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本研究以山东省平度市X中学为例,深入探讨了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的管理问题及其优化对策。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数据分析,本研究发现,与新高考改革前的走班制相比,改革后学生对于科目的选择具有更大的自主性,这导致学校需要对原本的教学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和调整,对于任然处于新高考改革前的教学资源管理模式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相关概念
一、新高考
新高考政策即教育部公布的新的高考改革政策。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年9月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此轮的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目的就是探索招生录取与高中学习相关联的办法,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走班制教学
走班制是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在中国普通高中实施的一种教学模式。该制度允许学生依据个人的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规划,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和政治这六门学科中自主选择三门作为高考的主要考试科目,并参与相应的课程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再固定在一个班级接受所有课程的教育,而是根据所选科目的不同,流动到不同的教学班级,即“走班”,在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师资下,接受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这种教学管理方式旨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为灵活和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以适应高等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第二节理论基础
一、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类智力的心理学理论,它在1983年首次被他在《心智框架》(Frames ofMind)一书中提出,传统的智力测试(如智商测试)过于狭隘,不能全面反映人类的智能。因此,他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主张智力有多个独立的维度,每个人在这些不同的智能上有自己独特的强项和弱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智力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主张教育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独特智能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这一理论对新高考制度和选课走班制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因为这些教育改革正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新高考以改变传统考试制度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弊端,实现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智力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差异性,充分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和发展潜能,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与兴趣选择相应的科目。走班制下的教学班是新高考的产物,是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教学管理领域的体现。多元智能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如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对教学班学生的学习管理需要学科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差异情况,发展潜力和学习兴趣、接受程度等各因素制订不同的教学策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在课堂人际管理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差异,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和群体,环境适应性不同,学科教师需要耐心、细心、关心每一个学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全面看待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考试科目,这样的选择性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学习,从而促进智力和特长的发展,打破的文理分科的壁垒,提供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未来规划选择课程的可能性,这也有助于学生在不同领域获得均衡的发展。
第二章 平度市X中学走班制教学的管理实施现状
第一节平度市X中学选课走班实施现状
一、学校实行部分小走班模式
自2018年起,平度市X中学开始实行“部分小走班”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依据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情况,将学生分配至不同的班级。当一种选课组合的学生人数足以组成一个班级时(班级人数≤45人)时,则保留这一选课组合并安排相关的课程学习;如果某些组合无法单独成班,在教师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学校会采用“两固一走”或“一固两走”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尊重学生的课程选择,也可以保证班级的稳定性,避免了走班频率过高的问题。同时在教师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学校会采用“两固一走”或“一固两走”的教学模式。在“两固一走”模式中,学生在大部分科目上与本行政班级一起上课,只有一门选考科目不同,需要和其他班级的学生一起上课。而“一固两走”模式则意味着学生在两门选考科目上需要走班,与其他班级的学生共同上课。
大规模的学校,如昌乐一中,由于学生人数多,能够提供更多的选课组合,因此更容易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选课需求,并实施“完全走班”模式。这主要是因为昌乐一中人数较多(2200人),可形成大约45个班级,有效的保证了选课的多样性。而本研究选用的平度市X中学,人数(1300人)和班级数量(25个)仅为昌乐一中的一半,因此课程选择相对单一,走班模式选择上相对受限。
近年来,平度市X中学还尝试了分层走班的教学模式,即划分创新班和普通版。但是创新班的学生总数较少,以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的学生为主,而剩余的学生在选课组合时较多,分层走班难以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因此需要采取小规模走班以适应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平度市X中学的三个年级在走班方面的实施情况各有不同,但都在努力寻求在师资和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
第二节信度与效度分析
问卷的信效度决定了问卷结果的可分析性,本节对研究所用问卷的限度和效度进行了分析。
一、信度分析
对本研究中研究工具《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制调查问卷》信度可靠性的统计数据提供了对研究测量工具内部一致性的评估,分别基于克隆巴赫Alpha系数和基于标准化项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具体结果如下:结果如表2.2所示:
可靠性统计的第一项是克隆巴赫Alpha系数,其值为0.801。克隆巴赫Alpha系数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一致性检验指标,其范围在0到1之间,数值越接近1表示测量工具的内部一致性越高。在这份研究中,0.801的Alpha系数表明测量工具具有相对较高的一致性,这是一个积极的结果,表明测量工具的各项测量在整体上是相互一致的。
另一项可靠性统计是基于标准化项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其值为0.718。这一系数考虑了测量项之间的相关性,并对每个测量项的方差进行了标准化。0.718的基于标准化项的Alpha系数相对较高,这意味着即便考虑了测量项的相关性,测量工具的一致性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综合而言,这两项可靠性统计的结果均表明测量工具在内部一致性方面表现良好。0.801的克隆巴赫Alpha系数特别强调了测量工具各项测量相互间的一致性,为研究提供了可信度和稳定性的保障。这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第三章 平度市X中学走班制教学的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42
第一节平度市X中学走班制教学的管理问题............................42
一、学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42
二、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45
第四章 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的管理优化对策.......................52
第一节管理理念创新,提高师生和社会对走班制教学的认识...................52
一、转变教学管理理念,积极推进走班制教学......................................52
二、更新教师观念,加强走班制教学的宣传与教育..............................52
三、加强社会宣传,呼吁个性化发展......................................................53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58
第一节研究结论..................................58
第二节不足与展望...........................58
第四章 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的管理优化对策
第一节管理理念创新,提高师生和社会对走班制教学的认识
平度市X中学在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面临着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重大转型。为了顺应这一转变,学校必须从根本上更新办学理念,积极落实选课走班制。这不仅仅是对教育政策的响应,更是为了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平度市X中学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一、转变教学管理理念,积极推进走班制教学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理念体现在“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两个方面。首先,“以人为本”体现在学生的选课主动权上。以美国为例,只对高中毕业能必须达到的最低学分进行要求,全国并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43]一方面坚持以学生为本理念,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兴趣以及潜在发展能力。以我校为例:高一年级通过入学教育、荣誉教育、生涯教育等帮助学生确立学业成就目标和人生未来发展方向;高二年级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主题教育,整合学校资源提升其认知能力;高三年级,充分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帮助其面对升学压力,构建家校联合联动机制,共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氛围,最终让学生成为具有人格健全的合格髙中毕业生。
另一方面坚持以教师为本,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管理氛围,保障教师在相关工作上的知情权、参与权与决策权;制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时尊重教师意见,让教师成为教学管理的主体,而不是被管理的对象。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山东省平度市X中学为例,深入探讨了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走班制教学的管理问题及其优化对策。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