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我国2012-2021年30个省份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熵值法构建了区域实体经济指标体系,衡量了我国各省的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对2012-2021年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揭示了其融合发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以测算出的各省份经济发展质量作为被解释变量,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为解释变量,加入人力资本、政府支持、经济增长水平、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度控制变量,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社会经济各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临着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是我们党准确把握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十四五《纲要》中强调“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针对近年来金融发展偏离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的现状,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现代的金融体系,以便于更好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以高质量金融发展服务实体经济,从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助力我国高质量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离不开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实体经济繁荣发展,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广东省考察讲话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下,深入探讨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可以为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
近年来随着区块链、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在多个行业的运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由此也推动了金融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弥补了传统金融的劣势。2022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为7.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约为7.8%,由此看出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我国实体经济占GDP的比重却逐年下降。当前恰逢我国经济转型重要时期,实体经济与数字金融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注意。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亦不能落后。
1.2文献综述
1.2.1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相关研究
在阅读大量文献之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数字金融的研究比较多,大多聚焦于数字金融在地区或国家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大多数学者已经证实数字金融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早期学者Beck等(2009)就曾提出:“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有着正向显著作用,有利于稳定金融系统。”周斌等(2017)学者认为:““互联网+”、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有着正向显著作用,但是经济增长对普惠金融的影响特别小,”这是基于PVAR 模型得出的结论。钟润涛(2018)对全国以及分区域实证研究后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发展影响为“倒U型”。张勋等学者(2019)研究了数字金融与经济包容性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提升了落后地区的家庭收入、产生的作用更明显。钱海章等人(2020)研究了数字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运用工具变量、DID、中介模型等多种模型进行实证数据检验,研究证明了数字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显著作用。孙玉环等人(2021)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的现状及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通过总体与省份双重视角研究,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重点分析。张龙耀和邢朝辉(2021)通过核密度估计、变异系数法、基尼系数、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等方法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全国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差异,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方面。早期汪亚楠等学者提出:“数字金融对我国实体经济规模有着显著正向影响,且通过了实证检验,进一步对数字金融的分指数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覆盖广度、使用深度两个指数作用明显”。田新民和武晓婷(2019)认为,金融与实体经济作为经济系统的子系统,两者之间密切相关,用不同的方式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刘瑞凝等人(2019)、成学真和龚沁宜(2020)认为,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数字普惠金融能通过提升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从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周泽炯和叶卓雅(2020)研究了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区域异质性,发现在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比在东部、中部地区明显。杨丽晨提出:“数字金融对于优化实体经济产业结构、提升资本配置效率有着显著影响,且经过异质性分析,证明东部、中部、西部同样如此”。王修华、周蓉(2024)基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研究了我国金融强国建设的突破思路,针对目前现状发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2基础理论与影响机理分析
2.1概念界定
2.1.1数字金融
数字金融是与数字经济相对映的经济形式,作为在数字化及网络化背景下涌现的金融新业态,是数字经济最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依赖数字技术,如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投融资以及支付等多种商业行为。伴随着近些年数字产业的发展,为数字金融解决了技术、要素等诸多难题,促进金融产品、服务、模式等创新,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短板,推动了数字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数字金融领域覆盖非常广泛,涉及数字货币、数字银行、数字证券、数字保险及数字资产管理等多个方面。
2.1.2实体经济
发展实体经济是我国立身之本、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国家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因此本文理解的实体经济,是人民通过一系列方式创造的经济活动,如社会物质精神活动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服务活动,是以实际资本运行为基础的。近年来,在我国经济仍然存在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朝着稳增长、防风险、调结构、惠民生及促改革的目标,通过降准降息、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良好发展,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以此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共同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
2.2理论基础
2.2.1金融发展理论
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是金融发展理论的第一阶段,这个时期金融问题并没有得到专门的研究,学者们未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受到第二次大战的影响,部分学者发现经济增长受到金融发展的影响,由此转战于对金融发展方面的研究,人们逐渐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并展开研究,如Goldsmith(1969)、Patrick(1969)以及 Shaw (1973)等人,于是金融发展理论开始创立。
金融结构理论是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主要内容为金融结构的变化就是金融发展的变化,主要代表人物是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主要贡献是发现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直到现在金融相关比率指标 FIR仍然被学者们广泛应用。
20世纪70年代后,罗纳德·麦金农、E.S.肖等人通过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现状、原因、问题等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金融深化理论,这也意味着金融发展理论的真正产生。金融抑制理论、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对当时经济增长、政策制定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金融抑制理论认为,金融发展具有双面性,有可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也有可能抑制地区经济发展。金融深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之所以经济不发达是因为存在金融抑制问题,通过政府减少对金融的干预实现金融改革,从而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3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分析 ......................... 19
3.1数字金融评价指标选取及分析 ............. 19
3.1.1数字金融评价指标选取 ............ 19
3.1.2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分析 ...................... 19
4经济发展质量的现状与测度 ..................... 29
4.1经济发展质量现状 ........................... 29
4.1.1创新发展方面 ....................... 29
4.1.2协调发展方面 .................... 29
5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 38
5.1模型设定 ............................. 38
5.2变量选择及数据说明 ................ 38
5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对经济发展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5.1模型设定
(1)基准模型设定
通过第一章的相关文献分析、整理及第二章的理论基础,在综合考虑之后,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进行基准回归分析,具体模型如下所示:
ℎ𝑞𝑑𝑖𝑡=𝛼0+𝛼1𝑗𝑠𝑖𝑡+𝛼𝑐𝑐𝑜𝑛𝑡𝑟𝑜𝑙𝑖𝑡+𝜇𝑖+𝛿𝑡+𝜀𝑖𝑡 (5.1)
(5.1)式中,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被解释变量ℎ𝑞𝑑𝑖𝑡表示第i个省份第t期的经济发展质量水平,解释变量𝑗𝑠