 学分制更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需求,它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引入选课制和弹性学制。从更积极的角度看,实行学分制,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长、需求去选择相应的课程、学习方式,拓宽知识面,以充分适应信息化时代和全球化经济的需求。学分制将打破长期以来“ 一人一课”的局面,教师只有多开课、开好课、开新课才能满足学生选课的要求。而学生有权选择教师,无疑给教师带来压力,迫使教师不断钻研新知识,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及教学内容,开设高水平的课程,从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二、我国现行学分制的主要模式探究学分制发展历程不难发现, 决定教育体制采用何种模式的最根本因素是本国的经济模式。因此,各国实施学分制没有统一的模式,美、英、德、日的学分制管理差异就很大。而我国,由于学分制的施行需要相应条件保障, 加之教育是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进行宏观管理, 主要可将普通高校学分制模式分为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两种模式。

( 一)学年学分制模式它是学年制和学分制的主要特征于一体的教学管理制度, 也是传统教学模式与完全学分制的一种折衷与过渡形式,即保留了学年制的特色,并融入一些学分制的做法,形成了以学年制为基础、以选修制为前提的学年学分制。它尽管对每门课按学时数规定了相应学分, 按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把各门课程的学分累加起来而规定了各专业的总学分, 把课程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但在实际管理上与传统学年制亦相似,它不打乱传统的教学安排框架,改变幅度不大, 也不能满足部份学生要求跨学期提前毕业或延长学习年限等一些新的要求。

( 二)完全学分制模式完全学分制即全面实施的学分制, 它以选课制为基础,集导师制、淘汰制、绩点制于一身,是一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具有较完善竞争机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打破传统的必修观念,在必修课中引入选修,开出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课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特长等情况进行选择;通过压缩课内总学时和总学分,扩大选修课比例,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局面;通过实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双学位制,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这种制度不仅可扩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而且可促使同一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有利于各学科各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为培养新兴、边缘学科人才提供条件;采用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制;同时通过设立“ 导师组”或“ 选课指导组”等形式实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加强对学分制下学生学习的指导;可采用绩点制或绩分制来全面衡量学分制下学习的质和量。

 

三、我国实行完全学分制模式面临的困难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采用了学年学分制,真正实行完全学分制的高校很少,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主要是实行完全学分制模式面临着如下一些问题:

( 一)教学资源紧缺学分制的实施是以充足的教学资源为前提条件的。我国这几年教育实施了几项大的改革,大量的扩招使我国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而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及时的改善, 学校考虑的是怎样把扩招的学生安排下来,使学生有序地上课,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顺利毕业就行了,是否实行学分制不是考虑的重点。

( 二)缺乏足够的教师高校的教师是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配置的。扩招使师生比增加,从事教学的教师工作量猛增,教师数量更显不足。加上多年来老师局限于从事某一课程的教学, 一旦升为教授后精力往往在科研方面,不再为本科生开课,要想开出大量的选修课程,缺乏充足的教师。

( 三)后勤保障系统跟不上实行学分制后需打乱原有班的建制上课,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上课, 需要的各种保障条件更多,而高校后勤保障系统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 另外目前综合性大学大多为几所高校合并, 所有的学生并非生活在一个校区, 而是学习生活在不同的校区,校区之间相隔较远, 这给学校实行学分制带来一定的困难, 学生不可能为选某一课程而经常到另一个校区上课。

( 四)教学资源合理调动面临困难,学生管理工作量增加学分制的实施将打破原有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结构,各专业、各年级学生交叉选课增加,各院系教学资源将只有共同使用、交叉使用,才能满足教学需求, 而各院系由于专业及学科建设的需要,很难将其院系的全部教学资源提供学校统一使用。学生上课不按原建制班上课, 而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按选修的课程上课,教学管理难度增加。另外,学生个性增强, 班级团体意识及集体主义协作精神将会减弱,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将会削弱,学生管理工作量将大幅度增加。

 

四、全面推行学分制模式需在体制改革中逐步完善

目前,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实行全面学分制的情况为数不多、参差不齐,而实行学年学分制的学校为数却不少,可见要普遍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模式,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与各校改革力度和各方面办学条件有关,需要在体制改革中不断实践和完善起来。

( 一)转变观念,确立学分制在高校中的龙头地位入世的挑战,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把中国的高校推到了改革潮流的前沿。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的高校必须从21 世纪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及其要求出发,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全面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学科专业整体对社会变革的适应力。而对高校工作重中之重的教学工作, 则要求进一步强化教学改革, 构筑与时代发展趋势和特点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念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体系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体系。所有这一切,集中到一点,就是高校必须实行学分制,此所谓“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由于学分制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龙头地位所决定的。

( 二)重构体系,建立以学分制为中心的教学体制学年制是一种传统的教学体制, 以学年为中心,按照多年不变(有的几十年不变)的教学计划,排课、上课、考试,年复一年,教师和学生都在无奈中渡过本科四年,按部就班地毕业。这种教学体制使学生完全处在被动的地位, 从而扼杀了其个性的发挥和完善,不利于建立教育创新的机制, 不利于个性的成长与个性特色的充分发挥,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对教师来说,学年制缺乏创新精神和激励机制,有的教师十几年一贯地用一本讲义, 有的教师长期滥竽充数误人子弟,从而大大制约了高教质量的提高。从传统教学管理体制学年制到学分制, 不仅是教学管理理念的转变,同时也是教学管理体制的转变,如果不从根本上打破旧的教学管理体制, 新的教学管理体制是建立不起来的。因此,转型,重构体系,建立以学分制为中心的教学体制是实行学分制的又一个重要条件。

( 三)强化师资,整合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行学分制的中心环节是教师。一些学校为什么迟迟不能推行学分制, 或不能推行真正的学分制,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师资的不足, 特别是师资素质欠缺,往往造成推行学分制的瓶颈。据统计,在美国是“ 50 万教授在3000 多所大学的200 多万个教室里,为1000 万攻读1500 种学位的学生上课,”可见师资是实行学分制最重要的保障。实行学分制的高校都必须在强化师资上下功夫, 以整合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 四)完善设施,建立学分制管理数字化网络平台实行学分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这个系统工程中,教室、图书馆等虽然是不可缺少的硬件设施,但对于教学管理工作来说, 建立学分制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则是更重要的设施。可以想象得出,成千上万的学生同时选课, 如果不是利用网络进行排课和选课,那么只有排队选课了。总之,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下,全面推行学分制管理模式,确实要解决许多问题,要摆脱许多羁绊,但如同一切成长着的事物一样,随着学分制的推行,势必会引起高等学校一系列的变革,甚至是痛苦的裂变。而这种变革不是等来的,学分制不能坐等一切条件成熟而顺水行舟, 而是要在发展中引发变革,在变革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 1] 李明. 高校学分制实施历史及现状浅析. 中国教育,2001. 10.

[ 2] 朱中华. 唐洪. 适应素质教育, 建立中国特色的学分制.煤炭高等教育, 20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