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教学研究论文格式、教学研究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地理研究性学习中能力的培养

日期:2018年01月15日 编辑: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539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编号:lw200707021134379907 论文字数:3489 所属栏目:教学研究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职称论文 Thesis for Title
   摘要:新课不应满足于掌握已有知识,更应该创新,揭示课本知识中蕴涵着的内在联系和思想方法,作多角度分析,在研究中达到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把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化成创新活动的思想源泉。。 
    在目前素质教育的前提下,针对地理新教材知识内容丰富,知识点,涉及面广,更应该把握会考考纲的准确尺度,创设好课堂情境,把握好重点和难点, 帮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的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应该在研究的过程中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创新、求异”的思想。教学中应该注重知识的提高作用,运用新的表达方式、教学手段、认知标准、测试练习、使零星散乱的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重新组合、积点成块,加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也更要注重“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欲望。 在全新的课程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和成功的机会。

    一、要把握整册书的知识体系。

    新教材的编写有三个中心,即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新教材打破了长期以来过分偏重学科特点的倾向,突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思想,并在“新思想”的指导下采用了组织教学内容的“新思路”和教材组织形式的“新结构”。下面是新教材的知识结构:
    该知识结构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地理环境(包括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人类活动(包括农业、工业、聚落、地域联系)和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包括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问题的后果和环境问题的成因)。新教材把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作为高中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自然基础。当前,人类深深地被环境问题所困扰,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加强环境保护,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根据现代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应该以已有知识为基础,注重归纳罗列知识体系,更应注重揭示课本知识中蕴涵着的内在联系和思想方法,作多角度分析。这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首先加强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进行地理知识的整合。
    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都需要整理知识,才能达到教与学的目的。教师授课用的教学知识体系不同于科学知识体系,它需在教材的基础上,按教学论的要求,预先加工成以教材为参考,以大纲为依据的教学知识体系 ,使其达到传授知识、掌握方法、训练思维的教学目的;学生在学习时,也需要整理知识,需要开展积极的思维,对知识进行再加工,才能学到活的知识。
    对地理教学进行知识的系统深化和知识再造过程。全盘有计划地进行基础知识的梳理和有机的整合,以达到对地理知识的再认识、再深化及再综合。
    例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性为线索,把两类国家的农业,工业、国际贸易和金融、城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增长及人口问题、存在的环境问题等高中地理教材所涉及到的有关内容加以比较,通过这样的知识重新整理、组合和比较,有利有学生整体性知识的建立和基础知识的落实。
    例二:从“当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远日点时”这一信息源出发,可以联系下面一系列问题组织教学:
⑴地球公转的速度;⑵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特点;⑷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规律;⑸南、北半球极昼、极夜的范围及其变化;⑹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方向;⑺南、北半球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判断;⑻东亚、南亚两类季风的风向及其气候特点;⑼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⑽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流向及成因。(以上各问题都可以作为信息源提出)。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平时积累的知识就不再是孤立、零乱的,而是有了一个个相互联系的、可以附着的基点,知识点变得更为有序,学生记忆也就比较方便了。
    其次提高判断和运用地图和图表的能力,更好的理解知识。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新编高中地理教材选用了大量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地理图表,在一些地方以简单明了的框图代替了繁琐的文字叙述,每一幅图上的 信息尽量简约,改变了过去图表中地理信息过于繁杂的状况,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对有关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掌握主要内容。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对书中已有的图形进行重点分析。
    例一:在进行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中“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分布曲线图”的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只对教材中描述的一般规律进行分析,还应挖掘图中蕴含的教材文字未提及的问题,如:为什么低纬度海区盐度最低值出现在赤道偏北海域?为了全面解答为个问题,学生必须运用南、北半球夏半年时间差异、大气环流及降水量随纬度变化规律,赤道南、北气候类型分布及其面积,赤道南、北陆上河流径流注入量多少等高中地理知识去综合分析。
    例二:根据教材中美国地图多次出现的这一信息,要求学生运用高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美国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地形、农业带分布及其粮食生产、城市、五大湖工业区及工业中心发展的条件、存在的环境问题等知识内容。推而广之,引导学生如何分析意大利、德国等国家的相关情况。
    上册以自然地理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而下册内容是以人文知识为主。因此在分析图形和图表时应围绕四大环境的相关性以及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展开,抓住知识主干,让学生“知地”和“明理”,要达到“说理”和“析事”的要求,同时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
    最后培养发散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对地理学科的认知水平。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就谈不上能力,但是决不能把知识等同于能力。知识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只重视知识,必然会弱化思维训练。在教学中要能使学生从平淡的书本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高中地理的有些章节,知识和图表比较零散的,学生很难建构知识体系,其思维能力必然受到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有一定难度和较高思维质量的问题,不妨广开言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不同的思维进行碰撞,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归纳出最佳的思维过程。对于问题的回答,老师不要急于用对与错作评价,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有创造性的思维,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多变换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使思维的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
    对于以前训练过的内容要进行创造性的重新组合,使学生有新颖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让学生分别画出不同视觉角度的晨昏线(平视图和从南北极上空的俯视图),这样的变式训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针对近年来地理会考中开放性和逻辑性试题日益增多的特点,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同”,更要允许学生在思维时“存异”。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合情合理的分析(最好在备课的时候尽量用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切不可武断的评价,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思维的热情和兴趣,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同时在教学中还应该准备丰富的直观信息(如模型、多媒体、投影片)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并通过设疑来诱发学生的想象,还可以通过类比、比喻等方法,充分挖掘学生想象的潜力,积极引导大胆联想,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实物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如对“地球村”的理解,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畅所欲言:有的说,因为交通事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大大方便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的说世界性的气候变暖,两极地区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了一些沿岸的地区;有的说,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有的说,人为原因而导致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人类生存的空间变小了;还有人认为,因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宇宙的范围不断扩大,因而地球相对变小了,这些都称为“地球村”了。这样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水平,从不同的角度来独立探索,进而提高对地理的认知和思维能力。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会考命题思路向着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向发展,并且这个思路只会加强,不会减弱。因此,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变教学方法,精心设计,使每节课不仅具有综合性、针对性,而且富有新颖性,同时使学生们自觉的主动的去研究性学习,力争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教育学》
    《心理学》
    《创新的尝试》
    《地理教育》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